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記憶
去年元宵節(jié),山東濟南一個古老街道上,好幾個攝像師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他們等待的就是一年一度的西關高蹺表演隊。這支隊伍了不得,受過專業(yè)的訓練而且經(jīng)常上各種節(jié)目,其中的表演者最大的55歲,最小的只有12歲。高蹺隊的表演者還沒有來,街道上已經(jīng)人山人海,圍的水泄不通,可見在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小城,高蹺深受人們的喜愛。
不僅如此,在演出地點,幾位高蹺表演者先是來一段京劇,扶搖著臂上長袖,聲音動聽活靈活現(xiàn),就好像站在舞臺上一般,腳下的高蹺行如風,絲毫沒有影響幾位高蹺表演者,聲音一處,眾人紛紛叫好,更有幾位老人感嘆,在高蹺上唱京劇,還真是第一次見,真是真功夫,了不起。表演完畢,后面迎來幾位年輕人,踩著高蹺跑步而來,這可是高蹺,用腿上的力量運行這么大的高蹺,本身就難上加難,再加上跑過來,可見難度劇增。
高蹺來源
高蹺也被稱為秧歌,在古代被作為一種舞蹈形式,在表演基礎上腳下綁上木棍,增加了難度。表演者往往會扮成各種神話人物,比如八仙過海等,再加上手中的道具,這樣在觀賞中就有一種身在高空的錯覺,給人一種視覺享受。在古代,這種表演往往是男女兩個人,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所以高蹺被分為“文蹺”和“武蹺”,顧名思義,文蹺就是在高蹺上進行劇情表演,如唱戲等,武蹺難度較大,需要翻跟頭或者摔跤跳舞等。
成為非遺
高蹺被稱為東方芭蕾,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地方的高蹺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據(jù)湖南白倉古鎮(zhèn)的居民說,白倉高蹺就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文字記載,在《邵陽縣志》中說,咸豐十一年六月十九日的白倉賽神會上,踩高蹺就出現(xiàn),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為高蹺本身的3個特點:高、奇、險。
奇說的是高蹺的造型。在古代為了讓高蹺變得更加的有趣吸引人,高蹺表演者往往會裝扮成各種神話人物。比如白娘子、七仙女、梁山伯祝英臺等,這大大豐富了高蹺文化,這些人物生動有趣,在空中表演更加的富有活力,這需要一定扎實的技巧,對行走和動作都有較高的要求,實質(zhì)上,表演者是在操作一只“假腿”,對各個器官的配合也有很高要求。
高蹺竅門
雖然高蹺很危險,但練習高蹺,只要掌握一定的竅門,就可以輕松駕馭。首先學習高蹺的人一定要個子低的人。因為高蹺使用的木棍是綁在小腿上的,如果本身個子很高,會導致重心不穩(wěn),對踩高蹺來說,是不適合的。
另外在走路的時候,身體要往前傾,這樣做是為了讓重心前移,實際上,在高蹺表演中,表演者往往會不停地走動,讓自己的重心平穩(wěn),看似危險的動作其實掌握了重心平穩(wěn)的技巧,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踩高蹺。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民間習俗已經(jīng)逐漸被取代,在重大的節(jié)日中,舞獅已經(jīng)更具有代表性,從動作和觀賞性來說,高蹺沒有更加宏偉的視覺享受,比起來是舞龍舞獅類的雜技,高蹺的觀賞性較弱,所以這種民教技藝也逐漸沒落,盡管如此, 高蹺在很多地方文化中仍然出現(xiàn),這說明文化永遠存在,亟待傳承。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