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ps:今天沒有文章,送上篇小編舊文,湊篇文字:
古鎮(zhèn)·隆文
冒著淅淅瀝瀝的冬雨,踏進了多年未見的隆文古鎮(zhèn)。它,沒有丙村那般精致,也沒有茶陽那般熱鬧,似乎也缺少了梅州地區(qū)仁居、松口等古鎮(zhèn)該有的名氣。
遠(yuǎn)望古鎮(zhèn),似一位待字閨中的小家碧玉。沿路的古建筑,白墻黛瓦,錯落有致。河水清澈,似一條濃綠的帶子,伸向遠(yuǎn)方。
每一次回古鎮(zhèn),都是心靈的憩息。駐足在年代古遠(yuǎn)的石橋上,看著隆文河緩緩的流水,這時候你會體味到上善若水的美麗時光。對初次來的隆文的外地人來說,參觀這里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這里可以近距離看清古人題的對聯(lián)、門口的青苔、流淌的河水,感受每一座建筑在歷史長河中的生命嘆息。
每一位外地人眼里的隆文,除了山靈水秀,便是詩意的生活,這里有詩人任均的小橋流水,有詩人蒲風(fēng)的十里荷花,還有作家李煮夢筆下的美麗景象……
這種詩意的興起,大概是從東晉衣冠南渡,客家人形成開始的。據(jù)史書記載:東晉末年,劉宋初年,北燕被鮮卑魏國所滅。北燕太祖文成皇帝馮跋之后馮業(yè)于次年奉父命率三百余眾,自北南下浮海歸宋,馮姓始在嶺南開支散葉。其中,馮萬二有4個兒子:長子馮念一遷居鎮(zhèn)平;次子馮念二遷居廣東梅縣隆文,為梅縣馮氏的一世祖(見廣東梅縣《馮氏族譜》),是千年古鎮(zhèn)隆文有史記載最早的姓氏之一。(《梅縣隆文馮世系》載:一世,念二郎,遷梅縣隆文開基。)這些北方來的名人雅士、皇族后裔在小鎮(zhèn)隱居不仕,在山區(qū)定居安家,清談玄理;人們思想自由,知識分子在古鎮(zhèn)隱居,著書立說,與百姓同樂,隆文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不斷淬煉著自己高尚的靈魂。
所以,隆文是有魂的,是被書香翰墨浸潤、流水滌蕩澈凈的純潔靈魂。春日里,你看古鎮(zhèn)小河的岸邊桃花灼灼、杜鵑妍妍、柚花繽紛、海棠醉春,你看戴著笠帽的農(nóng)夫在晨風(fēng)中耕種,阿婆在小河邊洗菜,還有孩子拿著糖果在追逐著飛奔,這就是古鎮(zhèn)的自然與人文。
這樣的小鎮(zhèn),你可以在明媚時光的石凳上賞春花秋月、在風(fēng)雨如晦的小巷里品夏雨冬霜,但我喜歡隆文,不止于此。隆文里還有客家故事、佛陀禪寺、亭榭樓閣、小山春臺、名家大院……在這里,你會參悟“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的玄機、思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意,品味“忠孝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的警語。一個小小的古鎮(zhèn),就是中國儒、釋、道三教文化的大觀園。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以前的詩人走在隆文的巷子上,總有寫不完的深情、看不厭的風(fēng)景、思不盡的人生……
原本想去熟悉的啟文中學(xué)(隆文中學(xué))走走,不曾大門緊閉,只好作罷。冬雨隨著微風(fēng),飄落在每一塊石板上,落在清清的河面上。河邊的建筑在雨里靜默著。曾經(jīng),這里生活著成百上千戶人家。東晉衣冠南渡以來的兩千多年里,承載著多少代人的記憶。
隆文戲院那四方的戲臺,各村莊那深深的小路,老墟鎮(zhèn)那棋盤似的街道。如果你來,一定可以聽到很多關(guān)于它們的故事和傳說。誰說古鎮(zhèn)沒有名氣,當(dāng)你踏進這謎一般的建筑群,一定會被她深深地吸引。
被譽為“詩人之鄉(xiāng)”,近代曾誕生李煮夢、任鈞、蒲風(fēng)、黃文博……等著名詩人的隆文古鎮(zhèn),定會帶你走進歷史的深處。在小橋流水、恬靜如詩的嶺南山水中,回味古風(fēng)雅韻。
舊年·冬·隨筆
摘選自:梅州文學(xué)網(wǎng)、360圖書館;圖片來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