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中,每當大雪來臨,必然會和小伙伴跑在雪地里,開始制作各種的“雪球”,經(jīng)常玩雪的小伙伴很有經(jīng)驗,先捏一個小球,然后在地上滾,滾著滾著這雪球越來越大,最后成為了打雪仗必備的“武器”。
想想那在雪地里肆無忌憚打雪仗的場景,簡直幸福極了,等打得實在沒力氣了,就十幾個小伙伴蹲在地上,把一堆堆的雪匯集,堆成一個巨大的雪人,盡管這些雪人在我們看來其丑無比,但還是十分“可愛”的,從家里拿來掃把,再拿幾個水桶,這雪人就堆好了?,F(xiàn)在每當下雪看到別人在堆雪人,總會想起來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冬天匆匆而過,一過冬天就是一年了,如今已經(jīng)有十多年,雪還是會每年都下,曾經(jīng)一起堆雪人的小伙伴早已經(jīng)分道揚鑣。其實,在幾百年前,古人和我們一樣,下雪了也會堆雪人,比起來我們,古人似乎還更加地有趣。最早的關于“堆雪人”的記載是在宋朝,只是古代堆的可不是“人”而是獅子。宋代著作《八聲甘州》中最早記錄了當年雪地的場景:甚花間、兒女笑盈盈,人添雪獅成。意思就是兒女都在雪地里堆“雪獅”。
胡仲弓在其《宮詞》中也寫過這樣的場景:青玉案前呵凍手,推窗自塑雪獅兒。可見在古代,這種雪后“堆雪獅”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民間現(xiàn)場,甚至是一種活動象征。
《武林舊事》里也描寫道:禁中賞雪,后苑進大小雪獅兒,并以金鈴彩縷為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以供賞玩。這描寫的是南宋皇宮的場景,不僅做了大大小小的“雪獅”,還用各種鈴鐺裝飾等,和現(xiàn)在我們的雪地活動已經(jīng)如出一轍。到了元代,這種“堆雪獅”變成了一種風俗,把“堆雪獅”當作一項技能。蘇彥文在《越調(diào)·斗鵪鶉·冬景》中詳細記錄了:最怕的是檐前頭倒把冰錐掛,巧手匠雪獅兒一千般成。
清代,這“對雪獅”已經(jīng)變得極其地普及,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關于“雪獅”的畫作,我們對古人的“雪獅”有了一個更加形象的畫面。清朝的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描述了很多在順治年間北京出現(xiàn)的“雪獅”。清代的郎世寧繪制的《弘歷雪景行樂圖》里,就充分描繪了這種“雪獅”,和我們所見到的的石獅子無疑,甚至大小都差不多,眾多孩子有的鏟雪,有的端雪,忙的不亦樂乎,這種場景在《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也頻頻出現(xiàn),參與“雪獅”制作的足有十人左右。在我們看來,獅子和形象和簡單的“人形”比起來,似乎復雜很多,而且獅子的形態(tài)用雪表現(xiàn)出來本身就是一件難事,石匠做“石獅子”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更何況用“雪”去雕刻獅子呢?既然如此費事,為什么古人一直熱衷于“堆雪獅”?
實際上,這和古代人的信仰有一定關系。在漢朝,公元87年,安息國王為了建交給當時候的朝廷漢進貢了幾只獅子,稱為:瑞獸。獅子這種“外來物種”深受人們喜愛,并且把獅子作為了一種吉祥動物,甚至是守護神。
從漢朝開始,這種“獅文化”就已經(jīng)形成了本土的特色,以至于出現(xiàn)了大量的“石獅子”,古人認為石獅子可以鎮(zhèn)守四方,所以獅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唐代著名文人虞世南就曾寫《獅子賦》,其中提到獅子是絕域之神獸,之后的大醫(yī)學家李時珍稱獅子是:百獸長。由此可見,在歷代朝廷中,獅子是如意的象征,在皇宮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堆“雪獅”就有了相同的含義,《紅樓夢》也提到了大觀園中眾人“堆雪獅”的場景,可見這種文化現(xiàn)象在民間普遍存在。直到了清朝之后,這種“雪獅”就已經(jīng)很少出現(xiàn),有學者推測,這是因為西方文化的滲入所導致的,在西方,“堆雪人”早已經(jīng)出現(xiàn),據(jù)說最早“發(fā)明”堆雪人的國家是瑞典,他們堆的雪人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已經(jīng)大同小異。一個圓腦袋一個圓身子,這種簡單有趣的“雪人”傳入我國后,“雪獅”便逐漸消失,也可能是由于“雪獅”的制作過于繁瑣和耗時。加上古代北方地區(qū)取暖設備簡陋,冬季里在家里取暖才是最幸福的。
在古代文人筆下,下雪的場景是非常美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種曠世美景也只有在詩中才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大雪紛飛的凜冽寒冬,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就好了,“堆雪人”還是孩子們?nèi)ネ姘伞?/sectio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下雪已經(jīng)情有獨鐘,在雪地里更加有趣的活動也隨之出現(xiàn),就單單的“堆雪人”就已經(jīng)有了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用雪“拼字”“建城堡”,在北方一些偏北的地區(qū),下雪后這些雪長時間不融,所以很多人用雪“蓋房子”,別有一番趣味。
如今的堆雪人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人們往往會花更多的時間去雕刻自己的“雪人”,一場大雪過后,各種“雪人大比拼”也隨之而來,這些雪人往往姿態(tài)百千,豐富多彩,有人的造型,還有動物的造型,再加上一下道具的裝飾,是雪地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在樹上的,在地上的,在房頂上的,有在車頂上的,甚至直接把人“埋”在雪地里,堆出來一個“真雪人”。每次大雪過后,在雪地上總能看到一群人興奮不已地玩耍,實際上,在南方一些很少下雪的地區(qū),或者從來不下雪的地區(qū),人們可以去雪地里玩耍簡直就是可望不可及的。
在北方,由于下雪是冬天的常態(tài),人們對去打雪仗堆雪人已經(jīng)沒有了興趣,越來越多的人還是寧愿呆在室內(nèi)享受暖氣的溫度,那些冬日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滾的場景已經(jīng)變得少之又少。這些孩子呆呆地站在窗外羨慕那皚皚白雪,想要摘下手套去觸摸雪的溫度,可是被家長一句“不許去,很冷的”打破了萌生的好奇。這也反映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都變得忙碌,沒有時間在雪后帶著家人去感受大自然的味道。但是這些孩子卻變成了“悲哀”的一代。他們體味不到長輩小時候在雪地里不戴手套不戴帽子和雪玩耍的趣味,那種“生怕孩子凍著”的思想摧毀了孩子的童真和好奇。實際上,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帶著孩子去雪地里玩耍更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畢竟生在北方有雪為伴,這本身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