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 是穿山甲科動物的通稱,屬于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是鱗甲目的唯一科。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棲息在亞熱帶地區(qū)和熱帶地區(qū)的山區(qū)森林、灌叢等環(huán)境,晝伏夜出。
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長了瓦狀角質(zhì)鱗片,嵌接成行。
受到驚嚇的時候,穿山甲會縮成一團(tuán),卷成球形。
與穿山甲外形近似的動物是生活美洲的犰狳。
犰狳也會將身體卷成球形。
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強(qiáng)壯的爪子,便于挖洞。
穿山甲身體構(gòu)成示意圖
注意看它的舌頭
它們的舌頭并不附著在舌骨上,其極長的舌頭可以一直穿過咽部通到胸腔中。大型穿山甲的舌頭長度會超過40厘米。
穿山甲又名鯪鯉(líng lǐ)
最早在《楚辭·天問》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魚何所”王逸注:“一云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p>
《魏書· 高祐傳》:“高宗末,兗州東郡吏獲一異獸,獻(xiàn)之京師,時人咸無識者,詔以問祐。祐曰:‘此是三吳所出,厥名鯪鯉,馀域率無?!?/p>
北魏人高祐因認(rèn)出穿山甲而聞名。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記載“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p>
李時珍認(rèn)為穿山甲不是以鱗片誘蟻,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
在傳統(tǒng)中藥的角度中,穿山甲的鱗片有藥用之效,其肉亦有進(jìn)補(bǔ)的作用,因此穿山甲常被視作野味而被獵殺。但其藥效與犀角一樣只屬于傳統(tǒng)迷信,其主要成分與人類指甲成分相同,同為角質(zhì)。而且在非法捕獵的過程中為方便運送等理由,會為穿山甲注射各類型的鎮(zhèn)定劑、興奮劑及重金屬等,令進(jìn)食人士的肝腎功能受損。
世界上現(xiàn)存有8種穿山甲
中華穿山甲,是八種穿山甲中的一個種,屬穿山甲科穿山甲屬,主要分布于印度東北部、尼泊爾、東南亞北部地區(qū)以至中國的華南、海南島及臺灣等在內(nèi),為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
中華穿山甲靠吃蟻為生。它們適合生活于濕度高的森林內(nèi)。它們體長40–58厘米,尾長25–38厘米。
在中國屬于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jiān)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yán)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馬來穿山甲,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鯪鯉,是東南亞的一種穿山甲,分布在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森林。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上休息或覓食。
它們體長約65厘米,尾巴長56厘米,重達(dá)10公斤。雄性較雌性大。
馬來穿山甲很多時都是獨居的,晚間活動及很膽小。它們的天敵有虎及云豹。當(dāng)感到威脅時,它們會卷曲成球狀來保護(hù)腹部柔軟的部位。
馬來穿山甲的皮膚、皮革及肉都是人類獵殺的目的。一些部位更有醫(yī)藥的療效。當(dāng)?shù)厝擞盟鼈兊钠じ飦碇瞥沈?qū)散風(fēng)濕熱的符咒,皮膚則用來制鞋。人類會挖開它們的巢穴來捕獵它們,或是以辣椒的氣味來逼出它們。
印度穿山甲,印度穿山甲主要分布于印度及斯里蘭卡的大部分地區(qū)。其主要食糧是螞蟻和白蟻。它會利用強(qiáng)壯的長型前肢及爪子挖掘泥土,以趕出蟲蟻。
印度穿山甲跟一般穿山甲同樣,身上遍布大型的覆蓋鱗片,充當(dāng)護(hù)身的甲胄。它亦可以把身體蜷曲成球狀以自衛(wèi),防止受大型肉食性動物(如老虎)的侵襲。
印度穿山甲據(jù)稱有藥用價值,亦會因此而遭捕殺。在古代戰(zhàn)士會用它們的鱗片制作盔甲。
菲律賓穿山甲,也叫巴拉望穿山甲,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種,分布于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及其附屬島嶼。曾為馬來穿山甲的一個亞種,2005年起獨立成為一個新物種。
樹穿山甲,又名鱗片白腹穿山甲,生活在次生林中。樹穿山甲是非洲的原生物種,分布自塞內(nèi)加爾至西肯雅及非洲南部至贊比亞。
一般的穿山甲都會在它們挖空了的螞蟻或白蟻丘上筑巢,但樹穿山甲則棲息在樹上。它們會在樹枝叉或植物上卷曲睡覺。
樹穿山甲可以四肢行走,或單以后肢及尾巴行走。樹穿山甲可以在沒有樹枝的情況下攀樹。它們的尾巴脊骨可以達(dá)47節(jié),是脊椎動物的紀(jì)錄。當(dāng)以四肢行走時,它們以用前趾關(guān)節(jié)才行走,并抓著樹以免滑下。樹穿山甲有良好的嗅覺,但視覺則一般。除了以牙齒消化食物外,它們的胃像砂囊般充滿吞下的石及砂。樹穿山甲在游泳時會將胃部充氣,以增加浮力。
長尾穿山甲,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濕潤的森林地帶。樹棲,長長的尾巴適于纏繞在樹干上。以螞蟻、白蟻和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
南非穿山甲,分布于乍得、南蘇丹、東非和南部非洲等地區(qū),獨居,多棲息于有較多灌木的草地和林地,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晝伏夜出。
大穿山甲,分布于西非和中非濕潤的森林地帶。是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一種穿山甲,成年雄性體長可達(dá)1.4米,雌性約1.25米。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晝伏夜出。雌性每胎產(chǎn)仔一只。
威脅及保育
2014年7月,由倫敦動物學(xué)會主持的IUCN紅色名錄物種存續(xù)委員會穿山甲專門小組,發(fā)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買賣的哺乳類動物。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均在 IUCN 紅色名錄中的保護(hù)級別提升至“極?!?,全部8個物種均面臨威脅。非法走私的活動是前所未有的猖獗。
穿山甲在非洲及亞洲均被廣泛獵殺,以作為食物及傳統(tǒng)藥物使用。多個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包括大穿山甲、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等。所有穿山甲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二中,表示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yè)用途均被禁止,當(dāng)中為商業(yè)目的之貿(mào)易而自野外取得之印度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及中華穿山甲之標(biāo)本,其年輸出配額均為零。個別物種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qū)均禁止出口及貿(mào)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臺灣、泰國及越南等地都有保護(hù)穿山甲的法例。例如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屬于國家二級保護(hù)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jiān)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yán)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感謝大家的支持
讓我們做得更好 走得更遠(yuǎn)
Thank you
感謝朋友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