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后,路過家門口的小賣鋪,進去買了一袋饅頭出來,準備回家和老婆熱著吃。望著手中的饅頭,突然想起,家里已經(jīng)好多年都沒有蒸過饅頭了,雖然隔三差五的總吃饅頭,但從來都不是自己做,都是從小賣鋪、超市購買。看著饅頭,我又想起了我的母親,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愛給我蒸饅頭吃,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天天都在吃饅頭。在灶臺旁,我時常求著媽媽幫我做個面人,但媽媽總是會拒絕,但到了七月十五,媽媽卻又主動給我蒸面人,還問我喜歡燕子還是喜歡魚。記得當時還是在農(nóng)村生活,每到蒸面人的時節(jié),村里的婦女們都開始張羅著做面人,菜刀、剪刀、梳子、筷子都是婦女們做面人的工具。發(fā)好的面團,經(jīng)過一雙雙巧手的加工之后,變成了燕子、變成了魚、變成了小豬、變成了綿羊......塑完形的面團,放進蒸籠,添水燒火,再過半個小時開鍋。當打開鍋蓋的那一刻,灶臺旁邊圍一圈人,小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著、跳著,像是彩票開獎一樣興奮、忐忑。鍋蓋打開,蒸籠上的一個個小人、一只只小動物,各式各樣、千姿百態(tài),雖然并不是活靈活現(xiàn),但這種笨笨的美,像是有魔力一樣,吸引著每個家庭的小孩兒。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轉眼間幾十年都過去了,上一次看見面人,都記不清是多少年前了。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連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都不愿意自己蒸饅頭吃了,蒸面人這件事,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人們淡忘。面人本質(zhì)上講,就是一個有花樣的饅頭,它的名字在各地叫法也都不一樣,面塑、年饃、面花、花花饃、面羊、花饃,這些都是它的名字。在整個黃河流域,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內(nèi)蒙、甘肅都有做面人的習俗。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山西面人,山西不止有醋、有煤,面食文化也是山西的一大特色。對于山西人而言,面食是他們最主要的主食。山西的婦女們,基本上人人都會做面人,制作水平上差異可能比較大,但最終不會影響到它的口感,畢竟面人用完了、玩完了還是要吃的。在過去,人們的生活水準普遍都比較低,遇到紅白喜事,孩子滿月,老人祝壽時,人們都會把面人當做禮品來互相贈送。面人的各種不同形狀,也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如蛇盤兔,代表著越過越富,壽桃代表著長壽,龍和鳳代表著龍鳳呈祥,胖娃娃代表著兒孫滿堂、無病無災,十二生肖就是根據(jù)孩子的生肖來做。如有人家嫁女兒,在結婚第一年,娘家人就會給女兒送去“羊羔饃”,因為羊與祥諧音,代表著吉祥的意思。除了吉祥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羊吃奶的時候會跪下吃,女兒嫁出去也不能忘了娘家,娘家人送“羊羔饃”也是希望女兒莫忘父母恩。關于面人的起源,史書上沒有太多的記載,大多都是些民間傳說,祖輩們口口相傳直至今日。相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征戰(zhàn)南蠻,在大軍渡江之際,突然狂風大作,諸葛亮連忙命令士兵,用面制成的人和動物祭拜江神,祭拜之后江面便再次回復平靜,部隊成功渡江并平定了南蠻。還有傳說是南蠻人會巫術,要想贏得勝利,必須借陰兵相助,從而需用人頭祭祀。于是諸葛亮便用面把豬羊包住,最后拼成人頭模樣,來舉辦祭祀儀式。就這樣,面人就流傳開來,主要是用于祭祀。1960年,曾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過一個面制的小豬和一個面制人俑,于是人們推測,在唐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面人習俗。南宋的《東京夢華錄》也有過一些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
清朝時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用各種模具來做面點了,例如鴛鴦餅、龍鳳喜餅、五毒餅等等。清朝末年,北京有專門的做面藝人,用面食做成好看的造型出售給兒童,到了近代,便什么造型的面人就都有了,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都比之前要漂亮的多。
在60年代,資源匱乏,農(nóng)民們一年都吃不上幾次饅頭。每到做面人的時節(jié),就有聰明的小孩告訴媽媽:“媽媽,我的面人不需要漂亮,大一點就行?!毙『⒆舆@樣做,無非就是想多吃一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饅頭已經(jīng)不是什么稀罕物了。面人也逐漸淪為純精神產(chǎn)物,大多數(shù)的孩子把面人玩臟了之后,都悄悄的扔掉了。
再后來,孩子們的玩具越來越多,家長們也不再給孩子們蒸面人吃,時間一長,面人也就被人們所淡忘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好多都不會做飯、不會蒸饅頭,面人就更別提了。隨著老一輩人的老去,到了80、90這一代,基本上就沒有會做面人的了,面人的傳承也算是走到了窮途末路。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