溫馨提示:本文約2300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寫在前面】
我認真閱讀了很多關(guān)于“中年油膩”的文章,也比較無聊的認真觀照比對,曾一度陷入“中年猥瑣”的恐懼之中。
網(wǎng)上流傳的“中年油膩男”的標志:
1、穿戴各種串
2、穿唐裝僧袍等類似服裝
3、聚會時朗誦詩歌然后開始哭
4、在頭面部任何地方留長毛發(fā)或者胡須
5、保溫杯泡紅棗加枸杞
6、大肚子
7、皮帶上掛一串鑰匙
8、車身上噴“國家地理”“越野e族”“小國旗”等標志,車內(nèi)擺各種佛像
9、鼻毛成撮地外露
10、留長指甲
11、喝茶就喝茶,硬要大講茶文化
12、手串套在車檔上
13、T恤衫領(lǐng)子豎起
14、說話急嘴角泛白沫
15、在家里時喜歡穿著秋褲當家居褲
16、家里老是珍藏普洱茶餅并吹噓
17、愛聽草原歌曲和汪峰,并做懷舊狀
18、脖子上有大金鏈子
19、西服配白襪子
20、手機上戴著左右翻開的保護皮套
我不帶任何串,也不穿唐裝僧袍,但好幾次在同學聚會的時候朗誦詩歌,一度狂笑不止;
我不留長發(fā)也不蓄胡須,不用保溫杯泡紅棗加枸杞,可是難以避免,肚子不可抑制地慢慢豐滿起來;
我從不在皮帶上掛鑰匙,車上不張貼任何標志車內(nèi)也沒有擺件,但鼻毛總是野蠻生長;
我不留長指甲,也不太會講茶文化,也不往排擋桿上套手串,不豎起T恤衫的領(lǐng)子,但說話時總是唾沫飛舞;
我穿秋褲在家里晃蕩的時候,肯定被罵,哪里有什么普洱茶當資本?可是,開車的時候,總得有點草原或者汪峰吧?難道你聽TFBOYS蜜蜂少女隊?
你以為誰都有能力在脖子上帶大金鏈子嗎?但是白襪子,肯定是標配呀!手機不用左右翻開的保護皮套,難道用豎著兩只大耳朵的卡通水晶貼?
人到中年,特別是人到中年還沒有什么可供炫耀的本錢,被人家揶揄“油膩猥瑣”,似乎應(yīng)該無言以對。那些用高檔貨祛除油膩,風度翩翩一掃猥瑣的譬如馬先生俞先生李先生們,他們斷然是不該被揶揄的。
還好,好事者立馬炮制了姊妹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肥膩的中年婦女》,“中年油膩男”們總算略微找到一點心理平衡。只是,“中年肥女”們要勵志得多,她們馬上列舉出種種解救措施,不像“中年油膩男”們只懂得躺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呵呵傻笑然后繼續(xù)讓鍵盤無情解剖得體無完膚。
勵志的“中年肥女”們說:
1、不能發(fā)胖。
2、不要當眾吐槽你的老公,只談?wù)撃愕暮⒆印?/span>
3、有一兩個男性朋友
4、要接受新事物、學新東西
5、不要太操心
6、不要再濫用自己的性別優(yōu)勢
7、不要流露出中年婦女的猥瑣
8、能力之內(nèi),用最好。
9、永遠不要放棄美的權(quán)利
10、保持單身力
諸位可以觀照一下周圍的女子,不難發(fā)現(xiàn),要避免成為一個肥膩的中年婦女和要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猥瑣的中年男人一樣,并非易事。
于是,中年男與中年女都陷入中年恐慌之中,既怕“油膩”又怕“肥膩”,惶惶不可終日。
終于有一天,一位高中女生大大方方、言辭懇切地對著一幫八九點鐘的太陽,為“中年油膩”打抱不平,中年男站在旁邊,感激涕零。
一股清流,誠意奉上。
【為“油膩中年”正名】
最近,關(guān)于“油膩中年男”的討論在輿論場上鬧得沸反盈天。
首先,馮唐先生寫了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引發(fā)軒然大波;接著便是網(wǎng)友們?nèi)缈駳g般的集體討論,極盡嘲諷之能事,最后勾勒出了一個所謂“油膩中年男”大致畫像:衛(wèi)生習慣較差、形象缺乏管理、習慣好為人師……
“中年油膩”話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盛行的“標簽思維”。
保溫杯、枸杞茶、戴各種珠串、發(fā)際線后退……中年男人的“中年危機”似乎就這樣被標簽化了。不知何時起,這種互貼標簽的群體互懟越發(fā)常見,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相互嫌棄。試問哪個人頭上不掛著幾個標簽?按輿論場上的分類來看,小朋友,可以是“熊孩子”;年輕人,可以是“鳳凰男”;中年了,是戴著手串、拿著保溫杯的“油膩中年男”;步入老年了,是馬路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的“廣場舞大媽”……大概任何一個人都會被賦予所謂的群體標簽。
丑化中年男人成為“潮流”,更是忽略客觀條件而無端苛責的強加之罪。
這些被貼上標簽的中年男人中,有無以閑暇的平凡工薪階層;有少數(shù)連油膩都談不上的底層男人,他們甚至買不起保溫杯、喝不起枸杞茶,亦不會關(guān)注所謂“中年危機”。熱鬧是我們的,他們永遠在為生活奔波操勞。
在不斷丑化中年男人的喧囂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油膩”。
其次,是夸張的“年輕崇拜”。
一方面,流行話題的話語權(quán)大多掌握在年輕人手里。以微博為例,數(shù)據(jù)顯示,18至30歲的年輕用戶數(shù)有2.26億,幾乎占到了整個平臺的80%。另一方面,社會為“年輕崇拜”提供了更廣闊空間。蔣方舟說過:“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边@種“通病”里,盡管有情感與價值的人倫之常,更多的,是社會對中年群體甚至老年群體缺乏普遍的認同與鼓勵。
再次,是洶涌的“無知傲慢”。
輿情洶涌之間,在鋪天蓋地的對“中年男人”的詰責里,散發(fā)著某種俯視的、鄙夷的傲慢。人們只要敲擊鍵盤、輕觸屏幕,便可以隨意轉(zhuǎn)發(fā),恣意評論,沒有人關(guān)心對錯,大家只關(guān)心,是否搞笑,是否吸睛……只是,大家都忘了,要讓所有中年男人都紳士起來、貴族起來,似乎是過于豐滿的美好想象。莎士比亞都曾感嘆:“三代培養(yǎng)不出一個貴族?!?/span>
這一代中年人,是跨越時代的一代人。經(jīng)歷過貧窮年代的人,要適應(yīng)時代對審美與品位的挑剔;養(yǎng)成了群體的思維模式,要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個人對自我權(quán)利的主張……跨越式的發(fā)展,拋棄了不少還沒跨過來的社會群體,由此導致了漸趨年輕化的網(wǎng)絡(luò)社會集體嘲諷的井噴。但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溝通,是一個涵養(yǎng)寬容、接受多元的過程,而不應(yīng)該以貼標簽的方式站隊群嘲。關(guān)于戴不戴串、用不用保溫杯、泡不泡枸杞等無礙他人的個性喜好,一笑置之則可。
“油膩中年男”之后,不知道還會有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標簽冒出來,希望人們能從中體會到立身自處的道理,而不只是在喧囂與對抗中盲目摻合。
感謝您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