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大觀
1
雙色水晶,主要為紫黃二色共生。16世紀(jì)發(fā)現(xiàn)于巴西,上世紀(jì)70年代開始廣泛出現(xiàn)于寶石市場,有合成品種。下面兩張為原石和萃取晶片
。
流行的做法是將其切割成線條優(yōu)美的特殊琢型
2
黃水晶,以顏色呈橘黃為上品。上圖橄欖形琢形重19600ct(25.5x14.1x10cm),下圖是被稱為“牡牛之血”(Ox-Blood)的紅黃色品種。
晶體,右二的是和煙晶(褐水晶)共生的。
幾種不同色調(diào)的黃水晶,左圖一可見生長紋。
幾種不同切割的琢型
這幾件都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700公斤重的“The Golden
One”(怎么譯捏,金黃第一?),下圖為研磨時的照片
3
具特色包體的水晶,如鱗鐵礦致色的紅水晶等。圖中為鱗鐵礦放大圖片;右圖則是被稱為“Cuprite”的品種。
上面三張我們可以看到鱗鐵礦呈三組分布,形成類似星光的紋理。下圖是垂直于晶體C軸方向的切面。
左圖一為含赤鐵礦的水晶晶體;圖中水晶含藍色包裹物(成份未知);下圖即國內(nèi)流行的發(fā)晶(含金紅石針狀包體的,港臺稱“鈦晶”~大概是因為金紅石化學(xué)成分為氧化鈦的關(guān)系)
圖左一是被稱為“鏡屋”(House of Mirrors)的雕刻品,28.93ct R.P.Homer
作品;圖右為青石棉包體導(dǎo)致的星光;下圖發(fā)晶中的貓為背后鏤空雕成。
另外的一些裝飾用水晶制品。
4
其他顏色的水晶。包括紫晶、煙晶、薔薇石英、無色水晶等(彩虹水晶~因裂隙衍射效應(yīng)致色的~沒找到圖^^b),先看看紫晶的收藏情況。上圖是三種不同產(chǎn)地/色調(diào)的紫晶,左圖一的顏色評價最高。
下圖的顏色品質(zhì)最佳。
密集共生的“晶洞”,外圍圍巖為隱晶質(zhì)石英層。最后一件是普通的連生晶體。
有些紫晶有明顯的生長紋,第二張圖為這類水晶所鑿出的晶體杯,重量為28公斤;后面幾張
是特殊琢型。
煙晶~褐色水晶。
左圖一為和薔薇色螢石伴生的晶體。
無色水晶,下圖為雙晶,下面的是琢型。
5
水晶雕刻品,上圖為十七世紀(jì)的水晶杯和俄國的“冬”(水晶制彩蛋)
========72
為“Metamorphose”,100公斤,Bernd Munsteiner作品
“天地初開”(Star Born),153公斤,下圖為原石,Laurence Stoller作品
“Bahia”,271公斤,Glen Lehrer與L.Stoller合作
“Boat
of Nile”, 25x38cm,重量不詳,Laurence Stoller作品
薔薇石英,晶體和呈“透星光”的球體。左下一的直徑10cm
瑪瑙和紅玉髓的原石,最后一張為產(chǎn)于次生礦床中的水蝕卵石狀玉髓(籽料^^)
藍玉髓的原石和成品,亞洲地區(qū)以臺灣花蓮所產(chǎn)的較出名。
綠玉髓,也稱“澳玉”,因澳大利亞出產(chǎn)大的關(guān)系。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期翡翠市場上有人以之
仿高檔翡翠,有不少老手走眼落馬。后又被列為染色石英巖(馬來玉)一類,實際上它比馬玉貴得多。
碧玉,非彼軟玉中的碧玉也。也叫“血滴石”或“瑞士青金”(這個名稱是因為有人以之仿青金石
之故)
虎晶石和它的礦脈,虎晶石(藍綠色的同類品種稱“鷹晶石”)和“硅化木”在寶石學(xué)中屬成因相
同的一個類別,但成份不一致:硅化木為硅酸鹽替代了有機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是化石;而虎晶石則為硅酸鹽
替代青石棉,是不折不扣的礦石。最后一張是石英貓眼,也稱“勒子石”,玩寶石的新手有可能將其與金綠
寶石貓眼混淆。
硅孔雀石,因含硅量高于銅,也有人將其歸于石英巖類的(挺像藍玉髓的^^)
7 瑪瑙和玉髓的雕刻品
(這是苔蘚瑪瑙,多以天然紋理直接作觀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