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是一句過去在農(nóng)村流傳比較的俗語,現(xiàn)在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印象比較深刻,對年輕人來說,不但沒什么印象,理解起來也比較難。
過去農(nóng)村家庭孩子多,俗語說“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孩子中有聽話的,有搗蛋的,有能力突出的,有資質平平的,有經(jīng)常挨罵挨揍的,有很少挨罵挨揍。
挨罵的孩子,常被父母用來與聽話孩子作對比,說得比較多的就是“虎生三子,必有一彪”。這個“彪”,通常用來比喻孩子不聽話。
鄰里之間在聊天的時候,也喜歡談論別人家的孩子是否聽話。當聊到一些孩子多的家庭,有的孩子很聽話,個別孩子不太聽話時,也常常有人嘆息說“真應了那句老話: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十個手指不一樣長。”這話里的“彪”,同樣是用來比喻孩子不聽話。
彪,在古漢語中,原來的意思是對小老虎的稱謂。但是,在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因為此種動物爭議頗多,有的認為有這種猛獸存在,有的則認為沒有這種猛獸存在。
古人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是虛構的動物。這種動物就像龍、鳳凰、麒麟一樣,是虛構的,或是動物的形象組合,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如此,“彪”在古代文化中變得非常神秘。
另一種則認為自然界確實存在著這種動物。古人認為,老虎生育一窩的老虎仔,一般有三到四只,所以才有“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之說。這些老虎仔長大后,非虎非豹,古人將其稱為“彪”。
宋金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在其所著的《癸辛雜識》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余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以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彪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故也。”
這段故事為古文,在這里解釋這段話的大概意思:
民間有諺語說,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生性兇惡,能夠把同是一窩生的虎子吃掉。我(作者)曾經(jīng)聽獵人說過:
凡是老虎帶著她的三只虎子渡河,考慮到如果先把其他的一只虎子帶過河去,那留在這邊的另一只虎子就要被彪吃掉。于是,只能先把彪帶過河去,對岸只有彪單獨在那里,再回來帶另一只虎子過河,到了河的對岸,又把彪帶回來,對岸只有一只虎子在那邊,然后把彪留在這邊,帶另一只虎子過河,河的這邊只剩彪單獨在這邊,最后,老虎再回來才把彪帶過去。
老虎這樣用心,不讓彪單獨與虎子在一起,就是為了防止彪把虎子吃掉。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其一,“虎生三子,必有一彪”這句俗諺,宋金時期就已經(jīng)在民間流傳了。其二,古人認為,彪在一胞所生的虎子中,從小開始就很“獷惡”,能將一胞所生的虎子吃掉。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虎毒不食子”的說法。雖然我國古代又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實際上,老虎老虎是獨居動物,各自都有地位劃分,互不越界。如果有越界,只是將同類打敗后,將其驅離。老虎之間,沒有同類之間相似的。
民間傳說,彪長大后,能力上就比不上老虎了,所以,老虎只是在虎子年幼時,才對彪看得特別緊,當虎子長大后,彪就斗不過虎了,就不用防范了。
彪的本領雖不及虎,但比豹子又強悍一些。因此,人們認為,彪就是不倫不類的老虎同類。從能力上來說,彪比不上老虎威武,可對自己同胞兄弟,卻兇殘無比。
總的來說,很多人還認為現(xiàn)實并沒有“彪”這種猛獸,從來沒有實證。也許是古代的一種傳說,也可能就是老虎,只不過是一種變異的老虎。農(nóng)家的畜牲在產(chǎn)子中,常出現(xiàn)變異,山里的野畜也應該有這種現(xiàn)象。
記得小時候,小孩子們聚在一起,總喜歡爭議,野獸中的王者是哪一種野獸。有的說是老虎,有的說是獅子,還有的說是大象,誰也不服誰。
我國古代民間,人們也同樣有這種兒童般的好奇心,也要把虎、彪、豹排個位,看哪種野獸能排在首位。這就像《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條好漢一樣,按武功排位。金庸的武俠小說也利用人們的這種好奇心理,有多篇小說都有武林人士通過比武,爭奪武林盟主的位置的精彩片段。直到現(xiàn)在,還會引一些年輕人在爭論。
我國古代民眾崇拜龍,在給猛獸排位時,少了誰都可以,但就是不能少了龍。于是,民間把龍也拉了進來。如此,它們的派名就是:龍、虎、彪、豹。民間把兩強相爭,通常說成是“龍虎爭霸”,把兩強爭斗,叫“龍虎爭斗”,還有龍虎風云 虎踞龍蟠等,一大串的龍虎成語。
比如,《水滸傳》中的祝氏三杰,武功高強,從大到小分別取名為祝龍、祝虎、祝彪??上麄冎挥腥值?,如果有四兄弟,最小的肯定取名祝豹無疑了。
民間把龍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虛構的龍能夠騰云駕霧,呼風喚雨,變幻無常,無所不能,異常勇猛。但是,龍畢竟不是現(xiàn)實中的猛獸,從民眾喜歡排位論高低的角度來說,這還真是委屈了老虎,搞出一個虛構的東西出來,始終讓龍給壓住,只能永遠屈居老二的位置。
如果不把龍算在內(nèi),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還是承認虎是百獸之王,在我國中國的深山老林里,它就是森林之王。我國境內(nèi)沒有獅子,古代人對獅子的印象停留在神話故事和石雕的獅子之中。我國境內(nèi)有大象,但大象生活在西南邊陲,給人的印象不深。只有老虎實實在在地生活在身邊,也實實在在地對那時的民眾構成威脅,讓人“聞虎色變”。
因此,在虎、彪、豹三者之中,虎排在第一位,豹排在排末位??磥恚诠湃诵哪恐?,彪再兇猛和“獷惡”,也只能排在老虎之后,與老虎相比,還是要遜色,如果兩者真的爭斗起來,彪未必是老虎的對手。彪只是比豹子強些。
過去農(nóng)村一些俗語,往往在不同地方,會出現(xiàn)不同的表達方式?!盎⑸樱赜幸槐搿边@句俗語也是一樣。比如,有的地方則說“五虎必有一豹”。兩種說法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彪”和“豹”的差別。
可能是這些地方,壓根就不承認為有“彪”這種動物的存在,所以才有如此說。這種差別,在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兩方面的說法。
一是指在兄弟之中不爭氣的人。在農(nóng)村,“彪”和“豹”通常指兄弟之中,不聽話,調(diào)皮搗蛋,特別兇惡,往往會在社會上成為不良行為的人,為害一方。有的則說,這種人給家庭經(jīng)常帶來麻煩及危害的人。還有地方專指那此忤逆父母,對父母不孝順的人。
這種說法在農(nóng)村比較普遍,往往帶有貶義。
二是指能力很強的人。“彪”和“豹”指多兄弟之中,有一個人的能力特別出眾,要比其他的兄弟要優(yōu)秀得多。
有這種說法的地方,“彪”和“豹”,尤其是“豹”,具有一種老虎不具備的技能,就是能夠上樹,而老虎是不能上樹的。因此,人們認為“彪”和“豹”比老虎靈活,反觀老虎,只會用蠻力,也只會在地上跑。
不過,這種說法只是個別地方的說法,是一種褒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