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人。科舉考試中得探花。
他的書法得趙孟、董其昌神韻,其源頭又在二王。關(guān)于王文治的書法,有一段很有趣的公案,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稱“太守天資清妙,本學思翁,而稍沾笪江上(重光)習氣。中年得樗寮(張即之)真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而姿態(tài)自佳,如秋娘傅粉,骨骼清纖,終不莊重耳?!?/p>
后人受錢泳的影響,有說他臨董其昌的,而張即之的字是很得董其昌欣賞的。董其昌認為張即之結(jié)字運筆不沿襲前人,自出機杼。
為什么王文治會學壞了呢?楊守敬認為“夢樓書法雖秀韻天成,或訾為女郎書”說的是王文治之書略有“脂粉氣”。
南京博物院所藏紙本《題楊補之畫梅詩》行書橫幅,為王文治四十二歲所書自作詩。其風格正如錢泳所喻“骨格清纖”、“姿態(tài)自佳”,這倒是鑒定王文治書法真?zhèn)蔚囊I(lǐng)所在。
因王文治書法運筆柔潤,淡中見骨,近似董其昌,而結(jié)構(gòu)比董字更楷化。此幀氣格高雅、流美嫵媚,這種婉約而不乏風骨的格調(diào)是難以仿效的,但其書略有扁薄之病,優(yōu)劣俱在于此。
其喜用長鋒羊毫和青墨色的淡墨作書,盡顯峻逸之象,這倒與其風流倜儻的才子秀逸有著表里相成之妙。王文治亦善畫墨梅,韻致卓絕,詩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學。
因王文治極通董玄宰、米元章用筆用墨之妙,丹徒潘恭壽即得王文治授以書入畫之道,終成大家。其畫時得王文治題跋,時人稱許“潘畫王題”,書畫兩絕,洛陽紙貴,而近代“蘇州片”有作偽王文治書法的高手,但偽作少秀逸而多飄浮,有村夫之氣。
典藏界評其書嘗有“天下三梁(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之說。
王文治鑒賞眼力甚高,他做云南臨安知府時,某城樓有一個木匾,上題“雄鎮(zhèn)東南”四字,“鎮(zhèn)”字缺半,當?shù)貢已a了一半,人們認為是天衣無縫,他并不知是后人補上的,看到這四個字后,戲稱是一條活龍夾著一條死蛇,由此軼事也可推知他的眼力了得。
文作者:南京博物院李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