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發(fā)小敏敏找我哭訴。說都工作了,父母還總管著她。這樣下去,感覺自己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確實,敏敏當從小就養(yǎng)尊處優(yōu),父母對她非常寵愛,基本上她想要什么,都可以及時滿足,在物質(zhì)方面沒有過短缺,但同時父母對她的管制也特別多。
小時候一塊玩,敏敏的媽媽總在不遠處盯著她,深怕她磕著碰著;
學校組織郊游,只有敏敏沒去,因為她媽媽說怕不安全;
上大學時,同學聚會吃晚飯,她媽媽不允許,說盡早回家,外面不安全;
每天晚上,8點以前必須到家。
敏敏的個性有些怯弱,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最近,又陷入了嚴重的自我否定中,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01
父母的過度保護,是一種傷害
敏敏的切身體會恰恰反映了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看上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路平坦的人,人生并不會因此而沒有任何問題。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自己小時候走過的彎路、吃過的虧、經(jīng)歷的困難和迷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一一經(jīng)歷。
并且出于強烈的補償心理,想要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給他最多的愛和最好的物質(zhì)條件,想盡己所能地教育和保護好他,給他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愿望總是好的,實際的結(jié)果卻有可能會和愿望相悖。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敏敏無法在心智上得到及時的鍛煉和成長,她的抗壓能力很弱,很容易出現(xiàn)對自身能力的不認同。
同時,在尋找快樂的時候,顯得非常被動,很少體驗到激情和挑戰(zhàn),就會處在一個對自我不滿的狀態(tài)里,自哀自憐。
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輕者像敏敏這樣,嚴重一點的,還會產(chǎn)生暴力傾向。
記得《黑鏡》第四季里,有一個叫做Sara的女孩子,在她三歲那年意外走失,把媽媽嚇得不輕。
在強大的保護欲驅(qū)動下,她的媽媽向科技公司求助,給女兒的大腦植入了芯片,目的就是為了把女兒保護起來,不讓她再受任何傷害。
這種全方位的保護,實際上是極端的監(jiān)控手段,通過平板電腦,媽媽可以隨時查看到Sara所處的位置,監(jiān)測她的身體健康狀況,甚至為她挑選自己認定可以看的畫面,把不合適的畫面全部打碼。
媽媽隔離了Sara正常成長所需要的環(huán)境,剝奪了她的自主選擇權(quán),這種精心保護所產(chǎn)生的惡果不期而至。
Sara很難理解人們的情感,不懂得處理沖突,甚至會自殘,暴力襲擊媽媽。
過度保護,就是一種不加商量的傷害,一種不容質(zhì)疑的控制。以愛為名,限制孩子的獨立成長。
02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試錯
小東的父母,一直總想要給他營造一個真空的無干擾環(huán)境。平時在家,從不讓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只管學習就行了。
尤其是媽媽,會把他和家務事隔離開,家里有什么需要商量的事,也會避開他,只和爸爸交談。
小東上了大學后,很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不會打理自己的生活,不會洗衣服,遇到困難,也不好意思向同學詢問,集體生活也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為了逃離這樣的窘境,他經(jīng)常去網(wǎng)吧打游戲,時間長了,感覺自己的頭腦越來越混沌,無法學習,和父母提出要休學。
父母帶他去醫(yī)院看醫(yī)生,測查結(jié)果,是中度抑郁,但吃藥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小東的根本問題,就是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保護得太好,這導致了他在成長中,缺乏自我進取的動力,一直在舒適區(qū)里待著,內(nèi)心也沒有自信。
像小東這樣的孩子很多,父母不愿意放手讓他們成長,所以沒有太多的試錯機會,現(xiàn)實感比較弱,就會出現(xiàn)空虛無力、情緒沮喪,孤獨和冷漠的情況。
很多父母說,我們成年人正因為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所以才要告訴孩子,盡可能讓他少受罪、少碰壁。
這種以保護孩子為出發(fā)點的觀點當然是沒問題的,但父母們大大地忽略了一個事實:
一個兒童的心智發(fā)育與發(fā)展,一定是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以行為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的,而不是由別人通過語言教育來達成的——試錯,是孩子行為實踐的核心內(nèi)容。
就像沒有哭過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難過,沒有笑過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快樂。孩子不犯錯,就分不清對錯,也無法形成經(jīng)驗儲存在自己的記憶系統(tǒng)中。
父母以孩子不懂、沒有經(jīng)驗為由,替代孩子去實踐他們的生活,就等于是把孩子的行為自主權(quán)給剝奪了,這恰恰妨礙了孩子的自由生長,孩子的成長中,也會產(chǎn)生諸多問題。
03
適當放手,才能讓孩子得到成長
越害怕孩子犯錯,越保護孩子,孩子的自主性越容易受到抑制,成長的動力也越容易受到破壞。
想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適度的教育,父母應當持這樣的態(tài)度:
1.警惕親子關(guān)系中的“投射心理”
很多父母不會區(qū)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容易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
當你感覺孩子做一件事情有可能會有不好的后果的時候,你讓孩子不要這樣做,是帶有自己的負面的焦慮情緒的。
但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他并不知道做這個事情的感受和體驗是什么,他僅僅只是記得你讓他不要做,于是他就暫時不做。只是,他并沒有你有過的感受,這就會造成孩子成長中的困擾。
就像告誡孩子不要早戀一樣,孩子聽話,就不敢去談戀愛,但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很難自行去處理對異性的好奇,以及和異性交往尺度的把握。
孩子有自己的認知和感受,父母要避免給孩子探索自己的過程造成阻力,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2. 及時肯定孩子的能力
父母有時會有自大的心理,主要是沒有把孩子當成親子關(guān)系中平等的一方,會在孩子面前強調(diào)自己是對的。
只要父母把事情絕對化地分為對錯兩個部分,自己是對的,那么孩子就“被迫”會處在“錯誤”的位置上。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是沒有這些僵化的對錯觀的,需要反思是的成年人,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告訴他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孩子非常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感知什么是合適的,什么是不合適的,什么是對成長有利的,什么是對長不利的。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犯錯,舍得讓他吃一些苦,從挫折中得到切身體會,肯定他實踐的能力,而不是害怕他跌倒,給他營造一個看似安全的真空環(huán)境。
放手讓孩子嘗試他想要去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失敗了,也要協(xié)助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要比無節(jié)制地保護他,不允許他犯錯要好得多。
只有在挫折中成長,才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能力上的更新和自我認同。人隨著成長而慢慢成熟,父母才能真正地對孩子感到放心和安慰。
作者:甜閣下
北大心理學專業(yè),知乎最具人文思想的心理咨詢師,中國白絲帶志愿者,咨詢領(lǐng)域:婚姻家庭、婚外情、個人困惑、性心理、家庭暴力。個人公眾號:tiangexia2016,知乎ID:甜閣下。
主播丨姝璇,電臺情感節(jié)目主持人,公眾號:眼子君。
插圖 | 電影《歲月神偷》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父母對你的保護多嗎?這對你的性格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