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賢才幫助,就像劉邦從一介布衣成為漢朝開國者,劉邦自己也說自己不如子房,離不開張良的輔佐。而朱元璋從一個乞丐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也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他就是劉基。
良禽擇木而棲
劉基就是劉伯溫,伯溫是其字,是浙江文成人,是當(dāng)時的浙東四先生之一。不僅在政治、軍事上頗有才華,而且在天象學(xué)、建筑學(xué)等方面有造詣,民間傳說有他的很多,將其神話為未卜先知、呼風(fēng)喚雨之術(shù)之人。
劉伯溫從小就非常聰慧,長大后中了元朝的舉人,原以為可以大展抱負(fù),但是天不遂人愿,曾三次辭職。
在回家辭職的這段期間,一心研究學(xué)問,其中最出名的是《郁離子》。這部著作書中也暗藏了自己的抱負(fù),以及自己對當(dāng)時現(xiàn)狀的不滿。
歷史學(xué)者孟森也說,在當(dāng)時的許多賢才都不被重用。在元末這樣的亂世之中,劉基本來要寄希望于朝廷的愿望也破碎了,所以劉基尋找可以輔佐的良人。
就在這時,朱元璋找到了他,當(dāng)然,劉基本來不覺得朱元璋能成氣候,但是在孫炎延的威脅下,劉伯溫才收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扶持霸業(yè)
劉伯溫在第一次見到朱元璋的時候,就被其相貌所震撼。朱元璋并非凡人,是一個立志要成大事之人。一番攀談交心之下,劉基為朱元璋獻(xiàn)上自己的時務(wù)十八策,向眼前的這個新主提出了自己的戰(zhàn)略計劃。
:“張士誠自守,不足慮。陳友諒名名號不正...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差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yè)可成也?!?/span>
劉伯溫提出了先漢后周的策略,漢指的是在西邊的陳友諒所霸占的地盤,他認(rèn)為要想平定天下,就得先攻陳友諒。陳友諒的野心勃勃,要是攻不下這個地方,將來就會很棘手。
周指的是在朱元璋東面的政權(quán),是張士誠的地盤,以蘇州為中心。而張士誠這個人呢,沉迷于蘇州的溫柔鄉(xiāng)里,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如果要是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定會伺機(jī)而動。
所以打下陳友諒,這個計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這就是劉伯溫為朱元璋謀劃的策略,以此來平定天下。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次攀談堪比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諸葛亮雖然為劉備畫下了藍(lán)圖,但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統(tǒng)一三國的愿望并沒有完成。
在歷史上記載,劉伯溫不僅有才華、懂軍事,看風(fēng)水、觀天象也是他的看家本事,有多神呢?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的時候,乘船在水上,劉伯溫看到船的上方有許多鳥在盤旋,海上還有蛇狀。讓其第二天行動的時候停在牛渚磯,大家就看見有龜蛇的形狀,是天降神物的征兆,后來,這場鄱陽湖水戰(zhàn)勝利,劉伯溫觀天象的這個本事就被傳開了。
相比諸葛亮,劉基是是幸運(yùn)的,看著自己的藍(lán)圖一步步實現(xiàn),打下了江山,建立
了明朝,將其贊為帝師是毫不為過的。
善始為何不得善終?
都說功高蓋主,必然會引起皇上的猜疑,而神機(jī)妙算的劉伯溫卻沒有算出自己最終的命運(yùn)。從他的詩文里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雖然他并沒有不忠之心,但遇到的上司是朱元璋這種猜疑的人,故而他的結(jié)局也令人惋惜。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yùn),劉伯溫是一個性格耿直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從開國后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急需選擇一個宰相,就詢問劉基的意見。朱元璋心目中的人選是楊憲,朱元璋問楊憲如何?楊憲是劉伯溫的好友,但是劉伯溫依然說道,楊憲有才華,但是他的氣量不行,做不了宰相。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怎樣,劉基回答,汪廣洋氣度還不如我的朋友楊憲。朱元璋默然,又問,胡惟庸這個人怎樣胡惟庸怎樣,劉基回到,胡惟庸這個人根本不成,選他當(dāng)宰相早晚要翻車。
朱元璋說,這誰也不行,那你自己怎樣,劉基回答,自己的為人太耿直,是勝任不了宰相的。
這件事就傳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就為此記恨劉基。
劉伯溫在當(dāng)時封為御史中丞,在他上任期間,因為太耿直,嫉惡如仇,執(zhí)法嚴(yán)明,得罪了當(dāng)時的不少同僚,將楊憲、當(dāng)時宰相李善長也得罪光,下場可想而知。
在洪武四年,聰明的劉伯溫自知自己在朝堂上待不了多久,就辭職回老家了,不聞世事,就算是這樣,還是沒有逃過胡惟庸的陷害。
死因到底是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總之是不得善終,在劉伯溫65歲,也就是洪武八年離開了人世。但是關(guān)于他的傳聞軼事卻愈發(fā)多,近乎神化了。
參考文獻(xiàn)
《明史》
《萬歷野獲編》
《明太宗實錄》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xué)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xùn)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