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三卷目錄

 廣德州部匯考一
  廣德州建置沿革考
  廣德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廣德州星野考
  廣德州山川考
  廣德州城池考
  廣德州關(guān)梁考
  廣德州封建考
  廣德州公署考
  廣德州學(xué)校考〈書院社學(xué)附〉
  廣德州戶口考
  廣德州田賦考
  廣德州漕運(yùn)考

職方典第八百四十三卷

廣德州部匯考一

廣德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州
《禹貢》:揚(yáng)州之域。春秋屬吳地,名桐汭,后屬越,戰(zhàn)國屬楚。秦屬鄣郡。漢初,屬荊吳江都。三國后,改丹陽郡,設(shè)故鄣縣,隸揚(yáng)州。東漢因之三國屬吳,仍稱故鄣,又分隸吳興郡。晉改廣德,隸宣城郡。宋置綏安縣,屬義興郡。梁析置大梁郡,石封縣。陳改陳留郡。隋仍稱綏安。唐以綏安,為桃州,置桐城、懷德二縣,后并入綏安,又改為廣德縣,并隸宣州。五代、南唐,改廣德制置司,屬升州。宋初,屬宣州,后升縣,為軍。端拱中,析置建平縣,屬之隸江南東路。元稱廣德路,隸江南諸道行御史,臺(tái)領(lǐng)廣德、建平二縣。明改路為府,改廣德為廣陽,并建平、共領(lǐng)二縣。隋改為州,裁廣陽入州,治領(lǐng)建平一縣,為直隸州。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四十里,隸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領(lǐng)縣一。
建平縣
唐以前為廣德州郎埠鎮(zhèn)地。宋端拱初,置建平縣,屬廣德軍。元屬廣德路。明先屬廣德府,后廣德州?;是逡蛑帒粢话僖皇睦铩?br>廣德州疆域考〈形勝附〉《通志》州縣《志》合載廣德州疆域圖

本州
東至湖州府長(zhǎng)興縣,界三十里;
西至建平縣,界六十里;
南至孝豐縣,界六十里;至寧國縣,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溧陽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宜興縣,界七十里。
自州治至省城,水路五百里,陸路三百六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七百五十五里,陸路二千七百八
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建平縣
州西四十五里,為建平;東至本州界;
西至寧國府宣城縣,界南埼湖五十里;
南至寧國府寧國縣,界塘泥嶺九十里;
北至江寧府高淳縣,界嵩兒墩四十五里;
東南至寧國縣,陸程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溧陽縣,陸程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寧國府,陸程一百三十里,水程二百里;西北至太平府繁昌縣,陸程二百一十里,水程二百六十里。
自縣至
京師,水路三千七百五十里,陸路二千七百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形勝附本州
《州志》:凡邑有佳山水,名人必津津品題,以紀(jì)其勝。若廣德夾水為城,負(fù)山置郡。大溪東繞拖白練而接天,橫嶺西蟠擬青矛之插漢。五老回旋于北三峰,拱峙于南,亦江左,名區(qū)也。
《建平縣志》:前為郎溪,上接桐水,下匯南湖,瀠洄環(huán)繞襟帶一邑。鎮(zhèn)山拱于前,清澗枕于后,浮湖渟泓于左,赤山標(biāo)奇于右,東南有茅山之挺秀,西北有三溪之匯流:其大概也。

廣德州星野考

     州縣《志》合載州屬總
《后漢書·天文志》:玉衡第六星,主揚(yáng)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辛巳為丹陽。
《晉書·天文志》:斗、牽牛、須女,吳、越,揚(yáng)州:丹陽入斗十六度。
《隋書·地理志》:揚(yáng)州于《禹貢》為淮海之地。在天官,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jì),于辰為丑,吳、越得其分。
《唐書·天文志》:斗、牽牛,星紀(jì)也。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占吳、越郡。在云漢下流,當(dāng)淮、海間,為吳分。
《宋史·天文志》:石申曰:魁星第一主吳,二會(huì)稽,三丹陽。
《明分野清類書》:廣德斗分。
《舊志》:州于漢時(shí)屬丹陽。東晉雖徙,置建康。諸史分野,從其始,今之丹陽,漢時(shí)吳郡之會(huì)稽也。分別觀之,斗為星紀(jì),蓋以日月五星起于斗。古之言:天者,自牛、斗紀(jì)星,故曰:星紀(jì),為十二次之首。有辨星紀(jì)之非,吳、越者,曰:吳、越,南星紀(jì)北,然以歷家仰儀之理推之,則星紀(jì)在北,而光燭于南。其以吳、越當(dāng)之,從星紀(jì)之所燭也。〈按建平縣星野同〉

廣德州山川考

        《州志》本州
橫山 在州治西北五里許,州之鎮(zhèn)山也。其山高出群峰,四望皆橫,故曰橫山。上有張真君禮斗臺(tái)。山半有攀蘿亭、集仙亭。其巔有龍?zhí)?,潭畔有龍王廟。宋天圣中,郡守梅詢建。上有觀音殿,明教寺。明萬歷十二年,知州陸長(zhǎng)庚復(fù)鼎新之郡紳。濮陽棐倡族,眾建關(guān)帝廟。管九皋建玉皇閣,今廢。
筆架山 在州治西南隅。
萬桂山 在明倫堂后。明成化十年,知州周瑛所筑,以補(bǔ)地形之陁。手植萬桂,期于多賢,山之命名以此。山巔為凌云峰,有天游亭,中題萬桂山石刻系以銘焉。凌云之東為龍首嶺,龍首左嶺名朝陽,凌云右?guī)X名橫秋。前,麓中有澄心,右有顧影,左有洛鳳三池。后,麓有蘭陂、松徑、雪竇、潛蛟之窟。泉清而洌,冬夏不涸。雪竇上瑛題曰源頭活水。有州判官涂相詩刻在焉。雪竇前有古、意亭,二亭俱圮。萬歷十四年,知州陸長(zhǎng)庚重建。山前少東,舊為射圃,有觀德亭,今圮。
乾溪山 在州治東南三十里,一溪下繞無雨常竭,白石粲然,故名乾溪。峰巒疊秀,巖岫回環(huán),宛若簾幕,又名簾幕山。
石媳婦山 在州治東南五十里。上突起一石,高二丈許,如婦人形。舊傳有謝氏女守節(jié),登山望夫,化為石。石上藤蘿薜荔縈繞,獨(dú)露其面,樵者不敢采。
石壁山 在州治東南三十五里。石山陡峻,溪流湍急,羲蒼子刻有絕壁飛湍四大字在上。踏崩山 在州治東南二十五里,山石頹落如踏崩然,故名。
飯石山 在州治東亭湖北。相傳謂張真君飯時(shí)馀?;癁榧?xì)石,如飯粒然。
石鼓山 在州治東南五十里,上有石類鼓形,下有石類鼓架,故名。
羲蒼山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其山云峰環(huán)抱,
碧澗中流,窈窕奇絕,號(hào)為羲蒼。洞天乃蒼仙修煉處,有云棲巖、洗藥澗、丹灶崖、玉女峰、升仙臺(tái)、蒼仙祠、蟬蛻關(guān)諸勝。
青山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一峰峭立如青螺然,故名。
丹井山 在州治南十里,即徐仙煉丹處。桃花山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山多桃花。竹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山麓有竹山寺,一溪環(huán)其下,眾山羅其前,多松竹、泉石之勝。
席帽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眾山旋繞,此山突出狀若席帽,俗呼牛首山,又呼石佛寺。
方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山勢(shì)紆回,山趾有方侯祠。
仙石山 在州治南二十里,山下有石,高二丈許,坦平可履,上有仙人遺跡。
笄山 在州治南二十里,其山三峰拱峙,形似女笄。州治、學(xué)宮皆挹其秀,俗以其形類雞罩,又呼雞罩山。
獅子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山之狀與獅子相似。
石云梯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乾溪山西,高百丈許。石有階級(jí)可登,狀如云梯。
馬鞍山 在州治南五十里,形似馬鞍之狀。金雞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上有石洞廣尺馀。舊傳:晦夜,火光燦燦現(xiàn)洞中,又時(shí)有錦雞游行石上。
石巖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
和尚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山巔有石,宛如僧形。
靈山 在州治南七十里,其中峰有靈山寺,群峰回繞,如揖如輔。絕頂有解慍臺(tái),高山層霄,石平如劃,回望廓如臺(tái)。右偏下有書云石軒,宛若老人。臺(tái)前,石壁對(duì)峙,峭如排戟,又有棋盤石。山之水夾流而下,匯而為溪。循溪而下,有珠簾,泉如沸如噴。珠簾下為丁公潭,潭下為云錦泉,如織如繪,云錦泉有石對(duì)峙,名曰支機(jī)。有石梁橫亙平,廣可容百馀。武梁下有小云錦,《明一統(tǒng)志》云:靈山泉石甲于一郡。
尖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其峰特出,眾峰如書空之筆。中橫片石,有水一泓,雨不盈,旱不涸,上下多飛泉,白石之勝。
平頂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舊傳仙人葛洪與其徒王當(dāng)陽煉丹處。有禪庵。
白馬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山似馬形,約高十里。
桐山 在州治南八十里,杜預(yù)注《左傳》:廣德縣西南有桐水,源出白石山,入丹陽湖。清風(fēng)簇簇,離立天外。
四峰山 在州治南八十里。
祠山 在州治西五里,密邇橫山。山之麓建張真君廟。
西巘山 在州治西五里,上有醉翁亭,山下清流汨汨,灣抱山腳。
小芝山 在州治西五里,知州朱麟出郭省耕,最愛此山。景酷類萬安芝山,遂以小芝山呼之。石磴山 在州治西十里。
白茅山 在州治西四十五里,上通大驛。創(chuàng)公館,有豁眸亭,有朝陽禪庵。梁普通時(shí),建有鐵佛古井。
井亭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有元將鄭姓者,扎寨此山,因投于此山之井,后人構(gòu)亭祀之名曰井亭。
陽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諸峰面皆向陽。大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
烏石牛山 在州治西五十五里,山有巨石,其色烏,其狀類牛偃臥。
腰山 在州治西七十里。
稻堆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五里。
大首山 在州治西南八十里,其山最高。上有一井逢旱不竭。
巖頭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兩山屹立如闕,中夾一溪,州之水悉匯此。入建平,山巔有巨石,橫臥俯瞰溪流。每遇狂潦奔湍,藉此障之山,多蜂溪、多魚。
韓山 在州治北十里。
鎖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山麓有鎖山寺。逃牛山 在州治東北六十里,山有一洞。舊傳有牧童逐牛至山嶺,牛竟奔入洞中,童子隨入。至今洞門遺跡未泯。
五老山 在州治北六十里。
五花巖山 在州治北七十里,橫列五峰,高約
三百丈。其最高峰,頂有白佛祠,石壁上刻天寶年號(hào),遇旱禱澍,無不應(yīng)者。
鷹嘴山 在州南三十里,其山特峻。絕頂,一石峭然卓立,高十馀丈。如鷹,深窟容百馀人。長(zhǎng)嶺 在州治東三十里。
石嶺 在州治南二十里。
亭子嶺 在州治南四十里。
犁壁嶺 在州治南五十里。
轎嶺 在州治南六十里。
峻巖嶺 在州治南十五里。
郭嶺 在州治南三十里。
青洪嶺 在州治南四十五里。
金雞嶺 在州治南六十里,即金雞山嶺??鄮X 在州治南七十里。
拗西嶺 在州治西二十里。
牛場(chǎng)嶺 在州治西二十里。
金牛嶺 在州治北七十里,舊傳有僧逐金牛至此,牛入洞不出,僧尋,化石峙于洞門。
鐵冶嶺 在州治北七十里。
長(zhǎng)山岡 在州治東十里。
紅岡 在州治東南三十里。
東山岡 在州治東南三十里。
九里岡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
郎埠岡 在州治北二里。
橫山岡 在州治西北二里。
楓塘岡 在州治西二十里。
石板岡 在州治西三十里。
七里岡 在州治西南十里。
丁家岡 在州治南三十里。
烏沙岡 在州治南六十里。
銀山岡 在州治北五十里。
白馬墩 在州治北二十五里,舊傳劉文靖洗馬晝憩息于此。
孝義墩 在旌孝都孝子李彭年故跡。
白泥墩 在州治北六十里。
大洞 一名長(zhǎng)樂洞,在州治東北六十里。洞門深,廣可容千人。其左巖石乳融結(jié),如覆鐘,如懸磬,如關(guān),如柱,如蓮。其如禽獸狀者,不可勝紀(jì)。又有石鼓,扣以杵,吼如雷。其右有大石柱,儼似鰲足。崖上有淳熙年號(hào),墨如新染。晡時(shí),日光斜照,洞門之石五采如繪。進(jìn)數(shù)十步,岐為二篝火,可入二。洞內(nèi)又為小洞二:東洞峭刻瑰譎,乳膏融結(jié),千態(tài)萬狀,北石崖愈奇。巖下有潭,其深叵測(cè)。進(jìn)八十步許,為龍?zhí)叮啥善鋬?nèi),奇綰怪錯(cuò),視外為勝。西洞宏邃,進(jìn)里許為銅關(guān),可進(jìn)一人。至內(nèi),則又宏??,其最深處為大雪洞一。望五十步漸內(nèi),則隘小不可入。其小雪洞高如大雪洞而邃不及。銅關(guān)外有仙橋,高約五尺,片石捲成。有鹽堆盆積如鹽,有石田方而靜。關(guān)內(nèi)有石棋盤,雪窩石磬。洞之深邈,莫知所窮。
桃姑洞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洞門在半山中,內(nèi)多岐洞相通。至第七洞,有一通明竇,隱隱相照,俗呼為天井。其石崖融乳,奇異處多類大洞。明嘉靖十五年,知州朱麟常游于此,謂其似家鄉(xiāng)之別洞,遂磨石書芝山別洞四字。
羅漢洞 在州治南七十里。
龍鉆洞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大石山,中有空竅,如龍鉆狀。
鯉魚洞 在州治北七十里,洞中隱約有仙人形。
九斗川 在州治北七十里,眾山盤折,川經(jīng)于其中,九曲如斗。
濯纓溪 在州治西崇德門外約二十步。玉溪 在州治西門外,環(huán)繞如帶。
毓秀河 儒學(xué)前明永樂九年,知州楊瀚擴(kuò)池鑿河。弘治二年,知州辛禮易民田而增擴(kuò)之。萬歷十五年,知州陸長(zhǎng)庚又增鑿河之南,名以毓秀。東盡學(xué)田五畝五分,西易李棟田四畝二分,視舊加三之二焉水。自西而東折,經(jīng)梯云橋繞于儒學(xué)。北又浚龍門水,入會(huì)龍池。歷文明溪會(huì)于北水關(guān)。后水關(guān),以久雨之后,外水沮洳反渰田禾,因塞焉。學(xué)前河段令舊于河上,栽桃李;河內(nèi)種蓮,規(guī)制益?zhèn)ヒ印0矗盒闼匆蛔愿鸫謇舷獕稳胄闼?,溝中?jīng)落馬,壩道士壩沿山壩至南城,河橋進(jìn)城,拱繞學(xué)宮,北出水關(guān),皇清康熙五年,知州楊苞給保甲銀筑造石壩;一自節(jié)義溪經(jīng)殷村、錢村突下城河,入西水關(guān)、繞州治后,出北水關(guān)。
無量溪 在州治東五里。
橫梗溪 在州治南三里許。
星橋溪 在州治東五里。
鯉洪溪 在州治東十里。
英溪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
清渡溪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
桐水溪 在州治南八十里。
雄溪 在州治南五十里。
大源溪 在州治西南,由寧國府大陶山流入南埼湖。
碧溪 在州治東三十里,源出羲蒼山西,纏中丞里,波瀾瀠洄,澄徹可愛。旁多古木,岸有芳洲,騷人、仙侶多聚于此。
浴兵池 在州治東三十里,約廣五百馀畝。舊傳謂:張真君所開飯時(shí),馀粒化為石,飯馀面魚食之。至今,
魚腹中,必有腸如面條。塔湖 在州治東三十里,三十都、周三里,灌田七百馀畝。
不老泉 在州治南四十里,泉脈長(zhǎng)流大,旱不竭。古有石碑鐫不老泉三字。
建平縣
金牛山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絕頂有大石,上有牛眠跡,故名。
龜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其形如龜,故名。泉水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麓有池,寒泉涌出。大溪山 在縣東三十里,桐水出焉。《寰宇記》:源出白石,流入宣城縣白沙川,入丹陽湖。
青草山 在縣西三十里。
馬場(chǎng)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巖頭山 在縣東四十里,懸崖峭立。
廟岡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上有祠、山廟,祈雨輒應(yīng)。
白茅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廣德建平之界,名賢,多題詠。
西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山曲有廣惠王廟。鎮(zhèn)山 在縣南五里,縣治之案山也。
走馬山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王漢祠,道通宣城巔可走馬。
聚寶山 在縣南三十里。
山 在縣南三十里。塔山 在縣南七十里,峰高五里,石磴盤曲,絕頂稍平,構(gòu)庵其上。
香山 在縣南五十里,俗傳仙人采藥于此,石上有仙人跡。
霄峰山 在縣南六十里,懸崖屹立,勢(shì)沖霄漢。大巖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上有池,冬夏不竭。俗傳宋天圣間,有巖石君者顯靈于此,有廟存焉。
小巖山 與大巖山并。
東山 在縣南七十里。
太磊山 在縣南八十里,蒼翠如屏,絕頂三石品立,俗以其形類僧一名和尚,山麓下稍平處名曰張公坪,側(cè)有石洞,方廣二丈許。洞頂巨石聳峙,上有仙人偃臥跡。
木竹山 在縣南八十里。
鴉山 在縣南九十里,一石高二丈許,有彈跡百馀,俗呼為彈子石。舊傳:有仙人垂釣于此,足跡尚存。山產(chǎn)茶,舊常入貢。
赤山 在縣西南七里,麓枕大溪。
明陽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東安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墩頭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社眾山 在縣西北十里。
西山 在縣北三十里。
南瀛山 在縣北四十里,一名南沿。
尖墩山 在縣東北五里。
五武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烏云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上有云氣,土人占為雨候。
鳳居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昔有鳳棲于其上。
獨(dú)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山峻峙,別無群麓。
亭子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秀峙大濤龜山之前,其形如亭。
大濤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懸崖峻絕,松風(fēng)吼作濤聲。
馬鞍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形如馬鞍,故名。伍牙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子胥廟。其側(cè)有龍?zhí)丁S龊登笥?,多?yīng)。按《輿地廣記》:伍員伐楚還吳,經(jīng)此建牙,因名。
案臺(tái)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平夷如幾,當(dāng)子胥廟前。
全峰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一名仙峰山。
護(hù)形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峙伍牙之右。葫蘆山  花墳山  石山
仙山   寧山,俱在縣東。
王家?guī)X 在縣南二十里。
宗漢嶺 在縣南三十里。
獨(dú)柯松嶺 在縣南三十里。
白沙嶺 在縣東五十里。
丁家?guī)X 在縣東五十里。
西洪嶺 在縣東五十里。
漢嶺 在縣東五十里。
張沖嶺 在縣南六十里。
石佛嶺 在縣南七十里,上有三石,高二丈許,其形如佛。
峽子嶺 在縣南八十里,群崖?lián)頊?,為宣城、建平之界?br>伏獅嶺 在縣南八十里,其形類伏獅,故名。青苔嶺 在縣南八十里,懸崖千仞,下有釣臺(tái)。唐泥嶺 在縣南九十里,磴道嶙峋,置身天際。袍笏嶺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天泉,大旱不竭。老松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
長(zhǎng)山岡 在縣南五十里。
大墩岡 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門岡 在縣南七十里。
石頭岡 在縣南十里。
鳳凰墩 在縣治。后明萬歷十八年,知縣張邦政取土積成高七尺許,方廣二丈,建亭于上,立石題曰鳳凰墩。后天啟五年,知縣吳中臺(tái)甃以石。
望牛墩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海船墩 在縣西二十五里。
亭子墩 在縣西北十里。
寨墩 在縣東北四十里。
西河 在縣西門外,舊與前河通,環(huán)縣治。明嘉靖年間,筑堤塞之。萬歷二十八年,知縣朱之楫從士民之請(qǐng),復(fù)開舊道。其近河諸田慮圩,低患水。失,收乃于概縣。田內(nèi)量徵,其值以償之原田,仍歸其主。其議旋寢邑,稱憾焉。
梅渚河 在縣北三十里,入溧陽三塔堰,以通大江。
南埼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廣德、建平之水,皆匯焉,入丹陽湖。《九域志》:作南埼湖,俗呼南湖。郎溪 在縣治。前源出桐汭諸山之水,合流而匯于南湖,以達(dá)大江。
三峽溪 在縣西南二十里,通南湖,中有三橋。合溪 在縣東南三十里,二水合流,故名。今名為贛溪。
余家溪 在縣南八十里。
袁村溪 在縣南八十里,其地產(chǎn)麻,入溪漚之甚潔白。
赤山溪 在縣西南七里,環(huán)繞赤山之麓。蘇大溪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東接三峽水,西通小湖浦,溉田可數(shù)百頃,民甚賴焉。
北溪 在縣北十里。
胥溪 在縣北四十里,上接廣通鎮(zhèn),下通溧陽、三塔等堰,東匯于海。
姚村沙溪 在縣南七十里,姚恕詩云:拖翠虹吞浮藻暖,浸紅鹿嗽帶花香。網(wǎng)溪 在縣東南十里。
上堰澗 在縣東一十五里。
白石澗 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接本州章步桐水之源,下合郎溪廣德郡南之水,以入南埼湖。源出白石,故名。
洗馬澗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世傳唐李克用征黃巢經(jīng)此洗馬,因名。
后澗 在縣西南三十里。
清澗 在縣北三里。東接浮湖,西通北溪,四時(shí)澄澈。
馬履澗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俗傳伍員馬履此,其泉涌出,因名。
小湖浦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名里南湖,東接蘇大溪,西通新溝,匯南埼湖。
巖山潭 在縣東四十里。
浮潭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吳村潭 在縣西五里。
黃天潭 在縣西一十七里。
夏家潭 在縣西二十二里。
朱村潭 在縣西二十五里,水深魚多,一名起魚潭,東接郎溪,西通南埼湖。
赤河潭 在縣西南七里。
龍?zhí)丁≡谖檠郎铰?。潭上巨石有仙人跡,上通重九嶺、溧陽之界,有龍王廟,天旱求雨輒應(yīng)。
淘淋港 在縣西南五里,鎮(zhèn)山下蜿蜒一十馀里。
新溝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東連小湖浦,西通南埼湖。
寨溝 在縣西北一里。
龍渦泉 在縣東一里。
沸泉 在縣東十里。
妙泉 在縣南七十里,大巖山下,清洌不竭。龍?zhí)度≡诳h南七十里,大巖山頂。
冰玉泉 在縣西十里。
龍井泉 在縣南五里,一名溫泉。
義井 在縣治東崇信坊,一名雙井。宋咸淳四年,邑民范日進(jìn)家屬三百,鑿此同飲。
濟(jì)獄井 在縣獄內(nèi)。明正德二年,邑民任蘭九浚造。
永清井 在縣治東,城隍廟前。明洪熙元年,道人錢德誠鑿其水澄清,雖旱不竭。
白茅井 在縣東四十五里,白茅山頂,施水庵內(nèi)。
郭母店古井 在縣西南三十里,俗傳:昔有郭母,善釀。有道人主其家,母告以困乏狀,道人以丹藥投于井,語之曰:汝今后汲井水賣之,即酒也。踰年,道人復(fù)來,問曰:獲利否。母曰:利頗獲矣。只豬無糟耳。道人大笑,收丹藥而去,不復(fù)為酒?;菥≡诳h北五里,永惠亭旁。明萬歷九年,黃時(shí)濟(jì)浚鑿。
玉乳井 在縣治后,白鶴觀內(nèi)。

廣德州城池考

        《通志》本州
廣德州城池 明太祖令元帥趙繼祖、邵榮領(lǐng)軍鎮(zhèn)此,始建。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廣八尺,池深八尺,闊一丈六尺。門六:東曰熙春,南曰麗正,西曰安貞,北曰拱辰,東南曰鐘秀,東北曰常州,即今水關(guān)。正德四年,知州劉守節(jié)修葺城垣,繚以土覆之瓦。嘉靖間,知州張士元甃磚設(shè)垛,歷年屢修。皇清康熙二年,知州楊苞重修。
外縣
建平縣城池 明崇禎八年,知縣侯佐筑。周圍七百八十丈,高一丈,廣二丈五尺,門四?;是蹇滴跛哪?,知縣李景榮重葺。

廣德州關(guān)梁考

     州縣《志》合載本州
苦嶺關(guān) 在州治東南七十里,明正德十二年,孝豐劇賊湯毛九為亂,知州周時(shí)望、判官?zèng)r照躬率民兵守此,以禦焉。亦險(xiǎn)隘區(qū)也。
梅公橋 在州治右。
王家橋 在復(fù)初書院后。
武定橋 在州治東,舊名迎貞,因?qū)役芰⒄嫖鋸R以鎮(zhèn)之,故名武定。
濟(jì)民橋 在州東二里許。
復(fù)古橋 在州治東,舊名寺河橋。
上松橋 在州治東,開化寺右。
下松橋 在州治東,東岳廟前。
吊橋 在州治東門外。
新河橋 在州治東門外。
迎春橋 在州治東,一名濟(jì)民橋,因迎春過此,故名。
河圖塘橋 在州治東門外。
星橋 在州治東五里,無量溪上。舊傳:此地星隕為石,因名福星橋。明嘉靖六年,鄉(xiāng)宦張金建。萬歷丁亥,夏水沖,橋圮。州守鐘庚陽捐俸,以倡士民。醵金二千,重建。旋圮?;是蹇滴跛哪?,知州楊苞捐俸重建。
延壽橋 在州治東十里。
浪儻橋 在州治東十五里。
浮潭橋 在州治東二十里。
搭畢橋 在州治東一十里。
梅婆橋 在織染局左。
杜公橋 在西社學(xué)左。
杜婆橋 在西社學(xué)右。
歲豐橋 在西門外近城處,舊名城河橋,久廢。明萬歷四年,知州吳同春重建,更名歲豐。濯纓橋 在州治西門外,知州楊翰建,知州喬岱修。
獅子橋 在西門外濯纓橋西三十步許。烏盆橋 在州治西北七里。
英溪橋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久廢。明嘉靖四十五年,州民許奎重建。
白鷺橋 在州治西北三十五里。
大橋 在州治西北五十三里。
雄溪橋 在州治西北七十里。
倉橋 在州治南預(yù)備倉前。
節(jié)義橋 在州治南十里。
永安橋 在州治南十三里。
落馬橋 在州治南十五里。
永興橋 在州治南二十里,州民濮陽晦建。杜杭橋 在州治東南二十里。
碧溪橋 在州治東南三十里。
汪家橋 在州治南三十里。
永定橋 在州治南四十里。
土橋 在州治南四十里。
冷水澗橋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
吳馬橋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州民濮陽銘建。葉塢橋 在州治南七十里。
頭陀橋 在州治東南七十里。
斗門橋 在州治北。
梅花橋 在州治北門外,知州鐘振筑鳳凰墩于溪左,更名鳳凰橋。
北灣橋 在州治北一里,春漲,橋圮。知州段猷顯捐俸重建。
樸水橋 在州治北五里。
浮橋 在州治北十里。
土塘橋 在州治北十里。
金鵝橋 在州治北十里。
西澗橋 在州治北十五里。
馬澗橋 在州治北十七里。
太平橋 在州治北二十里。
楊邯橋 俗名楊庵橋,在州治北二十里。陸家橋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劉洞橋 在州治西北四十五里。
湖南橋 在州治北十五里,州民沈一梁建。鐘秀橋 在鐘秀門外??滴跗吣?,游擊李成龍捐俸建。
誓節(jié)渡 在州治西五十里。唐末,值黃巢為亂,土人張姓者,率鄉(xiāng)兵捍之,誓死不退,遂沒于溪,故名焉。
滄河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昝埠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沈家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朱灣渡 在州治東北四十里,向未疏通??滴跷迥?,知州楊苞設(shè)立箄埠,移文湖州府,水道通行,不容釘塞。箄筏往來,商賈便之。
建平縣
廖店橋 在縣東一十里。明宣德八年,縣丞馬昶建。
土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開土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沙橋 在縣東二十里,一名上神橋,居民李曾建。
阮橋 在縣東二十二里,居民阮時(shí)序建,徐瑢重修。
孝義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紹定年,居民李寔建。
胥家橋 在縣東十里,今廢。
新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高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駱村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明永樂十八年,居民駱觀募建。
浮潭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架浮潭之上,故名明。永樂二十一年,道人余成募建。
南峽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中峽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北峽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梅家橋 在縣南三里。
丁塘橋 在縣南三里。宋慶元五年,知縣葛采建。元至元五年,知縣高璧重修,后廢。明正德七年,知縣張澯令僧募建,后復(fù)廢。萬歷二十三年,鄉(xiāng)官王三聘等重建。
港橋 在縣南五里,今廢。
許家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宋寶慶三年,居民許日富建,后廢。崇禎十六年,生員方聘募建,今名雙拱橋。
水鳴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久圮。方聘率族人重建。
永興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景泰四年,邑民梁芳建。
積福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景泰五年,邑民
梁芳建。
山橋 在縣南。明永樂二十一年,李方一建。鳳凰橋 宋淳熙二年建,一在縣南三十里,一在壯村縣西二十四里。
張公橋 宋甲辰年,張道興募建。明萬歷二十三年,居民陳憲九改建。
四路橋 元壬申年建。明萬歷年,知縣張宗信重建,在縣南四十里。
龍?zhí)稑颉≡诳h南四十五里。宋淳熙間,居民姚一千建。
泄?jié)緲颉∶骶疤┒辏瑥堉傧榻?,在縣南六十里。
云橋 在縣南六十里。
青碧橋 在縣南八十里。宋淳熙四年,居民談祥瑞募建。
泗洲橋 在縣南八十里。宋淳熙四年,居民談祥瑞等建。
飛鯉橋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十二年,徽人童念忠建。俗傳:建橋時(shí),有鯉魚躍木上,因名。后木朽。萬歷三年,生員韓荊等更造以石?;颉≡诳h西南二十五里,今廢。
惠政橋 在縣西門外,舊有浮橋,名普濟(jì),在縣之南。宋嘉熙間,知縣施德懋建。厥后,艦敝因廢為渡。明崇禎戊寅,庠生烏伯龍、仲龍等議建,石橋未就。皇清康熙辛未年,庠生史綱等募建浮橋。
綠龜橋 在縣治西,白鶴觀前。昔傳:六水會(huì)于橋下,故名六歸橋,訛為綠龜。
吳家橋 在縣西八里,宗璽令僧募建。
尹家橋 在縣西十五里,今廢。
拖板橋 在縣西十五里,今廢。
蘇棣橋 在縣西二十里,今廢。
吼兒渡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夏宗武建。楊村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師姑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磚橋 在縣南七十里,姚姓士民建。
荊軻渡橋 在縣西三十里。明正德三年,夏斌三建,以木為之。后夏宗孟更造石橋。
濟(jì)溺橋 在縣西三十里。明萬歷十三年,居民夏湛旸捐貲建。
三峽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宋紹定四年,知縣孔惠時(shí)建。其水出三山之峽,故名。
下馬橋 在縣西北一里。明景泰五年,僧惠讓建。
朱家橋 在縣西北二里。宋丁未年,居民朱壽三造。
裘橋 在縣西北三里,今廢。
宗家橋 在縣西北五里。宋甲申年建,橋近居民宗氏,故名。
夏家橋 在縣西北十里。
烏泥滸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
沈家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通津橋 在縣北一里。宋庚午年,居民建。明弘治十一年,邑民楊萼重建。一名楊家橋。
踏滉橋 在縣北三里,宋時(shí)建。明成化中,義民潘達(dá)五等修。萬歷二十七年,邑人吳國本重修。厥后,傾圮?;是屙樦嗡哪曛匦蓿菧凶谟?。
鐘橋 在縣北十里,宋寶慶間,知縣章一璧建。明永樂五年,邑人陳興募建。
北拱橋 在縣北十五里。
西梅橋 梅渚鎮(zhèn)西,宋丙子年,居民陳仙佑建。永福橋 梅渚鎮(zhèn)北,明成化三年建。正德九年,居民王辰重建。
蕭貝橋 在縣北三十里。
北高橋 在縣北三十里。
洪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宋淳熙二年,侯智大募建。
永康橋 在縣北四十里。明隆慶元年,呂應(yīng)春重修。萬歷五年,呂鍪等重建石橋。
永寧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端平乙未年建。明永樂二十年,呂紹六重修。一名上橋。
通京橋 在縣北四十里,明嘉靖元年呂思建?;是蹇滴醵荒?,呂貞元等重建。
雙橋 在縣東北十里。
山下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
錢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宋時(shí)錢興務(wù)建,黃時(shí)濟(jì)重建。
東坑橋 在縣東十五里。
諸家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德政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宣德八年,巡檢
畢升募建。
清溪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石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大澗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
張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
北庵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
沙區(qū)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
大橋 在縣西三十里。
小橋 在縣西三十里。
環(huán)翠橋 在縣西二十里。
流碧橋 在縣西二十里。
雙拱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環(huán)秀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萬歷二十六年,居民方孝三等建。澗水九曲,竹木幽郁,為一方之勝。
東門渡 在縣治東門外。
陳家渡 在縣東十里。
歐陽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
清溪渡 在縣治南。舊有普濟(jì)橋,后廢為渡。烏盆灘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合溪渡 在縣東南三十里。
忠義渡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赤山渡 在縣西南五里。
三溪渡 在縣西南十五里。
汪家渡 在縣西三里。
吳村渡 在縣西五里。
犁耙渡 在縣西五里。
破塘灣渡 在縣西十里。
東夏渡 在縣西二十里。
柏枝渡 在縣西二十二里。
吼兒渡 在縣西二十二里。
松梗渡 在縣西十里。
李村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吳家渡 在縣西北十里。
荊軻渡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廣德州封建考

        《州志》
廣德王 劉云客,中山靖王之后,鴻嘉二年封。廣平王 劉廣漢云客弟,哀帝封。
廣德王 劉倫,廣川惠王曾孫,平帝元始二年,廣平王無后,立為廣德王,奉靖王后。

三國

廣德侯 徐琨,領(lǐng)兵從孫策,破廬江,封。

廣德侯 徐度從陳高祖,討侯景有功,追封。

廣德侯 章景明,章皇后之父,追封。

廣德郡公 李安遠(yuǎn),夏州人。襲封陽城公,累封至廣德郡公。

五代

廣德郡王 朱全昱,為宣武節(jié)度使、中書令,進(jìn)封。

廣德侯 華高,鳳陽人,封為廣德侯。

廣德州公署考

     州縣《志》合載本州
州治 明洪武四年,同知趙有慶建中為正廳,廳之東為吏目,廳西為錢帛庫,后為敬義堂知州朱麟改為進(jìn)思堂。廳之前,左翼為吏、戶、禮、稅糧承發(fā)科;右翼為兵、刑、工勘合科。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東為土神祠、儀仗庫,西為獄,又前為正門、為譙樓焉。州宅在進(jìn)思堂后。弘治十三年,知州楊樸建。后有桐汭池,池上有君子亭,進(jìn)思堂左有空基。正德八年,知州劉節(jié)建,后樂堂。嘉靖六年,知州龍大有復(fù)建。堂于后樂堂,后皆為州宅、嗣,后興建非一。明季以來,兵寇殘燬,廨宇半圮,岳牧堂僅存前二級(jí)儀門及左右吏舍,塵礫湮蕪。皇清康熙五年,知州楊苞,十一年,知州高拱乾相繼重建,規(guī)模大備。
州同署 在正堂東官裁署,廢。
州判署 在正堂左。
吏目署 在州判署南。
東察院 州治東。明洪武四年,同知趙有慶建中為肅政廳,后有川堂,有后堂,有廳房,前翼以廂房,有重門。正德十三年,知州周時(shí)望市民間地為候事廳,俱圮??滴趿?,知州楊苞捐俸重修。
西察院 亦圮??滴趿辏輻畎栀褐匦?。南察院 今廢。
兵備道公署 在東察院左,今廢。
杭村司巡檢司 在州北七十里。
陳陽司巡檢司 在州西南六十五里。
廣安司巡檢司 在州南八十里,三司俱知州辛禮建。
白茅山公館 在州治西五十里,知州范昌齡建。
楊灘公館 在州治南九十里,知州龍大有建。醫(yī)學(xué) 在州治南。
陰陽學(xué) 在州治西。
僧正司 在州治東開化寺。
道正司 舊在元妙觀,明嘉靖五年,判官鄒守益遷于東門外。
和豐倉 在州治東。明洪武初建,今改為大察院。
預(yù)備倉 在州治南。明洪武初建。成化間,知州陸鳳重建,今改為營(yíng),止存五分之一?;是蹇滴跷迥?,以倉在營(yíng)內(nèi),輸納不便,知州楊苞移于州廳東。舊同知衙基,又造常平倉于后。馬田稻倉 在州廳東,常平倉后。
九鄉(xiāng)義倉 在預(yù)備倉右。明萬歷五年,知州吳同春建,今廢。
水次倉 先在寧國府水陽鎮(zhèn)。明永樂間,本州同知李進(jìn)改建于建平縣治南。嘉靖十三年,知州胡萬里增建廒倉十間。萬歷十三年,知州陸長(zhǎng)庚復(fù)建倉水陽。凡起運(yùn)兌軍貯頓于此。
外縣
建平縣治 正廳三間,后為勤政堂、省日堂??h宅舊在幕廳左,明洪武三十一年,改建于正廳后。正房三間,左右?guī)扛魅g,正廳前左為幕廳,右為收支庫,兩翼為六房,前為戒石亭,今廢為儀門。儀門左儀從庫右架閣,庫外左為寅賓館。
縣丞署 舊在東司房后,今裁廢。
主簿署 二。一在儀門內(nèi),一在西司房后,今俱裁廢。
典史署 在西司房后,舊主簿署前。
察院 在縣治東崇信坊。明洪武八年建。正廳三間,泊水一間,川堂一間,后堂三間,廚房七間,左右隸房各三間,儀門三間,前門三間,小憩亭一間。
公館 在縣東南,前臨郎川。正廳三間,川堂一間,后堂三間,廚房二間,左右隸房各二間,大門三間。南北長(zhǎng)六十步,東西闊九十步。
陳村公館 在縣南四十里,今廢。
白茅山公館 在縣東四十五里。
梅渚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今衙舍廢。陳村巡檢司 明嘉靖年間裁革,今廢。
預(yù)備倉 在縣治四里許。明洪武年間,知縣史智可建。倉廳三間,東廒八間,西廒九間,廳后廒十二間。正統(tǒng)八年,知縣李觀重建,今廢,其址尚存。
常平倉 在縣治東,懷仁祠右。
水次倉 建平土產(chǎn)之米,必須輾轉(zhuǎn)搬運(yùn)方得兌交漕艘,故漕倉不設(shè)于本縣,而設(shè)于宣邑水陽鎮(zhèn)河?xùn)|。萬歷年間,置買宣城水陽鎮(zhèn)河?xùn)|房基一塊:東至管基,西至大街,南至公巷,北至大士庵。正廳三間,四廒共八間。凡起運(yùn)兌軍貯頓于此。
養(yǎng)濟(jì)院 在縣治北叢桂坊。南北長(zhǎng)三十八步,東西闊六十六步。
廣德州學(xué)???span style="color: blue;">〈書院社學(xué)附〉《通志》《縣志》合載
本州
廣德州儒學(xué) 宋天圣中,司理范仲淹建于州治北。治平中,錢公輔遷于州東南隅,后毀于兵火。紹興初,知廣德軍洪興祖重葺,元契文質(zhì)擴(kuò)而新之。明洪武二年,同知趙有慶重新廟廡堂齋咸備焉。永樂九年,知州楊瀚擴(kuò)舊址,鑿學(xué)河。成化十年,知州周瑛遷明倫堂,筑萬桂山。十六年,判官王璽多所修建。嘉靖十年,制增啟圣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h如其制,久之,明倫堂、啟圣祠,俱圮。皇清順治七年,操撫李日芃兵備道、袁仲魁捐俸修之??滴趿?,知州楊苞重修,完固視昔有加。復(fù)初書院 在學(xué)后西北,舊為元妙觀。明嘉靖四年,判官鄒守益改建尊經(jīng)閣,下為明善堂。東西翼以號(hào)房十一楹為復(fù)。初,書院以訓(xùn),多士置田三百畝,供四方來學(xué)者。
茅茹書院 在明倫堂東。康熙五年,士民公建。社學(xué) 四所。一在州治東,一在州治西,一在州治南,一在州治北,今俱廢。
外縣
建平縣儒學(xué) 在縣治東,宋建,兵燬。紹興間,郡守洪興祖重建。后縣尉趙善與、知縣章一璧繼修。明洪武間,知縣宋禮新之正統(tǒng)間,知縣李觀正德間,署縣判官?zèng)r照。嘉靖間,知州鐘振、知縣高常,萬歷間,知州張嗣誠、知縣潘桂向、萼輝繼修?;是蹇滴跛哪?,知縣李景榮復(fù)建戟門、欞星門。
聚奎書院 康熙十二年,知縣高自遠(yuǎn)重修,為義學(xué)。
義學(xué) 樓三間,在開法寺大殿后。知縣柏肯堂設(shè)內(nèi)有膳田一十六畝六分,官基租銀九兩一錢四分,為束修之資。
社學(xué) 二所。

廣德州戶口考

        《通志》州屬總
原額人丁六萬八千五百九十八,丁五分。順治十四年,審增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康熙元年,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六年,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十一年,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十六年,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二十二年,實(shí)在人丁六萬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內(nèi)除優(yōu)免人丁七百四十六,丁實(shí)在當(dāng)差人丁六萬九千四十七,丁五分。
本州
人丁四萬三千四百一十九丁,每丁科銀一錢一分三釐七毫零。
建平縣
人丁二萬五千六百二十八,丁五分。每丁科銀一錢四分九釐一毫零。

廣德州田賦考

        《通志》州屬總
原額田地一萬二百九十八頃五十四畝三分三釐九毫五絲。
順治十四年,實(shí)在成熟田地一萬二百九十八頃五十四畝三分三釐九毫五絲,又新墾溢額田一十七畝九分七釐九毫。
康熙十七年,實(shí)在成熟并溢額田,共一萬二百九十八頃七十二畝三分一釐八毫五絲。康熙二十二年,實(shí)在成熟并溢額田,共一萬二百九十八頃七十二畝三分一釐八毫五絲。共該徵折色起存銀五萬八百九十六兩三錢三分六釐八毫九絲二忽九微七纖九沙三塵一埃五渺。本色米一萬三千七百四十四石三斗零,豆一千五百五十石七斗三升五合三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牧馬場(chǎng)、租南湖、河潭、魚課,生銅熟鐵,翎毛魚線,膠匠班等項(xiàng)共銀二百五兩七錢五分三釐五毫二絲三忽,遇閏加銀五兩二錢九釐四毫六絲。
本州
原額田六千二百八十六頃七十五畝八分四釐五絲。今實(shí)在同每田一畝科銀四分四釐八毫零。漕贈(zèng)銀五毫六忽零??泼滓簧暇派琢恪d钯?zèng)米五勺六撮零??贫挂缓纤纳灼叱?。外不在丁,田徵解,匠班銀八十九兩一錢。
建平縣
原額田四千一十一頃七十八畝四分九釐九毫。今實(shí)在成熟并溢額共田四千一十一頃九十六畝四分零,每畝科銀五分五釐二毫六絲零。漕贈(zèng)銀五毫二忽零??泼滓簧掀呱锥?。漕贈(zèng)米五勺二撮零??贫挂缓衔迳姿某?。外不在丁,田徵解,牧馬場(chǎng),租銀三十兩四錢一釐二絲三忽。南湖河潭,魚渡課銀四十四兩九錢四分七釐五毫。匠班銀二十八兩八錢。清出新增南湖魚渡課銀一十二兩五錢五釐,又魚課二款,遇閏加銀五兩二錢九釐四毫六絲。

廣德州漕運(yùn)考

        《通志》州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
額徵漕糧改兌正耗粳米,一萬四百石,內(nèi)改兌正米八千石,耗米二千四百石。
贈(zèng)米五百二十石。
贈(zèng)銀五百二十兩。
易米銀八十兩。
蘆席七分折色銀二十八兩。
楞木七分折色銀一兩五錢四分。
松板七分折色銀一十一兩二錢三分六釐二毫二絲五忽。
蘆席三分本色一千二百領(lǐng)。
楞木三分本色折銀六錢六分。
松板三分本色折銀四兩八錢一分五釐五毫二絲五忽。
省衛(wèi)漕項(xiàng),南米七百二十石九斗八勺五撮七圭八粟八顆一粒。
裁扣書辦工食銀二百二十四兩四錢,人役工食銀二百兩。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卷一四六七
陳秉榮||保德州城建筑史話
卷九十二
蜀道驛程記(潼川府秋林驛部分)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