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府部匯考四
西安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四卷
西安府部匯考四
西安府山川考二
《通志》州縣
《志》合載盩厔縣
終南山 在縣南三十里。
石樓山 在縣東三十七里,峰巒層疊如樓,傳云老子傳道畢,乘云駕景,升入太微。
五福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五峰高峙秀麗,俗呼為五福山,南鳥道通洋縣。
太微峰 在縣東南四十里,形勢嵯峨,若接太虛。
沉嶺 在縣南五十里,蜀漢姜維率眾出駱谷經(jīng)沉嶺即此,亦名姜維嶺。
掃帚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安樂山 在韋谷東五里。
翠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巔有唐仙姑祠,即俗呼青山娘娘廟也。
黑鳳山 在西駱谷東二里。
馮家山 在新口谷西。
秦嶺 在黑水谷南一百八十三里。
煉丹峰 在太微峰下。
說經(jīng)臺 在煉丹峰下。
元始臺 在田谷東二里。
高山嶺 在耿谷南六十里,上有池,周五里。五泉嶺 在石鏡谷南十里。
清涼山 在石鏡谷東,佳景堪挹。
望仙坪 在甘谷東。
佛骨堆 在石鏡谷西。
富谷堆 在壇谷東。
紅石洞 在壇谷南,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盤龍。
迎陽洞 在赤谷南五里,相傳鐘離權(quán)修煉之所。
曬丹石 在東觀谷西,化女泉下。
羅漢洞 在黑水谷南,黑龍?zhí)侗薄?br>吾老洞 在就谷西。
呂公洞 在說經(jīng)臺東,崖洞巔有元帝祠。十老洞 在田谷南十里。
韋谷 俗訛為泥谷,在縣西南五十里,谷水正流西經(jīng)郿境,支流東引為韋谷渠,北經(jīng)塌廟渠,頭至青化鎮(zhèn),散沒縣界,分流四布韋谷。東二里為尋羅溝,右為瓦廟溝;又東三里為安樂山馬跑泉;又北五里溝,泉合流至鬧莊子;又北十里至油房頭合鳳泉水;安樂山東二里,北為火爐山溝,東連紅巖溝,北二里至鴨口合流,右北二里合海子溝水;又北二里合七娘子廟鳳凰泉水至油房頭,合鬧莊子水,經(jīng)啞柏鎮(zhèn)之西,北入渭韋谷,北七里為西溝;又北三里為倉谷,東有文王廟玉女泉,泉水出谷灌田百馀畝,韋水東北十二里下入溝。為竹谷,南有泉,北流轉(zhuǎn)西,由嶺南橫嶺下,有竇水直下,入泉出谷,灌田百馀畝。
底保谷 今名車谷,在韋谷東七里,去縣西南三十五里,谷水東正流經(jīng)棗園寨,昌谷坊之東,七渠灣、侯家坡之北,散漫民田。西支流為紅龍渠,經(jīng)堡子頭、棗園寨、關(guān)村、陳家村、入澇池。強弩谷 今名強谷水,在車谷東三里,五里至史務(wù),經(jīng)西歡樂村、陽化鋪之東北入渭。
稻谷 在強谷東五里,谷水灌稻田十馀畝,水出口二里至史務(wù),入強谷水稻。谷東四里為耐山寺,寺前有泉至袁家社,合煖泉水經(jīng)師家庵至陳谷坊,至中望渠北,散漫民田。
西駱谷 在耐山東四里,縣西南三十里,谷水東正流為沙河,經(jīng)雷神寨、南太平村,北至人遠村、南合新口,谷水西支流為廣濟渠,經(jīng)坡下傅家磨、商家磨、南神寨、盧家村、小麥屯、黃傅寨、新市頭至西關(guān)入城隍。東西分流至厲壇,合馬家河,北入渭,駱谷東二里為黑鳳山,山腰為清涼寺,寺東側(cè)有泉,下流至滹沱寨,合嶺東時家山泉入沙河。
新口谷 在黑鳳山東三里,谷水正西流經(jīng)馮家山、棗林村至人遠村,合沙河至干旗寨、新軍
寨至縣二里尖角村北入渭。東支流為渠經(jīng)棗林村人遠村之西東,四女冢之西東。
熨斗谷 在新口谷東二里,谷水北流棗林村之東、馬召村之北,合虎谷水至東火燒莊之北,合新口谷渠水,經(jīng)大寨、祁家寨之西、高店子之西北入盧家河。
虎谷 在熨斗谷東二里。
團標谷 在芒谷東四里,谷南五里為觀音堂,后山腰有泉石竇,僅尺許,水中沸不溢,旁浸出禱,雨亦應(yīng)。
馬岔谷 在團標谷東五里。
就谷 在馬岔谷東二里,谷水正流,北至東三清殿、軍寨之東為沙河,經(jīng)送賓村、淇水新莊、大結(jié)社入黑河西。支流為渠,灌李家莊、何家村、地飛升谷。在就谷東三里,西有延生觀,谷水北經(jīng)魯馬村、焦家巷之西,入就谷沙河。
西觀谷 在飛升谷東二里,西坡有筆帽園,東為大秦寺,有佛塔,故俗呼為塔兒谷,谷水北經(jīng)魯馬村之東,焦家巷之東,又北至大谷村之北,入就谷沙河。
東觀谷 在塔兒谷東二里,谷水東,北經(jīng)樓觀村、宗圣宮、玉華觀、省村入磨渠。
聞仙谷 在東觀谷東一里煉丹峰下,說經(jīng)臺東側(cè),谷水東流洪妙庵,會靈觀之中,至樓觀村入磨渠。
田谷 在聞仙谷東二里,去縣三十五里,谷水正流,北經(jīng)界上鋪之東二里,至大結(jié)社為萬里河,東入黑河西。支流為磨渠,至樓觀村合聞仙谷,水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北灌焦家大谷田,至界尚寺大莊、辛莊入黑河東,支流為金水渠,東灌店子頭、趙大村,北經(jīng)呂馬村之東,又北灌高廟兒田,東入黑河。
赤谷 在田谷東四里,
《谷水志》云漏水,西正流東,支流為渠,俱北灌水田軍寨地,又北經(jīng)六渠之西,馬蓬頭合牛谷水至南寨澗為澗河,北入渭。
牛谷 今名牛角岔,在赤谷東,水東北至南,集賢合壇,谷水經(jīng)六渠之東,馬蓬頭合赤谷水。壇谷 今名大渠谷,在牛谷東三里,水自上直下沖二石壇,北至南集賢,西合牛谷水。
耿谷 今訛為景谷,在壇谷東三里,谷水正流經(jīng)槐道村之東,為白馬河,過石橋至胡家村之東、晉家莊之東,又至臨川寺五里入渭東西,支流為二磨渠,西渠至孫家寨,東渠至馬營,俱灌軍民田。
韓谷 在黑水谷口內(nèi)三里,谷水入黑河。黃谷 在黑水谷口外,東偏谷水入黑河至紅崖頭,分為盧家河,西岸有五堰,灌紅崖頭、西姚村、馬家村、郭家寨、張野狐寨。上下高村、祁家寨、崖頭地,東岸八里為一堰,灌上下沙谷堆地,北流至高店子,東北入渭。
芒谷 在縣東南,芒水所出谷,有漢馬融讀書石室芒谷即黑水谷,
《水經(jīng)注》曰:芒水出南山,芒谷經(jīng)玉女房水側(cè)山際有石室,又北經(jīng)縣之竹園,中分為二水,即今洞室,則知芒水色黑,故俗呼為黑河,因以芒谷為黑水谷。黑河東岸一堰,灌上下姚村東南北、三清殿、周旗剛旗寨地,北經(jīng)泥河東、司竹局、阿岔村、黑河灣,北入渭河西岸,至沙谷堆分為泥河,經(jīng)紅花鋪之東、里黃寨之西,北入渭。
石鏡谷 在縣境,嶺半有石方丈馀,瑩明如鏡,遠照長安,今樵者錘暗矣。
臥牛池 在東觀谷東。
仰天池 在田谷南五里。
化女泉 在東觀谷西。
仙游潭 在黑水谷南。
玉女泉 在仙游潭北。
澇水 在縣境內(nèi),北之水同歸于渭,南之水皆歸于江,此本縣山水之經(jīng)緯也。岸西為本縣境,東為鄠縣境,谷水正流東,經(jīng)鄠地至澇店以河界西,支流為渠,至板橋頭、侯王村,以渠界縣境東極于此。
甘水 在縣東十里,谷水正流至李家寨之東,分東西二支:西支經(jīng)雙溪鎮(zhèn)之西為沙河,至原馬店、宋村入渭;東支經(jīng)雙溪鎮(zhèn)之中為瑞福河,至成道宮、史家莊入渭。
湋水 在縣東北五里。
黑水 在縣東十五里。
〈按黑水源出芒谷〉望仙澤 在縣東南三十里。
金井 在縣南三十里,俗傳唐太宗嘗飲其水。
渭南縣
元象山 在縣東南三十七里,亦名倒獸,相傳周處殺白額虎于此,故名苻,秦時王嘉隱處。靈臺山 在縣東南境,峭拔方整,其色蒼郁,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靈臺寺。
石鼓山 在縣境。
釣魚峰 在縣東南十七里,以王嘉釣此,故名。嚴峪 在縣境,相傳嚴子陵隱處。
半截山 在靈臺山稍西,上有廟祀蠶神。箭峪山 在縣東。
箭峪嶺 在箭峪山。
大嶺 與小秦嶺近。
小秦嶺 在縣境東南。
鳳凰山 在曹峪西南。
小峪山 在元象山西。
望竿嶺 在花園川西。
南月圓山 與北月圓山近。
北月圓山 在黃狗谷東南。
馬鞍嶺 在黃狗谷。
分水嶺 在黃狗谷北口外之西南,以嶺東北麓水入于湭,西南麓水入于藍田,故名曰:分水嶺。
七嶺 在分水嶺東南,南古莊之南。
牛思嶺 在分水嶺西北,中宋村之北。
五指山 在湭河川之東原上。秦女峰 在龍尾坡西。
芝山 在秦女峰西。
駒兒嶺 在縣境。
杜橋嶺 在仕原鄉(xiāng)西南。
風門 西阜之坳,在龍尾坡西,當湭川口。神川原 在縣城東南。
豐原 東西亙縣境,南抵靈臺元象諸山,雖大旱不至無禾,故曰豐原。
東原 在湭河川東。西原 在湭河川西,一曰:青原,又曰:新豐原。倉堡嘴 在三娘坡北橫聳,下臨大道,以舊有倉堡城故名。
廣鄉(xiāng)原 在東原東南。
豐草原 在縣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潤其植蕃,其形蟠螭西北抵富平,縣石川河東南至龍背里。
仕原 即下邽,后以萊公改曰:仕原。
羊峪 在半截山東。
明光谷 在龍尾坡梁泉之東。
黑掌峪 在羊峪東。
葫蘆峪 在黑掌峪東。
曹峪 在靈臺山西南。
坑峪 在分水嶺東南。
馬峪 在嚴峪南。
伴紅坡 在曹峪川西北,曹峪水經(jīng)其右,北入于湭。嚴坡 在牛思嶺東北。
西坡 在縣城東南。
東坡 近泰寧宮。
胡城坡 在東原西。
三娘坡 在龍尾坡東。
霧子坡 在黑掌峪北。
柳侯坡 在東原東。
龍尾坡 在胡城東北。
靈臺坡 在分水嶺東南。
灰堆坡 在秦女峰西,其灰堆世傳始皇焚書所堆。
羅家坡 在灰堆坡西。
雙城坡 在羅家坡西。
沈家坡 在芝山西。
梁店坡 在沈家坡西。
城店坡 在梁店西。
羖
坡 在新豐原東。霧子頭坡 在靈源泉東北。
蚌蛤堆 孟家堆 俱在縣南。青岡坪 在箭峪嶺東南。
白楊岔 在坑峪中。
松柏洞 在坑峪中。
朝元洞 在龍尾坡西。
羊峪河 在半截山東。
大嶺川 在大嶺北。
曹峪水 在靈臺山西南。
羊河 源自元象山,西北入于湭。小峪河 即小峪山水。
清水河 在小峪山西,一曰:清澗,北流與小峪河俱入于湭?;▓@川 小峪河經(jīng)花園村東,清水河經(jīng)村西,
故名宜稻。
湭河川 在豐原中。東陽谷水 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矗如脊,故其水分東西流其地,曰:分水嶺,其水濁、其澤膏、其利灌溉。
西陽谷水 俱在廣鄉(xiāng)原東。
社花谷水 在沈家坡,其水濁其澤沃,其利灌溉。
冷水 在城店坡西,發(fā)源于馬峪,老池頭北流經(jīng)南雒,又北出于江村渠。
白莊溝水 在駒兒嶺北,其水西北流與冷水合,又西北至三岔河,又西北至臨潼零口鎮(zhèn),冷水至此,北人渭。
仰天池 在南月圓山巔之田。可耕者千數(shù)百畝,池當其中,四面俱懸厓千尺,唯一徑可為遁世隱居之地。
古湫池 在交斜鎮(zhèn)。
蓮花池 在耒化鎮(zhèn)即蓮勺縣故址。
王尚澤 在縣西。
石泉 在馬峪。
甘泉 在風云雷雨山川壇東南。
蔡泉 在東坡東。
梁泉 在龍尾坡東。
瑞泉 當東原之半,涌出懸流如練,每旱取水禱雨多應(yīng)。
龍泉 在東原,其水清、其利灌溉,宜稻。
靈源泉 在龍泉西南。
靈池 在坳底村后,魏永興元年,水自涌成渠,故曰靈池。
萬壽渦 在下邽廢縣南,世傳此渦起,云霧則有牛、馬、豬、羊變形出游,還入其渦,今涸。
姜泉 在縣城內(nèi),唐陸贄詠此。
武渠溝 在望竿嶺西南。
鐵溝 在坑峪中。
白莊溝 在駒兒嶺北,其水西北流與冷水,合呂家溝 在霧子頭坡、東姚堡之北。
齊家灘 在龍背里東北。
七岔口 在齊家灘東北。
渭水 在縣北門外,發(fā)源鞏昌鳥鼠山,東流至臨潼交口渡之東,入渭南境,又東折而至縣城之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至倉堡嘴,曰:下漲渡,又東北折而流,曰:蔡渡,又東至大李渡,入華州境。
赤水 在縣東二十里,古灌水東西二派華渭之界,晉周處斬蛟于此,水盡,赤故名:赤水,與東西陽明光谷之水俱北入于渭。
金氏陂 在縣廢下邽城之東南二十里,漢昭帝時,賜金日磾者,唐武德初引白渠灌之置監(jiān)屯。
魏王井 在神川原北麓,相傳西魏王都長安所甃者,今湮塞矣。
東咸井 西咸井 俱在甘泉社,其水澆其味咸。
富平縣
頻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秦厲公嘗于山南立頻陽縣,今故城在焉,一名明月山。
萬斛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山有石形如斗斛者以萬數(shù)故名。
天乳山 在縣境,兩峰相對狀如二乳。
金甕山 在縣境,一名虎山狀如虎踞。
壇山 在縣境。
荊山 在縣西南一十里,禹貢荊岐既旅即此,又帝王世紀禹鑄鼎于荊山。
虎頭山 在縣境。
錦屏山 在縣境,一云將軍山上有王剪廟下即錦川。
龍泉山 在縣境,一名鳳凰山東北,即黃金堆,又名屏風山。
土門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中斷如門,唐杜子美詩:北上惟土門,連天走窮谷。即此,一名玉鏡山。
蟠桃山 在錦屏山東南十里。
老君山 在蟠桃山東北山麓,百泉出焉。左眼山 在老君山北三里。
石窩山 在左眼山東二里,其東山有仙人洞,據(jù)險難近蓋,宋元避兵所也。
底店山 在石窩山東二里,一名立地山。中嶺 在三泉峪北,其下泉出流止一里,以供山內(nèi)外汲者。
龍眼山 在中嶺東三里,山石圓者狀如二目。堡子山 在頻山西北麓,一小山陡出,世傳尚
書張鴳庵避兵此山。
千尺崖 在堡子山北麓,壁立百仞,中險處鳥,道可通,有一隙地東西五丈,南北當東西,什一避世者地也。
高石崖 在千尺崖北十里。
十二盤嶺 在高石崖北。
三尺嶺 在十二盤東北五里。
玉鏡山 在峪頭河東,一名金絲山,兩旁山峪狀如兩門,蓋古土門山,山巔之陽鑿其半,東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傳秦苻堅作離宮處。揣天山 玉鏡山之北巔。
金粟山 在小水峪東岸,一名紫金山,一名菩薩山,山巔有高禖祠,歲六月,禱者輒應(yīng)蓋山之靈異,故然祠右有石洞為禪僧者蟬脫所巡山,而東皆崚嶒難登陟。
石疊山 在金粟山東,一名樓子山,山之腹削崖若臺可登眺,亦北山勝地。
岳山 在熨斗坪北十里,山之左右二泉涌焉,至大水峪口一里而渴。
紫金山 在土門山東北十里,一名虎頭山。邑山 在紫金山東,諺云:北山寺也,其形如椅寺。后有目連和尚塔,秦永壽王記之。
五龍山 在邑山東五里,山陰五泉合流為小河,水不出山,出山歲旱,山居者皆仰汲之。月窟山 在五龍山東十五里,山巔右有泉不竭,亦不溢,深數(shù)仞,旱禱必應(yīng)。明萬歷癸未秋,衲子夜出,聞空中絲竹聲漸逼泉所,近視之則無也,其顯異蓋如此。
邑子山 在縣西北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
高陽峰 在邑子山東一里,一名走馬嶺。黃金阜 即土山頓起者。
檀山 在漆沮南。
中山 在縣境東山下有萬泉涌出,漢武帝獲寶鼎于汾陰,鼎至中,山氤氳有黃氣,蓋即此。浮山 在流曲鎮(zhèn)西。
盆傾峪 在石窩山山北深處內(nèi),有車輞窯廣十丈許,又折而西一里有牛窯,可容百夫,亦宋元避兵所也。
三泉峪 在底店山下。
藥泉峪 在龍眼山下,峪內(nèi)多藥品。
趙老峪 在千尺崖東麓,以巔有趙姓者,僧天順時修煉其上故名。
清水峪 在高石崖西。
車輻峪 在高石崖東。
星宿坡石 在揣天山西,石有跡如星日然。小水峪 在揣天山東。
熨斗坪 在萬斛山西北二十里。
石坡峪 在岳山東麓入蒲城界。
黃金堆 在龍泉山東北即通關(guān)以西,雷村以東山也。
強梁原 在縣治南。
盤龍原 在荊山西北,漆沮之西。
浮原 在縣東北境。
中華原 在縣東境。
北虜原 在浮山東南十里,為張浚戰(zhàn)處。八公原 在北虜原東,即八公堆。
羊蹄原 在高堂村狀如羊蹄故名。
曠野原 在荊山北二十里,周宣王田獵之所。教場坪 在曠野原西北,李光弼、李興閱武地。鐵牛洞 在老君山南。
風洞 在小水峪西崖,有洞風自空中出。劉仙洞 在金粟山之東,洞額題曰:碧云島。王石洞 在月窟山南三十步,世傳王仙頤養(yǎng)處。
玉女洞 在王石洞右。
仙人洞 在王石洞左,深不可測。
老君洞 在左眼山右,為老君修煉處。
古蜂洞 在月窟山東,懸?guī)r中蜜,流如瀑布。潼河 在三尺嶺北麓高石巖,下有苻堅插劍跡、走馬蹄。
萊公河 在三尺嶺西北,有寇姓者居,傳為萊公后。
峪頭河 在三尺嶺東北,三河皆有泉涌即頻水也。
通川 一名錦川,即流曲大川為方百里,秦王剪美田千頃之地。
金定河 在縣西南境,一名趙氏河,即耀言澗谷河之下流也,折而東注歷荊山陰,自斷原口而南溫泉河入。
澗頭泉 在溫泉河西北十里。
澤多泉 曰:薄臺河,南入溫泉遂為溫泉河。北泉 在縣北。
豐泉 在竇村諺言:稻地泉也,今竭。
北虜川泉 在南陽村即軍寨西,泉至安頭之南,入石川河。
咸泉 在縣東十里,近味甘可飲,非復曩時咸矣。
白馬泉 在咸泉東十里即陰村右,泉東流至張北里。
龍泉 在張北里東南,與白馬泉合而東流,又一龍泉在金粟山上,望之淵然,清明春祈者取其水以禱大有。
千尺泉 在堡子山下。
仰天池 在神芝坊東南二十里。
滿井 在蟠桃山上有三泉,取汲旅者名曰:滿井。
鹵泊灘 在龍泉東五里即明水灘,一曰:東灘,冬夏不竭,可以煮鹽。
臧村灘 在鹵泊灘西二十里,歲旱時土亦可煎,即西灘地也,兩灘利皆甚微,水一斛不二三斤。
溫泉水 在縣北,源出中山陰,水冬不冰。石川水 在縣南,東流入渭即漆沮也,漆沮自岔口既從,總名為石川河,從縣西境而南至盤龍原金定河入。
頻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即大小石谷二澗,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竭不行。
醴泉縣
芳山 一作方,在縣東北六十里。
覆甑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象形故名。
無勞山 在縣北五十里。
鳳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附麗九崚,相傳周時鳳翔于此故名。
九崚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廣一里。
武將山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一名馮山,一名五將山,即前漢米辛孟所隱之處。
承陽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左右有水合流入泔河,三輔黃圖謂浪水。
溫宿嶺 在縣,北漢時,溫宿國人居此田牧故名。
五峰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靈湫池,禱雨輒應(yīng),產(chǎn)藥草。
青峰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谷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按
《水經(jīng)注》云:涇水出山之處在九崚山東、仲山之西謂之谷口,即塞門也,漢
《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升仙于塞門,鄭子真隱于此。
泔谷 在縣西北五里。
泥泉谷 在縣北城下源出正西二里。
波水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石泉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兩水合流入于泔源,發(fā)縣北五十里,又名兩水谷,民以為水磨。
安谷 在縣北二十里。
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經(jīng)昭陵之右出泉,灌田數(shù)十頃,明萬歷間,莊河生員趙之璧刱鑿一渠,灌田更多。
豆盧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黑狗谷 在縣東北八十里。
白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
巖谷 在縣東北三十里,觀音堂前從,石罅中出與巴谷等,灌田數(shù)十頃,谷后有石洞,在觀音堂右內(nèi)有石像。
鄭泉 在縣東北七十里,鄭子真躬耕谷口時,居其旁得名。
涇水 在縣北,按
《縣志》:源出安定笄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與渭水合,又東與漆沮水合,經(jīng)秦漢之都,至潼津入河。
泔水 在縣西北,東流入涇,按
《縣志》:源出永壽縣,界經(jīng)乾州,至縣東北,經(jīng)涇泔渡合入涇水。湫池 在縣東南十五里顯圣廟內(nèi),水清而深,禱雨輒應(yīng)有湫亭。
醴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shù)十步,深不可測。漢宣帝時,涌出聞其味如醴故名。隋置縣取此。志公泉 在縣北泥河北岸,相傳志公卓錫見泉甘洌清香,取以瀹茗,味頗異。
中山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
麻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
商州
金鳳山 在城北里許,州之主山來脈結(jié)穴于
此,西分一支二里許,曰:鳳凰原上有,臥牛臺邵堯。夫章子厚辨牡丹于此,牛氏卜居其下,門多士官。
商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形如商字故名,亦名商洛山,一曰:地肺山,即秦時四皓隱處,以其有避世之智,又名智亭山,舊祠廢,真冢存。
冢嶺山 在州南六十里,
《水經(jīng)》謂之歡舉山,洛水所出。
熊耳山 在州西四十里,東西兩峰似熊耳故名,伊水所出。
高車山 在州西南五里,漢惠帝高車駟馬迎四皓出故名。舊云高東誤,按
《州志》:兩峰如駝亦曰:駝峰,俗名雙妳山。土中常得矢鏃,蓋古屯兵處。
良馀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秦望山,乳水所出。
竹山 在州東南二百里,丹水所出。
武關(guān)山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武關(guān)設(shè)于其間。按
《州志》:少習之墟,山道阨險,系入秦小路。大云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最高名戴云峰,欲雨先云,一名搠刀。相傳四皓所隱,人推其有避世之智,亦名智亭山。按商山亦名智亭山,此亦名智亭山,未知孰是,姑并存之。
鳳凰山 在州境下,有臥牛臺。相傳邵康節(jié)章子厚玩牡丹處,按即金鳳山分支也。
和山 在州境。
《左傳》左師軍于菟和是也,按
《州志》:在州東一百一十里即資峪嶺。
文筆山 舊名文屏山南二里,正對學宮撫治蘇紫溪,知州張極建三塔以象三筆,改今名。學宮地聳,憑檻南望,城環(huán)一帶筆插三峰,誠文峰之勝概也。
三臺山 西連文筆山,正對鎮(zhèn)遠門,其形如龜,亦曰龜山。
龍山 在州東五里,山自北來,落脈于丹水之崖。
東巖山 在州東北里許,有大小趙峪,峪行七八里有山,曰:東巖,對仙娥溪北之西巖而名。有水曰:東溪,李白寓商時,幽居之所。
爬樓山 在州東五里,相連龍山,最高為城東,蔽旁有水曰:蓮花池。
觀音山 在州東七里,石巖中有洞。
囷石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形盤曲如囷,巖阿深邃,意前人隱逸之地。
中阜山 在囷石山之北,群山環(huán)抱,俗名北山。燕子山 在州東五十里,襄王溝內(nèi)山上,有龕高百丈,兩山相合而成,上戴懸崖,下臨深壑,土人傍山鑿碥,轉(zhuǎn)曲而入,避兵于內(nèi)約六十馀家。每值雨水,從中出鑿,石井以貯之不可勝,用龕后,兩岔若雙尾,然又元鳥冬多蟄此故名。雕崖山 燕子龕迤南百馀步,兩山壁立,高數(shù)百仞,相去丈許,土人相其南山鑿石為路,路絕處懸梯以躋,復橫木設(shè)板凌空而行,約百丈得巖,可容五十戶避兵其上,賊不敢仰視。
五峰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宋楊文廣征南屯兵于此。
棣花山 在州東七十里,以地多棣花得名,出蘭草。
朝陽山 在州東七十五里,俗名兩嶺子。伯牙山 在州東百里,山聳拔徑紆折,俗呼白鴉山,頂有元帝祠,古木森羅,蒼苔堆積,樵子刈薪其上嘗于,風起云作時,隱隱聞絲弦聲,覓之不得。明崇禎初,好事者陟其巔,得斷碣于敗葉中,上鑴伯牙二字大如斗,意牙常游觀至止,故琴韻鏗然,迄今未絕。昔人因以地為人重而志其名歟。
雞冠山 在州東百里,系龍駒寨主山。
孤山 在州東北九十里,商南連界。
白陽山 在州東南二百九十里,再南為石巖砦,與商南呂灣連界,三國廉康所據(jù)為避兵地,夙稱天險。
娥眉山 在州南一里。
丹巖山 在丹水之南,山悉赤壁,霞舉若紅云,秀芙二岫更為奇觀。
雞籠山 在州東南三里,古寨地,今猶稱雞籠寨。
天柱山 在州南五里,邵康節(jié)最愛此山,因僑寓卜居于此。
楚山 乳水之南,山皆曰:楚山,自劉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
安武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水南流地多美松。
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石如墨,古名里仁鄉(xiāng),今名黑山寺。
樓山 在州南七十里,劉嶺之陽,高太素隱居之所,舊有澄心亭、積翠樓、凝碧池、逍遙館,今俱廢。
高碥山 在州南八十里,巨石壁立,左右如門,僅容一騎,名鬼門關(guān),去地數(shù)十仞,行者如躡半空。明督學道伍福詩有巨靈何日劈嶙峋,險徑中穿號鬼門之句。
西巖山 在州西十里,與仙娥峰對,下舊有寺曰:西巖寺,唐時名叢林,今廢。
吸秀山 在州西十里,即仙娥峰。
香爐山 在州西五十里。
雞頭山 在州西六十里,與熊耳山對,上多紫氣,山腰有雞精洞。
白石山 在州西六十里,山多苦竹,賴器用者甚眾。
安山 在州西七十里,舊有安山驛。
馬鞍山 在州北三十里,形如馬鞍故名。去地百馀丈,小徑紆折,頂建佛殿,柏陰蓊郁,溪水瀠環(huán)前小祠一間,下臨絕巘,危勢欲落,孤松盤屈如簾。皇清初有住持僧壽逾百歲,好事者拾級登謁如陟鷲嶺,晤西方長者。
文昌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鎮(zhèn),東北有文昌祠,周圍喬松以數(shù)千計,下出石炭,舊時亦有陶磁器者。
二義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鎮(zhèn)西,北上有關(guān)趙祠,系明時巨寨。
泉山 在泉村鎮(zhèn)之右,其下多佳泉。
元武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大荊集西,古柏峻閣,一方之勝,上巳大會。
扶斗山 在州北七十里大黃川,峭拔孤高,有三官、龍王、土地諸祠。
馬腳山 在州北百里,一名小華山,石山壁立,四面如削,一穴上出約七八丈,仰視天光如星,石工鑿兩壁,約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形如二郎冠,前面平臺圓徑百步,上兩峰并峙,峽中有細水下瀉,望之如銀線,旱則無之,松柏槲栗掩藹其上,足資薪燎,一人守之雖百萬眾,不敢仰瞰,誠天設(shè)之奇險也。
長岡嶺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山陽商南連界。新開嶺 在州東一百六十里,武關(guān)之西障。鐵洞嶺 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雒南盧氏界,山多出鐵。
吊橋嶺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嶺上商雒分界,俗呼第一條嶺,武關(guān)之東障。
南秦嶺 在州南二里,過此則為南秦川。江流嶺 在州東百里,由雒南通商南龍駒寨。劉嶺 在州南三十里,即樓山。
竹竿嶺 在州南三十里,其勢峻削。
土地嶺 在州西南二十里,東有毗盧殿,西有天妃祠,相去十里。
軍嶺 在州西南四十里,當?shù)罊M攔。相傳秦王屯軍處,其地名秦王城,有秦王廟。
鴉虎嶺 在州西五里。
木瓜嶺 在州西北五十里。
秦嶺 在州西一百里,云林蒼莽,景物凄清,異于他所。韓昌黎南遷經(jīng)此,嶺上有祠。
黃沙嶺 在州北二十里,入都通衢,石徑蜿蜒陟其岡闊可數(shù)畝,跨道建樓上,祀元帝,左有三官殿,右有關(guān)帝祠,行旅摩肩,星軺接軫,行人憩此,啜義漿止渴,見層巒拱翠,碧澗噴珠,飄然有世外之想。
紅土嶺 在州北七十里,出紅土可飾丹堊。黃土嶺 在州北七十里。
輞峪嶺 在州北八十里,出華州道。
藥子嶺 在州北八十里,雒南分界,真人韋善種藥處。
趙峪 在州東北三里。
蒲峪 在州東四十里。
澇峪 在州東五十里。
恨峪 在州東五十里。
老君峪 在州東七十里,相傳老子騎牛過此。大峪 在州東八十里。
馬蘭峪 在州境,峪口有都土地廟。相傳唐明皇疾,夢商州土地,獻桔梗服食遂愈,賜廟祀之。按
《州志》:在州西南五里。
野人峪 在州西三十里,即秦末避難稱,野人者居此,又董景道隱處。
黑龍峪 在州西百里,漢高祖入關(guān),二路出兵,
通藍田渭、南水路。
洛峪 在州東九十里。
背峪 在州東九十里。
涌峪 在州東一百里。
資峪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鐵峪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相傳老子由鐵洞嶺至此冶鐵,今坑冶之,跡猶存。
亢峪 有大亢小亢二峪。
劉峪 在州南五里。
小劉峪 在州南八里多花卉。
五峪 在州西南二十里,麥早熟半月。
羊峪 在州西南三十里。
石倒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美木。赤水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松。
構(gòu)峪 在州西五里,赴省避河道。
旸峪 在州西三十五里,通磁窯。
泥峪 在州西六十里。
胳膞峪 在州北三十里。
紫峪 在州北七十里。
韓峪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大小二峪。
輞峪 在州北九十里,適華州道。
南媳婦岔 竹竿岔 黃柏岔
北香子岔 桃岔 靈佑岔
菩薩洞 在觀音山,樓閣凌霄,水泉甘美,清明大會。
諸天洞 在洛原銅佛龕,怪石壁立,勺水不注,洞去地十馀丈,中有水,清甘可飲,內(nèi)有銅佛三軀,系從山陽天竺山木葉中移來者,仰窺飛巖俯臨丹水,避暑其中,別一境界。
羅漢洞 在孝爺巖丹巖,壁立高數(shù)十丈,下臨丹水。明末土人從旁鑿棧道,避兵其中,左右亦有數(shù)小洞。
東旸洞 在棣花山。
千佛洞 七星洞 俱在雞冠山。
紅巖洞 在資峪鋪。
水月洞 在三臺山。
千佛洞 在水月洞之右。
說法洞 在仙娥峰下,可容十數(shù)人,古傳西來祖師說法于中故名。時五鬼竊聽,故旁有五鬼窯,至今山水響震獨至此處,無聲亦足異也。朝陽洞 玉皇洞 雷神洞 俱在秦嶺?;艏叶础≡谥菸鞅倍?,由胭脂關(guān)北三里許。河東岸一山突起西向竅。一穴內(nèi)有阱深丈馀,用浮板逾阱而里,寬若數(shù)間,屋中有兩岔石,徑寬不盈尺蟹,行百步馀,一穴直下,以木梯度之左右,前后千門萬戶,巖阿可棲者數(shù)十百處,最下有穴可汲,但不利磁器,以多石故也。西北隅有一穴,人謂之后門,云明末土人避兵其中,賊以火薰之,煙從滿山出不能為害。
石龍洞 在十九河。
戴云洞 在搠刀山后,避兵之所。
構(gòu)峪洞 在構(gòu)峪,避兵之所。
白龍洞 在紅巖寨,山中口大如甕,燃燭而進,膝行里許,有石室一小間,后壁斗大一池,禱雨靈應(yīng)異常其出也,亦膝行倒褪而出,雖盛暑其冷如冬,非旱極不敢入。
乳水 在州南五里,源出秦望山,色似乳故名。經(jīng)南秦川至三臺山東,與丹水合。
五峪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北自任家坡,西至土地嶺,合入乳水。
上秦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上從白石山來下,由土地嶺南入全家灣,至七渡河入乳水。七渡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即乳水。自南秦川黃龍廟口,至土門過七次故名。
軍嶺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東流合乳水。黃柏岔水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安溝嶺來,至秦望山,合乳水。
牛槽川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有東西兩牛槽,西牛槽嶺,北水入石倒峪南,入金井河;東牛槽嶺,北水入赤水峪,南入金井河。
楚水 在州正南五里,從楚山來故名,入乳水。流峪水 在州正南二十里,自流嶺南石底而下,為大流峪。寬坪鋪以下,水亦從流峪口,出合丹水。
流嶺南水 安武、黑山、桐峪、窎川四水皆入山陽。
東溪水 在州東北五里。
張峪河 在州東十五里。
亢峪河 在州東二十里,有大小二亢。
張村河 在州東三十里,北有小石門,水從中穿出,其下五里曰:池河灣。
白楊河 即東下頭渡河,在州東四十里,北有大石門。
大張家河 在州東四十里,北山破天嶺古峰寺分流。
會峪河 在州東四十五里,合丹水于洛,源之東通雒南,可作行兵問道。
洛源河 此二渡河在州東五十里。
龍?zhí)端∫幻鎏斐?,在州東南五十里,山水澄清,南通山陽。
澇峪河 在州東五十里,嶺上分流,北入州河,西過君子澗,東通馬鹿坪,并入山陽。
高橋河 此三渡河在州東六十里。
地花河 此四渡河在州東七十里。
恨峪河 在州東八十里,嶺水一分雒南,一分州河。
老君河 在州東八十里,引灌稻田七八頃,隔三里為金盆灣,水田膏沃。
大峪河 在州東九十里,經(jīng)商雒鎮(zhèn),南通洛峪水。
洛峪河 在州東南一百里孝爺巖,東南自白草嶺,越劉嶺,會諸水出此峪。
龍駒寨河 在州東一百里,襄漢舟集會于此,其南為百頃灣。
涌峪河 在龍駒寨東,水亦入丹江。
鹿池水 隔月兒潭三里,相傳昔有白鹿,每于此飲水,見人化去。
鐵洞嶺水 在州東北二十里,出青池山東,一分入雒南,一分入資峪鋪,下十里入丹水。背峪水 自鐵峪鋪南窎,延五十里至周家崖,合丹水。
武關(guān)河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至商南畢家灣,入丹水。
構(gòu)峪河 在州西八里,入州河。
麻澗河 在州西四十里即丹水。
泥峪河 在州西五十五里,與蒲岔溝水相合入丹水。
大商原河 在州
〈闕〉七十里即丹水。
洪門河 在州西七十五里,雒南赴省出此口,水自韓峪川來,入州河。
黑龍峪水 在州西八十里,出藍田間道,水入州河。
牧護關(guān)水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發(fā)源于秦嶺,西流出藍田即灞水之源也。
十九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自雒南松朵山銀廠溝來,至黃砂嶺入荊泉,二水有新舊水,利灌田。
荊水 在州北,大荊川、西荊川皆荊水也,至上板橋會泉水,由水道河出,合丹水。州西二十里舊有永濟橋跨荊水,今廢。
小桃岔河 在州北三十里,自下板橋入荊水。桃岔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自萬家山來,至馬鞍寺入荊水。
岔口河 自樂子嶺、閻家店諸水至岔口鋪合泉水。
泉水 在州北七十里,有泉村集土田平曠,人多耕讀,其水自集北馬角輞峪兩處而來,至上板橋會荊水田水道河出,入州河。
大黃川河 小黃川河 紫峪河 三水合而為一至娘娘廟入泉水。
五龍泉 在西關(guān)龍王祠前,泉水涌出,其味清甘,撫治許宸以為與江南惠泉相伯仲,撫治張道湜禱雨有應(yīng),立碑于前名曰:甘雨泉。
學前第一泉 即儒學前官井,味甘水旺,汲之者多秀氣所鐘易今名。
泮池泉 其水大旱不涸。
慈泉 在大云寺南孤老院巷街東,張鄉(xiāng)官苑內(nèi)其水最旺,沿街流灌城外,味極甘美,州人多用之。
花園泉 在城內(nèi)西南隅,其水奮涌,晝夜流泄,郡人牛進士因修為園圃,養(yǎng)魚、種蓮、游釣其中,又鑿渠由東而南出水門入州河,且滋耕種。郝家泉 在城東一里,小名南家店,可蒔園蔬一頃。
文泉 在起秀閣前。
西平泉 在起秀閣西。
少峪泉 在起秀閣東。
石佛灣泉 在城東姚家崄,可蒔園蔬一頃。壽泉 在州南十里,南石底官路旁白樂天有詩。
武婆泉 在爬樓山下,飲地五六畝。
馬跑泉 在黃沙嶺上。
龍泉觀井 在棣花鎮(zhèn)。
泉山泉 在泉村集,集之西山曰:泉山,自首迄尾計二十馀處,其最佳者三:一在上寺之西麓;一在玉皇廟后;一在下寺之左寇家村。此泉尤奇,山足石上一穴天成,約容三四斗,四周無隙而水常滿,雖大旱不涸,供一村之用,馀猶瀉注大河,且味甘美,權(quán)之重于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土人習而不察。李曰:棟聞名物色得之有詩。魚觀潭 俗訛為魚姑臺,西北去泉村二十里,曰:乾溝溝北有山曰:楊十萬山,山下一穴大如斗,有泉出,灌大河。每谷雨時,有魚出焉,百千萬頭擁擠而行,山上石無大小,悉有異態(tài),間有怪石,色似太湖,又有聲清越者,似靈壁,但不可多得。李曰棟尋幽至此,得佳石,作山石行。
楚水 出州楚山有兩,源下流相合入于丹水。丹水 出州竹山東流,入河南界。沛公圍宛定南陽至丹水即此。按
《州志》:丹水即州河亦名丹江,源出息邪澗,今秦嶺昌黎祠下,舊稱竹山以山多竹故也,即秦嶺第九山,名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種,以武關(guān)西水為第十五種,即丹水也。其中出丹魚,得者多壽故名,東南入漢江。伊水 源出州西熊耳山,流入洛。
洛水 源出州蒙嶺下。
金井水 源出秦嶺,納東西牛槽嶺諸水以達于漢唐之漕河。
西巖溪 在仙娥峰下,昔可通舟,即宋王禹偁裴大亮輩賦詩處。
月兒潭 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水圓似月,有巨石,難通舟楫,崔湜謂可通挽輸即此。明萬歷中,丹水漲,砂擁潭平,舟楫自是大通。按
《州志》: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
東銀廠溝 蒲田溝 原科溝
琴池溝 猬坡溝 打熊溝
廟溝 南計家溝 時家溝
流嶺溝 冷水溝 太平溝
麻池溝 解板溝 蒿坪溝
椒原溝 西仙人溝 乾溝
倒插溝 白溝 汪溝
蒲岔溝 北香溝 老虎溝
石槽溝 閻家溝 胡家溝
韓家溝
鎮(zhèn)安縣
車輪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天書山 在縣北八十里,宋寇準得天書于乾祐山即此。
夢谷山 在縣境,四時云霧蒙覆。
重巖山 在縣境,巖谷重疊,望之無窮故名。賽秦嶺 在縣境,高聳過于秦嶺。
圣燈崖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云蓋寺側(cè)。相傳遇良夜輒見一燈出崖畔,俄散七八,既復合一。花水河 在縣境,河中有石,磴數(shù)十級水激,則浪滾如花。
鎮(zhèn)安河 在縣境。
乾祐河 在縣境,因舊縣得名。
雒南縣
呼雷山 在縣南,每雨云,先覆其上而雷鳴。狀頭山 在縣西南之河外里許,城外諸山無如其雄峙者故名,三靈侯廟在巔際,東支平直為邑之近案,陳令應(yīng)顯建三塔于其上。
鳳凰山 蓋本縣之賓山也,秀峙屏列有回翔之態(tài),俗名馬鬃山。
龍山 在縣南,李令燦建塔于其上。
峰陵山 水口外突起,此山孤峰尖圓,特立無依,西瞰邑城,亭亭華表大于風氣有裨云。兌山 先縣治在故縣,此山正當其西故名。雄阜高橫,邑東之大觀。明嘉靖中有道流衍純者,改名九龍山。
茶臼山 在縣南山巔,石腭齒齒,有臼二三,可受水數(shù)升,口圓底剡,受杵處光潔澤滑。相傳仙人搗茶其上。
陽虛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相傳倉頡造書處,其前有黑潭,潭上有古字不可辨。
元扈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世傳黃帝時,有鳳銜圖至此。
書堂山 在縣境,邑之主山,北望太華,南俯商鄧,諸山后有二洞,深邃不可入,傳獵鹿者聞其中書聲瑯瑯然,時大雪見桃花爛熳如春,以刀識其樹而去,復求之,山樹悉有刀痕,讀書聲不可聞矣?;騻鲝堊臃孔x書處,山之陽有萬壽宮,明真人孫碧云藏修處。
寶山 即今故縣之北山,上洛舊址也,山之陽
廣大寬平,土沃而氣厚水,東流而北折入洛足稱勝概其山產(chǎn)礦。
頁山 故縣川水北流,西折以頁山逆行故也。三要山 其地南出青草河,河通武關(guān)東出,即盧氏之通衢,北望閿靈之境,皆有便路誠要地也,因曰三要,故設(shè)巡檢鎮(zhèn)其地。
文顯山 山最陡峻,自縣治登高望之,橫峙天表實為本縣東障。
王喬山 在嶺南,仙人王子喬曾隱其上。熊耳山 在縣南,蓋商虢分壤之處,洛至此而始大,故禹導洛自熊耳。
黃龍山 在縣之西北,土人祀黃龍于其上,傳為黃帝鼎成龍降處也。中有路通華州,山之水南下,經(jīng)石門會麻坪河。
香山 在縣北,傳為仙人王子喬隱處。下有太子坪。
中干山 即地肺也,由冢嶺發(fā)源,而南繞盡縣境,高幾與秦嶺埒奔伏蜒回,俗名之為莽嶺。燕子山 西山之首,縣址枕焉。
松朵山 在縣南產(chǎn)礦兼銀錫,地為本縣所轄,舊為商州,所攘奸民匿其中,因而盜竊出沒,洪令正其界,置牌甲而洞始塞。
秦嶺 橫縣之北境三百里即終南,按
《山川通志》:終南西起隴鳳,東踰商洛,綿亙千馀里,隨地易名自峣山入縣界,則名秦嶺。山之陰即太華,稍東即潼關(guān),其嶺懸崖疊障,高不可攀,惟二三曲徑可通,人行而已。
《通志》所謂天下之大阻也。白花嶺 在縣之西北產(chǎn)礦,往年何恕聚萬人于此,幾釀禍亂。西為和尚溝,又西為階峪,皆產(chǎn)礦之所,而和尚溝之利稍厚,奸宄者時垂涎焉。其下為金堆城,又西為東西桃坪,舊有鎮(zhèn),并以礦廢。
播谷嶺 在縣南。
石門 在縣北,石山突起,四壁無依,中辟一門,高廣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狀如龍首,帶煙霧,士人以此占科第之祥,因號曰龍門。
藥子嶺 在縣南,唐真人韋善俊種藥處也,墓尚存,今有廟,并祀孫真人思邈。
鉆天嶺 在常水川之北。
冢嶺 在縣南,即秦嶺之別名,又名歡舉山,乃中干分峽之曲也。
《地理志》云:洛水出冢嶺山,
《山海經(jīng)》云:歡舉之山洛水出焉,則歡舉即冢嶺也。西紅巖 在縣境,又東為東紅巖,兩山高拔而石盡赤,爛如朝霞因名。
武平巖 在縣南,謂其高可與武當齊也。靈谷口 洛水經(jīng)其山下,大禹時神龜負圖授禹于此。
泰峪 在潼關(guān)之南,此為要隘,盜關(guān)者必由之路也,明設(shè)巡檢司鎮(zhèn)其地,今裁。
老君峪 在紅巖中,老子避周亂入函谷嘗過此。今石上猶有青牛足跡,土人為廟祀之。桑坪 在鉆天嶺之東北,舊以桑得名。
黃龕 在縣北,舊云淘沙有金昔開采,大為民累。
梁原 即縣治之西,山縣諸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獨此山皆可田。
玉虛洞 在縣羅家山后,明萬歷十三年,有僧見白兔匿其間,發(fā)土洞辟深二里許,高二丈馀廣,容千數(shù)百人燃炬而入,行五十馀步,陟一山下,見瑩潔光燦,石乳垂而凝者長至丈馀,有小如翎孔者,有薄如蟬翅者,有散如霜飛之著林木者,有石壁如西土梵域,乳脂積其下,或如獅而踞,或如象而服繡,或如異獸而奔馳,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級,或如欄桿而玲瓏,或如山而蒙初雪,或如老僧瞑坐,三五相對,中有水積為池,水與石平,石瓣皆成蓮花,頂有一穴不可探,旁二岔幽深不可入。
青綠洞 在縣南,舊產(chǎn)石青,今洞中積水下徹,重泉窅然不可復窺矣。
大渠川 在縣境,即洗馬河,以樊噲洗馬得名。文峪川 在洛北,源出金堆城至洛王廟,南入洛。
石門川 出黃龍山,合麻坪川水入洛。
秦王川 在縣南,謂唐太宗游獵至此,今有秦王廟。
小渠川 在東川西。
南川 即乾河。
東川 在小渠川東,水源出中干山之北,麓徑縣城南,而東北入洛。
故縣川 川源遠而闊。
三要川 出三要山中各東走,而北折入洛。
葦坪河 出秦谷東,受桑坪等川,諸水合流入洛。
西峪河 自盧靈關(guān),經(jīng)黃龕南入洛。
文峪河 出中脈嶺,經(jīng)北注川入洛。
洛河 在縣北五里,源出洛水泉,在蒙嶺下汨汨東注,灣環(huán)百折,橫竟邑之東西,允為巨浸,縣諸山皆生于秦嶺,與中干兩山之水皆入洛。沙河 受鹿池水至茶臼山入洛,謂之鹿池者土人,每月夜見群鹿飲于其中故名。
雒南河 在縣境。
八里乾澗河 自南入山而北出,其水從地中,行八里復如泉涌出。
靈峪水 在縣境,諸水皆會而東穿龍門,過洛陽入黃河。
靈泉 靈峪口有石泉如缶,如罌泉水上涌,噴濺珠璣,故云靈泉瀑布,其水從峪水入洛。元扈水 在縣南,出元扈山之陰,臨陽虛山入洛。
鍋底潭 在縣東北,其深不可測。
銀洞溝 在縣南,每天爽氣清,溝吐白氣如練長幾,竟天殊為奇絕。
山陽縣
天柱山 在縣南八十里,壁立萬仞,上平坦有池,宋邵雍從商守給戶帖于此。
孤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周平坦,中矗一山。銀花水 在縣東八十里。
商南縣
吐霧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山高聳,天將雨濛濛霧起。
商洛山 在縣南一里。
魚難山 在縣東八十里,崖高數(shù)十丈,魚不得過故名。
兩河 在縣南,自雷家灣以上,名上兩河自徐家店以下,名下兩河。
抉川 有上中下,凡三川去縣一百里。
同州
鐵鐮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即古許原,一名長虹嶺,西盡州境絕于雒東,經(jīng)朝邑絕于河延,袤八十馀里,后魏高歡自蒲津入寇,涉雒軍許原西即此。以其形如鐮故名
沙苑 在州南雒,渭之城,亦曰:沙海,其中坌起者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廣八十里。白馬池 在州西南三十里。
蓮花池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故多蓮,今漸荒塞。
麻子池 在東南二十里,接朝邑界。
西渠泉 在鐮山之麓。
坡底泉 在西渠泉西。
漢村泉 在坡底泉西,又為義井、新莊、馮村、平王寨諸泉,惟坡底馮村頗資灌溉,然苦不多,他皆涓涓細流,遇旱即竭,且地斥鹵不宜水,反壞田郡。
《縣志》又載有洱泉,今不知其處。
渭水 在州南境,按
《州志》:源出臨洮府,渭源縣,自渭南縣來,經(jīng)州南境衡流而東,經(jīng)朝邑至華陰入河。
雒水 在州西南境,按
《州志》:源出北地入保安,會諸水經(jīng)安塞至甘泉,合環(huán)縣之雒,南流經(jīng)鄜州,雒川中部合沮水,又經(jīng)宜君、白水、澄城、蒲城縣境達于州,繞州西而南,而東至于朝邑,從渭入河,明成化中徑入河。按周威烈王十八年,秦塹雒謂此。
九龍泉 在州南八里,九穴同流,州所由名,州為九龍池。按
《州志》:池廣袤五頃,故宜荷。唐咸寧中,太守王龜建南溪亭,乾寧中,節(jié)度使李塘重修并,建九龍廟。后梁貞明中,節(jié)度使程全暉拓而宏之有三池、八亭,橋梁林圃勝絕一時。蔡中丞有碑今,碑存亭湮,僅一池亦為沙蝕殆盡頃。梁同知維棟始加浚植,地之盛衰固亦有時哉。其西南有紅善泉,西為蘇村泉,又西為北莊泉,惟北莊差大宜稻。
朝邑縣
華原山 在縣西門外,繞城西而北以絕于河,一曰:朝坂。紫陽山 在縣西南三里,下有靈應(yīng)觀。
三河口 由合陽入境,而南至大慶關(guān),東濱蒲州,故曰:蒲津,禹貢所謂西河也,世稱三河口。按
《縣志》:河自龍門而南繞于邑左,經(jīng)洿浴鎮(zhèn)注金水,經(jīng)趙渡鎮(zhèn)注洛水,經(jīng)金龍渡注渭水,三水匯東南一巨浸也,世稱三河口謂此。
太白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回可十里許,時興云雨。
通靈陂 在縣北四十里,唐開元中,刺史姜帥度引洛堰河以溉田。
苦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水咸苦,羊飲之肥。洛水 世以洛為沮水者誤也,洛源出延安子午谷,經(jīng)鄜州洛川中部,過白水蒲城同州至邑之趙渡鎮(zhèn)入于河,若漆沮在耀之頻陽,語具雍錄可據(jù),即
《一統(tǒng)志》亦誤,故特出之。
大奇泉 在鐮山麓西。
象底泉 在大奇泉西。
蔡莊泉 在象底泉西。
小鹽池 在蔡莊泉南二十里,鐘水一區(qū)旱乾之極,煮水成鹽,唯一二無賴,竊以肩負,茍延殘喘設(shè)天作霪雨,萬無一成。
蓮花池 在小鹽池南,近為風沙所沒。
麻子池 在蓮花池南。
合陽縣
梁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逶迤最遠,望之如屋梁,
《詩》云:奕奕梁山。
《公羊傳》云:河陽之山。
《谷梁傳》云:梁山晉望也,與韓城縣接界。
飛浮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黃河內(nèi),俗傳與水為升沉,有洞子夏讀書處。
《金史》有非山即此。乳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形若乳蛇,俗傳有人過此山,拾一卵化為蛇,名其蛇曰乳羅,故名。筆架峰 在縣南乳羅山,舊有一塔,形家以為文筆太孤,邑進士許魁捐資倡助更筑二墩,排列儼如筆架云。
仙公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楊寶辟谷于此故名。
丹陽洞 在縣西二里,馬丹陽受訣于任仙居此。
黃河 在縣東四十里,禹貢云西河。
《水經(jīng)》云:又經(jīng)洽陽東即此。
洽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金水河,源出梁山,東注于河。漢永平間流絕后復流。
王村瀵 鯉瀵 東鯉瀵 渤池瀵夏陽瀵 皆濱河平地,涌出如輪。
圣水泉 在梁山深處,禱雨應(yīng)。
百良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坡有翊教洞。橋頭河 在縣北十五里,源出梁山之東峪。大浴河 在縣西三十里,流甚清,西南入于洛。白泉 溫泉 灰泉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今沒于河。
陽班湫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貞元四年成。雁毛溝 在縣西四十里。
官池 在縣治,南近城。
腰帶水 自縣北梁山發(fā)源,向從城左,竟入黃河。邑進士雷學謙捐資啟工引水倒右,抱過城門如圍帶形。
澄城縣
社公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社公、社母廟,疑即方社之神。
界頭山 在縣北七十里。
壺梯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伏鳳山 在縣西二十里。
石門山 在縣北七十里,以形似得名。
麻林陂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將軍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秦武安君白起廟,南有村曰:社田,相傳為起食邑。
武帝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漢武帝游梁山經(jīng)此。
石樓山 在縣北七十里。
臨高原 在縣南五十里。
云門谷 在縣西北五十里,谷口若門,氣出如云。
紅羅谷 在縣西北七十里,以土色得名。金沙谷 在三里澗南百馀步,晉高僧佛圖澄永嘉四年入中國棲息于此。
柏谷 在縣北七十里,舊多柏。
羅漢洞 在縣東北門村。
碧潭洞 在撲地河。
雷神洞 在縣南窳底村。
三清洞 在何家莊。
風洞 在縣西北七十里石門山麓,其深莫測,天有風,洞中先有聲,響振巖,谷將息響如初。雒河 在縣西二十里,按詩注漆沮在西都畿內(nèi),涇渭之北所謂雒水,今自延韋流入鄜坊,過澄城至同州入于河,前漢
《溝洫志》云:嚴熊言臨晉民愿穿雒以溉。重泉以東萬馀頃,于是發(fā)卒萬馀人穿渠自徵引雒水至商顏下,顏師古注云:雒即漆沮,水徵即澄城也,馬樸
《同州志》云:雒水源出北地,入保安,會諸水經(jīng)安塞至甘泉,合
環(huán)縣之雒,南流經(jīng)鄜州,雒川中部合沮水,又經(jīng)宜君、白水入澄城,經(jīng)蒲城、同州至于朝邑,從渭入河。明成化中徑入河,威烈王十八年,秦塹雒謂此。
長寧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即云門,經(jīng)羅二谷水所會西南入于雒。
大谷河 在縣東二十里為合陽縣,分界至同州入于雒。
撲地河 在縣東二十里,俗誤為薄底河,宋李忠襄建炎二年,知同州密為恢復計,志不就,遂奔夏國曾經(jīng)于此。
三娘子川 在縣西北三十里。
三里澗 在縣西三里。
澄泉 在三里澗中,又名官泉,
《雍大記》云:澄水源潔流清,釀酒香美,人多用之。
甘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出自匱谷,水甘美俗名縣西河。
玉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老樹偃仰怪石巉巖,其泉濱崖而出,瑩潔如玉,雖隆冬水芹夾岸馥翠不啻春夏焉,下又有蔬圃藥畦引流灌溉,元西臺御史彭衙潘汝劼來游有詩。
陰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陰而出,味極甘洌,渠引達白云觀,內(nèi)可流入廚或匯為塘或分為洫,遂馀漫于溝矣。
三泉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泉源有三,復合為一。
龍泉 在縣南五十里,帶洛溝味甘如醴,故近泉村落因名曰:醍醐,曰:酥酪。隋文帝居同州因取食焉。
澄泉 在縣西三里,縣所由名也。雍大記稱其源潔流清,釀酒香美。
洗腸泉 在澄泉南百馀步,晉佛圖澄開脅浴腸之地,迄今水膩如浮星,禱雨應(yīng)。
隋公泉 在澄泉西北三里許,隋文帝避暑時,宮娃浴此故名。按
《縣志》:泉形如匱,又名匱谷,其水清澈可愛。
搠鎗泉 在縣南三里,相傳漢武帝經(jīng)此搠鎗于此,有水涌出。
芳泉井 徐公井 雙泉井 俱在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