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楊再春文化藝術(shù)
《張遷碑》
法帖背景: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米),寬三尺二寸(1.07米)。
碑陽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徑3.5厘米,隸書;碑陰刻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及出資錢數(shù),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隸書,字徑3.5厘米;碑額篆書題“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十二字,意在篆隸之間而屈曲填滿,有似印文中繆篆,人因以篆目之。
《張遷碑》原帖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nèi))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碑文系故吏韋蔭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記載了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和張騫的功績,并涉及黃巾起義軍的有關(guān)情節(ji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jià)值。
楊先生評述:
《張遷碑》為漢隸中古樸淳厚的代表作,但拙中有巧,樸中含精,臨摹時(shí)要注意細(xì)節(jié),把握點(diǎn)畫間的精妙形態(tài),謹(jǐn)防古板僵硬。
規(guī)格:136cm*40cm
年份:丁酉(2017年)
楊再春臨,張遷《張遷碑》
- 用筆是寓圓于方,寓動(dòng)于靜,不可刀鋒直切,棱角分明不是此碑特點(diǎn)!
“九”字橫畫起筆為方,“是”字橫畫起筆為圓,“貢”字、“所”字上橫收筆為方下橫出鋒為圓,再如“狄”字、“夷”字撇捺更是圓闊遒麗。此外,“震”、“東”、“九”的橫折處為方,“勤”的右側(cè)“力”字橫折則為圓?!耙摹弊稚戏降霓D(zhuǎn)折為方下面的為圓等等……筆畫皆方圓并濟(jì),儀態(tài)靈勁,如錐畫沙?!稄堖w碑》的點(diǎn)法更是妙趣橫生,我曾在《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一書中列舉過相關(guān)點(diǎn)的寫法,對隸書依然有借鑒意義。
張遷《張遷碑》局部
-《張遷碑》字形結(jié)構(gòu)方正敦厚、樸實(shí)沉穆卻毋庸置疑。這種藝術(shù)效果需要我們對筆毫提按的把握很熟練,厚重風(fēng)格的字我建議大家用羊毫偏多且鋒不長的筆寫,這樣在按筆鋪鋒時(shí),線條容易飽滿。
- 還要注意字形的向背關(guān)系,“北”字兩豎相背而行,呈外拓狀;“東”字的田字框、“貢”字的目部、“是”字日部都是相向而行,呈內(nèi)擫狀。而“有”字月部兩豎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