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窮斷六親”,只是過去農村存在的一些現(xiàn)象而已,大多人家里比較清貧的時候,親戚之間依然不離不棄,相互來往走動。因此,這種說法并非普遍現(xiàn)象,只能說在少數(shù)人當中存在這種現(xiàn)象。
“六親”,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說法。我國古代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古人把“六親”定義為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父兄弟、族兄弟。這種說法都是對父系血系而言,血緣關系比較的家族長輩和兄弟。此種說法來自漢代賈誼的《新書·六術》:
“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于六,此之謂六親?!?/span>
第二種說法,古人把“六親”定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這種說法,不以局限于父系血系,而是以家庭成員為主,以及與家庭成員所結成的姻親關系的人來確定。這種說法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婚)媾、姻亞,以象天明?!?/span>
第三種說法,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家庭成員為基礎的一種劃分,一個灶鍋吃飯為親人,兄弟分家、姑姊外嫁為親戚, 因此,這其中又有三種:一是指父、母、兄、弟、妻、子;二是指父子、兄弟、夫婦;三是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唐代開元年間學者張守節(jié)著有《史記正義》,也就是對《史記》進行注釋的一本書,他對“六親”也作了解釋:
“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span>
張守節(jié)對“六親”的解釋,明確了“六親”的范圍就是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最親近的人。因此,張守節(jié)對“六親”的定義得到了當時社會以及后來歷代人的普遍認同。到了后來,“六親”的范圍可大可小,遠近親疏的來往可以靈活掌握,通常是對親戚的一種泛指。現(xiàn)在農村通常不再提“六親”這種說法,而是以“親戚”來取代,也就是跟自己的家庭有血統(tǒng)關系,或者有婚姻關系人。
所謂“斷親”,就是親戚之間斷絕來往。在農村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好不好,并不妨礙親戚之間的正常來往。家庭與家庭之間存在差別,正?,F(xiàn)象。農村大部分人并不因為親戚家里過得不好,或者比自己清貧一些,就不認他們?yōu)橛H戚,很少與他們來往,最終斷絕來往。相反,很多人的親戚,因為種種原因,家里的日子過得并不好,于是,這些親戚出于“親幫親鄰幫鄰”傳統(tǒng)理念,大家都認為“親戚不幫誰來幫?”能幫助的盡力給予幫助。
舊時農村大多數(shù)地方的民風純樸,親戚之間的人情來往,特別是紅白喜事,通常不看親戚帶來多少禮金和禮品,禮品是否貴重,主要是看人到不到場。農村老話說“人到禮到”。過去農村,家有紅白喜事,村里人看的不是家里收到多少禮金和禮品,而是看“人場”?!叭藞觥本褪侨藲?,體現(xiàn)一家人與親戚之間的人際關系。親戚來得多不多,特別是一些最親近的親戚,是否親自到場,可以看出這家人在親戚中的為人和地位。如果人不來,捎禮來了,沒有特殊的理由,人們會認為不親自親上門的親戚對這家人有意見,用禮金或禮品來搪塞。相反,如果有一位窮親戚雖然禮金不多,禮品,但是,這位親戚親自上門來了,說明這位親戚對這家人很看重,也說明這位親戚和這家人的關系很好。
過去農村,如果一戶家有紅白喜事,或其他的重要事情,邀請親戚上門,親戚親自前往與親戚派小孩前往,這兩者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如果沒有特殊的理由,說明這戶人家與派小孩來的親戚關系不怎么樣,對這戶人家并不看重,對其邀請只是應付而已。因此,過去很多農村親戚之間的來往,看重的是人的來往,人來了就感到很高興,很有面子,而不是看來的親戚帶了多少禮金或禮品。因此,“人窮斷六親”之說,在農村來說只是個別現(xiàn)象,不是普遍現(xiàn)象,畢竟,任何地方和時期,各種各樣的人都存在。但不能用個別現(xiàn)象來代替普遍現(xiàn)象,畢竟不管處于什么時期的農村人,不都是勢利和自私自利之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講情義的人。也就是因為如此,農村“親幫親,鄰幫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才得以傳承下來,直到現(xiàn)在依然如此。
過去農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一些親戚之間,因一些瑣事發(fā)生矛盾,鬧別扭,相互之間誰也不搭理誰,一直僵持著。而一旦這些親戚家里有紅白喜事,兩個鬧別扭的人,或者主動上門去請,或者主動上門去幫忙、做人情,兩人之間的矛盾從此就化解了。由此,農地人認為,紅白喜事是連接親戚之間斷絕來往后,重歸如好,相互來往的橋梁。利用這種場合合好,不但不被別人笑話,反而被認為是理所應當。
在農村,“人窮斷六親”這種個別現(xiàn)象,不是單方面的原因,而是雙方面的原因。我們既不能把所有家庭經(jīng)濟寬裕的人,都說成是人心冷漠,看不起窮親戚的人,也不能說“人窮就有理”,把“斷親”的責任全推給家庭經(jīng)濟寬裕的親戚,而認為窮親戚什么責任也沒有。老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從大的方面來說,親戚之間糾紛,旁人是很難論斷其中的是非曲直。
一是窮親戚方面的原因
一些窮親戚,因為家里比其他親戚要窮一些,通常來說自信心不足,顯得比較自卑,而這種自卑心很容易使人變得非常敏感、多疑。他們與親戚交往時,對親戚的言行舉止都特別敏感,即使有一些話與窮親戚沒有任何關系,他們都會懷疑親戚是在指桑罵槐,特意針對自己的來的,是暗地里欺負自己,或者羞辱自己。從而得出經(jīng)論,認為自己家里窮,才使得親戚瞧不起自己。他們自己認為,與其受親戚窩囊氣,不如盡量與親戚少來往,或者干脆下定決心斷絕與所有親戚之間的來往。等自己將來有一天富起來了,揚眉吐氣之后,才考慮與親戚來往,那時自己在親戚面前也就有了說話的底氣。
二是親戚方面的原因
這里不可否認的是,在農村親戚之中,個別家里比較富裕的人,有一種優(yōu)越感,確實瞧不起窮親戚,對他們這也看不順眼,那也看不順眼,把他們低看一等,不愿意與他們來往。 還有一些人則是有三怕:
一是怕窮親戚上門來借錢或者糧,借了以后還不知道有沒有能力償還,拖累自己家庭;
二是怕窮親戚上門找麻煩。有一些人認為,家境不太好的親戚,平時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看不到他們的身影,用轎子抬都不肯上門,可一旦自己遇到麻煩事就找上門來了。一旦把他人的麻煩事解決了,連一句感謝都不說,從此以后又難以見到他們的蹤影了。當他們再次感到麻煩時,又上門來找。
三是一些家里窮而本人又游手好閑,好吃懶做,不走正道,喜歡做偷雞摸狗的勾當,且屢勸不解的親戚,怕惹出事來連累自己。
總而言之,“人窮斷六親”這句農村俗語,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只是針對農村一些個別現(xiàn)象而言的,不能說整個農村社會都是這樣,這對大多數(shù)農村人來說,特別是對許許多多樂于助人的農村人來說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