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九卷目錄

 建昌府部匯考一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建昌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建昌府星野考
  建昌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九卷

建昌府部匯考一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為吳地,戰(zhàn)國楚地,秦并天下分屬九江郡,漢改九江為淮南國,又分淮南置豫章郡領治有南城縣,即今郡治也。后漢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三國吳分豫章,立臨川郡復析南城為南豐、東興、永城三縣,晉仍以臨川郡隸江州,南朝宋因之。隋初改置撫州,后復為臨川郡。唐初復置撫州,又分南城,置永城東興縣尋省入邵武隸建州,后仍屬撫州隸江南。西道已乃改臨川郡,既而,仍改撫州所隸觀察使、鎮(zhèn)南軍等不一。五季升為昭武軍節(jié)度,南唐初置撫州,后乃以南城縣。置建武軍,宋改建武軍為建昌軍,后分南城之東為新城縣,南豐之南為廣昌縣,焉元為建昌,路明為建昌府,隸江西布政使司。萬歷六年,因山溪險阻地遠難治,乃割南城東北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為瀘溪縣、領縣五。皇清因之,領縣五。
南城縣〈附郭〉
漢本舊縣地,以在豫章郡城南故名。高帝六年,命灌嬰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曰南城。后漢分西北境地,置臨汝縣。三國吳析本縣地分置南豐、東興、永城三縣,晉改為新南城隋省三縣。復入南城屬撫州,治南唐為建武軍縣,附郭邑宋屬建昌軍,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八十四里。
南豐縣
三國吳孫亮太平二年,分南城之南境析置,又以地產嘉禾,故名曰南豐,隋省入南城,唐復置為縣,南唐仍為縣,屬建武軍,宋屬建昌軍,元升為州,隸行省。明改為縣,屬建昌府?;是逡蛑帒粢话偃爬?。
新城縣
宋紹興八年,以南城縣東五鄉(xiāng)析置,屬建昌軍。緣境內有東興永城,舊城因名新城。其縣治即黎灘市,又號曰??川。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是逡蛑?,編戶七十六里。
廣昌縣
宋紹興八年,以南豐疆境闊遠,分其南三鄉(xiāng)地析置,以其道通兩廣而屬建昌軍,故名廣昌。境有平西臺,又號曰平西。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是逡蛑?,編戶二十四里。
瀘溪縣
宋元豐中,設都巡檢使于瀘溪,其地為瀘水環(huán)流,故名即今縣地。明萬歷六年,從知府王之屏議割南城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析置縣治,而改舊巡檢司于伏牛市,屬建昌府?;是逡蛑?,編戶二十里。

建昌府疆域考

        《通志》建昌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四十里。
南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四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二十七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南城縣
南城附邑也,東至新城縣界,九十里。
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
南至南豐縣界,八十里。
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新城縣
府東南九十里為新城。東至福建邵武府杉關,七十里。
西至南豐縣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泰寧縣,七十里。
北至南城縣,四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南豐縣
府南一百二十里為南豐。東至新城縣界,六十里,
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八十里,
南至廣昌縣界,八十里,
北至南城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廣昌縣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為廣昌。東至南豐縣界,四十里。
西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石城縣界,一百里。
北至南豐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瀘溪縣
府東一百五十里為瀘溪。東至廣信府貴溪縣界,二十里。
西至南城縣界,七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界,九十里。
北至廣信府貴溪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形勝附本府〈南城縣附郭〉
《新亭記》:與兩粵七,閩相犬牙。
《麻姑仙壇記》:地勢殊異,江山炳靈。
宋陳起曰:據五嶺之咽喉,控三吳之襟帶,江西佳郡地界粵閩。
巒障聯屬,兩溪合流。
《鄭文寶志》:山清水秀,冠于江表。
《輿地紀勝》:左臨旴水,右瞰麻源。
《清溪書堂記》:旴江上游,其地多佳山水。
新城縣 福山禪嶺,苞孕含靈,鳶水鶴源,澄空不竭。
南豐縣 山繞石龍、湖名萬歲,風氣鞏固,稱望邑焉。
廣昌縣 金華為南方之鎮(zhèn),龍溪匯北面之流。瀘溪縣 竹山東峙,魚山西橫。

建昌府星野考

    《通志》《府志》合載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并兼之。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其占為鳥衡。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星經》: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又主越楚吳。《晉書》: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于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唐書》:南斗、牽牛,星紀也。初,南斗九度,馀千四十二,杪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自廬江、九江,負淮水,南盡臨淮、廣陵,至于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門,迄蒼梧、南海,逾領表,洎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也。
《府志》:建昌入南斗十度,按《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注云:斗、牛、女,揚州。《爾雅》:斗、牽牛,吳分野。《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揚州。《淮南子》曰:須女,吳。《漢書》:斗,江、湖。牽牛、
婺女,揚州。《地里志》:吳地,斗分野。越地,牽牛婺之分野。《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唐書》:南斗在軍漢下流,當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諸說建昌星野在斗。或曰牛、女之交,或曰須女。而《唐書》又以豫章為越分。天道遼邈,未敢意測。《正德郡志》云:據晉史州郡纏次豫章入斗十度。其引語曰:陳卓、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并云:夫陳卓,魏太史令,去漢未遠。范蠡而下,多漢人也。建昌漢豫章屬邑,故今所入宿度皆從晉史,而《嘉靖郡志》則又據《撫州志》云:南斗六星凡二十五度,其第四星主豫章則四度有奇。豫章之疆凡千里,約二百五十里有奇,而當一度豫章既入斗十度,則撫州去豫章二百里,將入十一度矣。今按南城去豫章三百馀里,則其入十一度,比之撫州似尤可據。故以為十一度。

建昌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南城縣附郭〉
高空山 在治南宋侍郎聶子述居之。一名黃家山,又名登高山。
郭家山 在治西南。
陳家山 在治西,今張宮保宅在其下。
麻姑山 在府西南十里,間勝概名天下,郡之鎮(zhèn)也。按《通志》:周回四百里,即道書三十六洞天之一。山有五老、萬壽等峰。山麓有桃源、尋真亭,半山有半山亭,其前第二谷,山水飛流而下,稍上二里許,有瀑布飛下三百馀尺,旁有雙練、北流、涌雪、云間、垂玉、諸亭。山門榜曰:丹霞小有洞天門。內有忘歸亭,旁有水簾巖、碧蓮池、會仙亭,又有仙都觀,觀內有澗長流,世傳麻姑于此山得道,故名。唐劉禹錫詩:曾游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云蓋青山龍臥處,日臨斗洞鶴歸時。
大富山 在縣東五里,寧道立有詩。
芙蓉山 在縣東十里,聯枝疊瓣,宛若秋江上芙蓉。張柏崖有詩。
東界山 在縣東二十里,宋元祐中甘露降。席帽山 在縣東五十里,上銳下闊,若席帽然。半山有石如人立,或曰:南唐保大間,范越鳳擇地于此,寘帽因名。
太平山 在縣東五十里,勢寬,平昔,劉仙師乘驢于此,今尚有跡。
魚蜦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極斗峻。
劍山 縣東八十里。
龍門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天井。
大旭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高,日光先見,故名。禪山 在縣東七十里,遠坐端聳,若禪定者然。《舊志》云:山側有金船,遇風雨夜光景著見。石筍山 在縣東二百里,有石尖銳如筍,上聳天際,張孟琛有詩。
從姑山 在縣東南五里,魁然,圓頂,若人踞而坐。登山緣石磴而上數百級,有雙石峙如門,名鐵關。又上數十級為靈峰寺,殿閣皆倚巖瞰坐為棧道左有小巖,名觀音山。石泉聲淙然,懸?guī)r為井,清寒襲人,名玉井。又左有石洞,沓而深黑,一名伏虎洞。洞中竇名玉竇,洞橫貫石中,石壁立而中裂。一裂痕若齒,名天梯。一山巋然,當空,名天柱。據天梯仰窺天小僅如線,名一線天。岐出稍上數十級可至絕頂,頂有石如枰,世傳仙人奕于上。二江如雙虹自天蜿蜒而下,勝概萬狀,真足為麻姑之從也。名人題詠甚富。
垛甲山 縣西四十里,麻姑山嶺之北,疊石層層,若垛甲然。
仙山 在縣西五里,陳繹詩:佳山多在郡城西,草莽煙云路轉迷。
銅山 在縣西十五里。
霧應山 在縣西十里,常有霧云覆頂而禱多應。
廩山 在縣西十里。
楊公山 在縣南十里。
虎頭山 在縣南四十里。
云山 在縣南六十里,唐時,有虎巖師仙化于此。
鳳凰山 在縣北二里,世傳鳳凰嘗翔于此,今重九日老幼扶攜窮,日登覽昉桓景登高之意。楊杰、凌云亭有詩。
女冠山 在縣北五十里,又名七寶山。
章山 在縣北五里,喬松修竹交蔭。
云蒼山 在縣北二十里。
潭山 在縣北六十里,有龍?zhí)丁?br>白馬山 在縣北九十里,上有出云峰,絕頂有龍?zhí)丁?br>銅斗峰 在縣東北九十里,近石筍山。
逍遙樓峰 在縣東七十里,宋時,峰鳴聞數里而泰伯生焉。今里名賢良里。
萬壽峰 在縣西南十里,麻姑山陽,上有元和院。
華表峰 在縣西二里。
仙羊峰 在麻姑山。
葛仙峰 在麻姑山,昔葛仙翁煉丹于上。秦人峰 在麻姑山,相傳秦人避亂于此,有樵者遇之,面色黧黑,追之則疾如飛鳥。
逍遙峰 在麻姑山。
五老峰 系仙都觀對山。
飛爐峰 仙都觀香火山。
丹霞峰
齊云峰 麻姑山絕頂。
飛鰲峰 即靈峰寺。
云芝峰
天柱峰 麻姑山絕頂。
鐘臺峰 在縣西三十里,昔有閩僧懷震遇一虎蹲視。震叱之且咒曰:欲伴吾修行,可隨吾所至?;⒕彶诫S之至此。峰隱焉。他日以菜葉浮溪,有人尋水源而入,見僧踏虎而坐,遂創(chuàng)庵焉。石仙峰 在縣北五里,有石仙在焉。
郭仙峰 在縣北三十里,世傳郭仙曾憩于此。梓木嶺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梓樹干霄,下有崇覺寺。
望州嶺 在縣東二十里,巔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幾席。
風快嶺 在縣西五里,不甚高而虛,曠洞達有乘風者必曰:快哉。快哉。
駝鞍嶺 在縣西十里。
華子岡 在縣西十五里,世傳華子期者,九江人,甪里弟子得《仙翔集》于此。
文秀嶺 在壽寧坊。
黃家?guī)X 在永豐坊。
程家?guī)X 在舊紅泉門內。
烏龜嶺 在懷德坊,今金斗窩。
賁家?guī)X 在富安坊。
門頭嶺 在清風坊。
羅家?guī)X 在通泮坊。
鄧家?guī)X 在勁勇營。
脊岡 在縣南十五里,賢良陳仲父居此,人贈有詩。
鬼巖洞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志》巫者劉仙師持炬自前門抵后門出。宋時,亦有巫者為里人治病,率眾驅祟,持炬入半洞,畏怖而反。
五藏巖 在縣東五十里,巖上皆石,絕頂林木交蔽,人跡罕到。
水簾巖 在縣西十二里,沈彬有詩。
二虎巖 在縣南五十里,宋淳化中,僧慧政因旱于巖上曝身祈雨,時有二虎伏巖上。
秋澤巖 在從姑山,以歲旱,禱雨輒應,故名秋澤。
蛇舌巖 今失其處。
伏虎巖 在縣南五里從姑山上,一名玉洞。丹霞洞 在縣南二十里。
風洞 在丹霞觀半山風,所出處草木不生,人跡罕到,雖三伏亦凜凜寒氣。
三谷 第一谷在麻姑南,澗深邃,周回數里。第二谷在麻姑北,澗多奇花異卉。第三谷在麻源。左岳 在縣西四十里。
右岳 在縣西三十五里。
旴水 清映須眉,故名旴水?;蛑^:許真君斬蛟尋水源至此,故名旴。《說文》云:日始出。曰:旴,旦氣清明之意也。南唐韓希載云:江南之旴村有老母生三子,掛五銖衣游于物外。久之,能變化母,喜食魚。日于黎沮澤中取二鯉。數年,挈其子登洪西山而仙去。當時號旴姥江。
石頭港 在縣東五里,發(fā)源自梓木嶺。
澳港  在縣東四十里。一發(fā)源自日山,一發(fā)源為澳港。
杉港 在城東八十里,發(fā)源自瀘溪,通貴溪縣之仙巖渡。
石?溪 在縣南五十里,傍有石?水流入其中,而不知其所注測之益深?;蛞阅臼瘔嫸囍?,竟不知所出,人咸異之。
龍溪 在縣南八十里,發(fā)源自高陂,流入石門,邇汝川,山川佳勝,李山甫居之,故號龍溪釣叟
云。
岳溪 在縣北三十里,發(fā)源自岳口。
龜湖 在縣東五里,地讖云:龜湖沖破狀元生。淳祐中張淵微及第狀元,一名蟜湖。
師姑湖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舊為尼寺,一夕大水,寺湮成湖。
天湖 在縣東四十里,五藏巖之側一石山如禾囷,仰高逾數百仞,攀躡而上,至絕頂,有田數十畝,雖極旱而常稔,故曰天湖。
金龜湖 在縣東五十里,湖中有石端伏如龜,旱則半露,人皆見之。
龍湖 在縣東八十里,舊有龍游其間,人或見之。
蛤湖 在縣西三十里,有石砌百丈飛瀑下入于湖,多產蟹蛤。
天井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藍碧,水淺則旱,溢則雨。里人以是為卜。謠曰:湖水淺,今年旱,水滿湖,禾不枯。
鯉湖 在縣南四十里,昔有雙鯉游其間。其南為上湖,其北為下湖,故又名為三湖。
高枧湖 在縣北十五里,舊名聚水湖。灌溉高枧莊官田,故易名。大源龍?zhí)丁≡诳h東十里,昔為人居。一旦龍出陷為澤。
高志潭 在縣東十五里,潭深莫測,宋元豐間,有漁者沒潭捕魚,信宿乃出,云潭中近驛路,有石巖廣約四五丈,穴復高燥時陰晦直入巖底遂迷,所出三日乃霽。巖穴映光隨處得,故道而出。治平中,大水,鄉(xiāng)人見黃龍橫于水上,壅漲高數丈,潭亦湮塞。
黿潭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有黿出于中,近有漁者云:潭深不可測,盛夏水冷如冰,其中有石穴,不敢近。潭側有萬民居。治平元年,堂甓偶發(fā)一竅,極深,多投鐵器,并稿秸,畚土筑之,今履其上,猶瓏瓏有聲,或以為黿穴其下。
黃母潭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云氣滃翳,過者凜然。
諶母潭 在縣東四十里,巨蛇間出,鱗甲爛然。歲旱,禱于潭者,初投紙疏必深沒,隨即復浮,屢有驗。
石壁龍?zhí)丁≡诳h東四十里,父老相傳中嘗有龍見。宋紹興丙子,雷震晦冥,忽有物鳴聞數里如是者,月馀人以為龍吟。
天井潭 在縣東七十里,世傳欲雨則電光內,有龍蟠禱輒應。
魚蜦山龍?zhí)丁≡诳h東九十里,其深莫測,人呼為海眼,有龍居焉。側有龍王廟,歲旱以鐵投潭雨隨如注。明成化間,有巫者主壇,命兒投鐵符于潭,雷雨暴至。一黑犬迫兒甚急,隨死焉。或曰:龍怒而傷之。
石虎潭 在縣南半里許,地讖云:石虎潭填出宰相。宋紹興中,果填后曾布拜相。
金龍?zhí)丁≡诳h南十五里,麻姑山上舊志唐明皇投金龍于石池中,感黃龍見。
曾潭 在縣南七十里,側有龍王祠。
界潭 在縣南八十五里,界在南城南豐之間,上有危全諷祖墓。
投龍?zhí)丁≡诼楣蒙健?br>金潭 在縣北四十里,每雷雨將作,則云氣滃翳于上。
中洲 在通會門外,大江之中,草木蔥茜,春水雖泛漲而洲不沒,人咸異之。地讖云:洲生毛羽出翰林。后程鉅夫官翰林。
麻源 在縣西十五里,循溪而入,名茂林,修竹土田沃衍。
桃花源 在麻姑山。
洪源 在縣南十五里,舊有小溪。宋至道元年一夕水暴發(fā),有雙鯉。
九曲陂 在縣西南。
天井 在縣東二里許,深不可測。
龍門山天井 在縣東十里,泉涌。歲旱,里人取水禱輒應。
九龍井 在縣南四十里,凡有久旱,輒禱此。湯塘泉 在縣東八十里,有泉涌出如沸湯,至冬熱尤甚。
靈泉 在縣東北八十里,一名湯泉,一名法水。定應水 在縣南五里秋澤巖側。歲旱取水禱之。
神功泉 在麻姑山,味極甘洌,釀酒尤佳。虎跑泉 在麻姑山。
紅泉 在縣西十五里,麻源三谷。
龍池 在縣東十五里。
瑞泉 在舊治內。宋知軍事陳叔和將還朝,便坐之,側泉忽涌,清冽異常,故名瑞泉。
應春泉 在舊治前。司民者施德如陽春,守俸如酒泉,故以取義。
鳳山泉 在治西北。泉味甘冽,釀酒與神功泉并。
張公泉 在治西南。宋政和中旱,知軍事張宏鑿井得泉,郡人感而名之。
仙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高臺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金籠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長生觀。
魚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狀如魚。
屏山 在縣西八十里,山形如列屏,上有巨人跡。
何塞山 在縣北七里,形勢聳直下,為魚印山,山背有石壁立如人狀。
象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隤然橫臥如象形。五龍峰 在縣東四十里,高聳分脊,蜿蜒如五龍狀。
白云峰 在縣東五十里,山壁青峭,時見白云。螺
峰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仙都,觀下有梵安寺。
鳥孤峰 在縣東八十里,峰尖如筆,特出眾山之表。
月臺峰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有月臺庵。大雞小雞峰 在縣西七十里,兩峰并列大小,形勢如雞冠然。
神童峰 在縣西七十里,上有道觀。
羊頭峰 在縣西八十里,山高陡絕,與福建為界。
小合嶺 在縣東二十里,上有陳霸仙墓。鵓鳩嶺 在縣東六十里,頂一小峰,如鵓鳩狀。極高嶺 在縣東六十里,為江閩界。
飛鳶嶺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悲猿嶺,謝靈運有詩。
東興嶺 在縣西三十里。
昭君嶺 在縣西一百里,元人避亂,嘗集義兵于此。
石峽嶺 在縣北三里許,邑之水口積石、巑岏兩巖相對,一水中流,亦險勝也。
坐禪石 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巨履塔。黃沙石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澗中石,大五尺許。上有馬跪膝一旁,有蹄跡五,世傳有仙乘馬過此。
會仙巖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形如筆架,上有仙壇。
虎板砌 在縣東七十里,高數百仞,形如虎,上有仙都觀。
八大砌 在縣西南五十里。明月砌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山嶂 在縣東南十五里。
黎灘水 在縣西南,一名黎川。世傳水自??汾祖墓傍出,故名。
飛鳶水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悲猿港。
九曲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流九折。
冰壺水 在縣西四十里。
五福港 在縣東二十里,發(fā)源自閩之杉關。沙溪 在縣東南三十里,發(fā)源自巖嶺,宋進士傅權居焉。
荀溪 在縣東四十五里,發(fā)源自飛鳶嶺下。西溪 在縣西南十里,發(fā)源自
流坑,宋儒呂南公家在焉。
桃溪 在縣西南五十里,發(fā)源自丘家山。瑞溪 在縣西八十里,其源一自南豐仙祠,一自上瑞溪,中有金星沙石。
龍池溪 在縣西百里,發(fā)源自滸溪。
西湖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龍王廟。
湖心 在縣北五里,即黎灘水分流處。
象湖 在縣北三十里,發(fā)源自金龍山。
塵落潭 在福山五里,相傳有物如牛墜其中,釣引得之,博物者曰塵也。
石壁更鼓二潭 在縣東南十里,發(fā)源自嵌頭嶺。
石板潭 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有石板,魚人善入水者見之。
燕子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近建寧縣界。鰌源潭 在縣東南五十里。橫石潭 在縣東六十里。
九龍?zhí)丁≡诳h西南十里,每云從此起,人謂龍居之。
隱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井有銅底,世傳唐相鄭畋鑿者。
鶴源 在縣北三十里,慈源寺前昔有靈鶴翱翔水上。
七佛澗 在縣東四十里,發(fā)源自福山,唐廣明元年,僧紹隆入山,有七佛見。
天心塘 在縣西八十里,萬山嶺上。
濯纓池 在縣治中。
南豐縣
軍山 在縣西四十里豐之鎮(zhèn)山也。舊傳吳芮攻南粵,駐兵山下,其將梅鋗祭焉,禮成有云物如士騎麾甲之狀,上有王母池、山茶洞、桃花源屏障山,景致清絕。
東華山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仙祠。
南臺山 在縣南,上有浮圖塔、許旌陽祠。靈峰山 有仙祠,在縣一都。
青銅山 在九都,上有禪院。
旃壇龍口山 在五都,下有龍?zhí)度ā?br>寶應山 在十一都。與聯珠峰相應,故名。圣場山 在三十七都。上有圣堂,旱禱輒應。福善山 在三十九都。宋元豐間禪師坐化。云蓋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上有靈泉。
石云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
金嶂山 在縣西五里。
龍口山 在縣西三十里。下有龍?zhí)度?。旗鼓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右如展旗,左如仆鼓。
蕨岡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山產蕨,人多采之。杜家尖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翠云峰。聶家尖山 在縣西五十里。
紫云山 在縣西五十里。其上時浮紫云氣。華蓋山 在縣西七十里。一名金蓋山。
石龍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有游龍繚繞之狀。南山 在縣南。與縣治對峙。九日,士民游宴其上,又名登高山。
馬鞍山 在縣東十里。形肖,故名。昔潘禪師為曾密公家,葬荷石先塋。
金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勢尖秀,名金華峰。密石山 在縣南三十里。三石矗立,故名密石。仙人港口山 在縣南七十里。上有盧圣仙壇。重石山 在縣南七十里,一名紫靈山。
禪山 在縣南八十里,昔有僧在山巔眾鳥銜土蔽身者,半牧者,戲去其土,僧怒,去之閩界焉。茨湖壁立峰趺坐而逝,故山猶以禪名。
三峰 在縣東三十里。何家峰、祝家峰、擊鼓峰聯秀并美。
雞籠峰 在縣東五十里。如雞籠狀,有竅如杯,以石投之則礱礱然,不知所止?;蛉曈[復通。
連珠峰 在縣東六十里。群峰聯屬而一峰獨高,取五星聯珠之義名之。
頓旗峰 在縣東六十里。世傳有人頓旗于上,錐竅猶存。
武陵峰 在縣東六十里。下有彭武溪循循繞山麓而流。
西華峰 在縣東南八十里。世傳唐僧結廬禪定跏趺而逝,里人祀之。香爐峰 在縣西南八十里。有石圓聳如爐。飯羅峰 五都。上有仙祠下有寺。曰:興福廟。曰:惠應。
何竺峰 十三都。邑之水口山也。
鷲峰 十九都。上有三仙祠。昔傳李禪師于此尸解。
蓮花峰 在縣西北四十里。狀若蓮花,上有雷公石。
望仙峰 在縣西北四十里。
羅漢峰 在縣南十里。有石獅,口鼻額俱備。一名金華峰。
紫云峰 在縣南七十里。宋紹興初,有紫氣騰于上。
白馬嶺 在縣東十五里。山色凝白,形如伏馬。弋陽嶺 在縣東四十里。
百丈嶺 在縣東南六十里。
捲嶺 在縣東七十里。險峻縈回,若風捲練帶。大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徑路寬展,又有湖若盤。一名盤湖嶺。
仙君嶺 在揖仙門外。曾致堯讀書所。一日,忽羽衣人被發(fā)自外至環(huán)坐室中。或曰:仙君也。九子嶺 在縣西八十里。九峰相連故名。陳豐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世傳陳平嘗過此而息焉,故名。
望市嶺 在縣南一里許。
察銀嶺 在縣南三十里。昔宋史體訪銀冶過此,不得而罷。
吉嶺 在縣北十五里。形勢靜好,故名吉。神龜岡 在縣東北五里許。形若神龜,有仙人王文卿尸解之基在焉。
獅子岡 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東三十里,一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在縣東南六十里。
鹽堆岡 在烏石岡,狀若鹽堆。
石門 在縣東北三十里。內容百家,巨石為門,里人曾避寇于此。
雌雄獅嶺石 在縣東六十里。兩石相對,一昂一伏若雌雄焉。
狀虎巖 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西七十里。甘仙師嘗廬次左,一山不毛。世傳仙師潑丹滓于此,故也。
讀書巖 在縣東二里。曾文定公讀書處也。石仙巖 在縣西十五里。即許真人委蛻之所。有漢張道陵十八世孫冢在焉。
紫衣巖 在縣西五十里。山石皆赤,遙望如紫衣在日影中。
壺公巖 在縣西九十里紫霄觀。后世傳懸壺先生委脫于巖。巖高峻,人跡罕到,留一榻堅若沉香,風雨不脆,丹灶猶存焉。月巖 在縣北三十里。形如半月。
覺源洞 在縣東六十里。有謝禪師藏骨塔。石牛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峻絕,中寬外固,人嘗避寇于此。
龍湖洞 在縣西二十里。內有龍?zhí)丁?br>山茶洞 在縣西二十里。多產茶花,冬春開如簇錦。
白馬洞 在縣西北四十里。昔有白馬自中出,故名。
金沙洞 在縣西四十里。沙石如金。
桃源洞 在縣西南五十里。昔傳王郭二仙寅夜堆結,未就,聞雞聲罷去。至今疊石欲墮不墮。豬婆洞 在縣西七十里。四面險峻,惟一狹徑可通。里人常避寇于此。
梯云洞 在縣西九十里。有石磴百馀級方至洞門。
旴水 在縣南。源流與南城同。
滄浪港 在縣東二十里。發(fā)源自新城縣界,出楊家橋會于旴。
龍池九劇港 在縣東十五里。發(fā)源自盤湖嶺。菰荷港 在縣西南七十里。
軍港 在縣西五里,發(fā)源自軍山。
雙港 在縣北五里,發(fā)源自老虎窟。
彭武溪 在縣東六十里,發(fā)源自何家峰。荷石百丈溪 在縣西二十里。發(fā)源自二溪石。蔓翠湖 在縣東一里許。湖口會旴水。
天井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深如井,清徹而天光上下,故名天井。
日月湖 在縣南十里,形如日月。
黃龍?zhí)丁≡诳h東四十里。世傳有蛟龍居焉,歲旱禱雨輒應。
小姑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名西源。有石鎖江口如石門。門中又石橫之,險類小姑商者懼之,因泛洞庭乞靈,于小姑山之神祀于潭上。梓潭 在縣西北三十里。循溪而入,深不可測。鼓磉潭  湖口潭  蓑草潭
龍口潭 俱在軍山下。
九龍?zhí)丁≡诳h西五十里。歲旱水有聲,必雨。人以是卜之。
擂鼓潭 在縣西七十里。洞崖峭壁夾。溪中有一穴,深十馀丈,時見云霧騰空,世相傳有龍穴在焉。
南臺潭 在縣南濟川橋南。素稱險隘。舟上下多預防之。
黃潭 在縣南四十里。里人嘗墜一木罌,次日出于京潭,隔二十里水乃相通。歲旱,潭上云生則雨。
京潭 在縣南四十五里。與黃潭通。
相公潭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伍子胥祠。義水井 一在濟川橋頭,一在濠頭,一在中巷內,一在辛家路口,一在館前,一在宜春門內,一在護法寺,一在黃泥巷,一在祝家港北,一在學背。歲極旱不竭,凡禱雨則十井皆祭。
蓮花泉 在縣學前川上亭左。昔人往浴聞蓮花香氣,故名。
溫泉 在縣西南甘露寺前。有泉三溜,里人以石砌為三池,冷池雖伏如冰,熱池雖臘亦沸,惟
溫泉可濯者,隨意以和冷熱。有人投牲體于熱池,頃刻即爛,近泉數十步聞硫黃氣。
丹泉 在縣西迎旴門外三仙祠下。
響泉 在合塘崇岡峻嶺間。泉流琮琤聲可聞。或欲洪其聲者,鑿廣石聲遂不震。
大南澗 在縣東南五里。繞南臺下。
小南澗 在縣南二里。發(fā)源自牛頭坑。
廣昌縣
天堆山 在縣東南溪中。按《舊志》:宋紹興中一夕雷雨大作,聞砂礫聲,有山屹然高數丈。童謠云:天雷起石頭,一夜成高丘,五十年內興公侯。至淳熙十一年,何坦登進士,官學士,謚文定。東華山 在南上里。
中華山 在縣東二十里。
西華山 在縣西一里許。山側有古桂一株。金華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南華山 在縣南三十里。
雙龜峰山 在縣南四十里。二山共脈而分支。翔鳳山 在縣南五十里。形若翔鳳。
北華山 在縣北五里。
金斗山 在牛角灣之下。形若金斗。
月凹山 在安上里。
望軍山 在長上里。突兀萬仞,俯視軍峰,于其下上之石巖、石佛、石獅、石龜、石錫杖、石布袋、石棋盤、石水簾皆天然形象,分布左右。
蓮花山 在興城鄉(xiāng)平原之中。形如蓮花。金雞山 在安二里。
盤峰山 在天授鄉(xiāng)。形若盤。
武陵山 在吉祥里。下多桃花。
大小崖山 在金沙里。桂湖水繞之。
大湖山 在長上里。
松花山 在長上里。松花如蓮。
云際山 在南村里。
雙秀峰 在縣東五十里。
仙人峰 在縣西三十里。
龜峰 在新安里。
禪嶺 在縣七里。上有庵祀僧。
修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為寧都縣界。
黃潭嶺 在縣西南。
血木嶺 在縣南百二十里。旴水發(fā)源于此。軍營嶺 在縣北一里許。
梅嶺 在新興里。
橫嶺 在吳由里。
芹陽嶺 在仁豐里。水田肥沃,多產藥品。劉季尖峰 在千金里。世傳漢高祖至此。巖塘嶺 在南豐鄉(xiāng)。
龍岡 在縣后。
黃堂岡 在縣南。
鹿岡 在吳由里。
鳳凰岡 在文上里。
黃土巖 在天授鄉(xiāng)。中有雷神,有人褻瀆遂以震死。
寶陀巖 在文上里。內有靈泉,疫者飲之多愈。燕巖 在黃土巖。
圣棲巖 在吉祥里。
石乳巖 在吉祥里。
伏虎巖 在監(jiān)南里。
西真巖 在興城鄉(xiāng)。
觀峰巖 在揭坊里。
芭蕉洞 在文下里。
牙梳嶂 在長上里。
順化坪 在揭坊里。
五湖坪 在文下里。
旴源 在縣南百二十里。血木嶺源流詳見南城縣。
學溪 自金嶂發(fā)源,經永興寺。
米洲潭 在興城鄉(xiāng)。
石壁潭 在長下里。
郎君潭 在新興里。發(fā)源自秀嶺。
石獅潭 在千金里。發(fā)源自旴水。
龍龜潭 在仁豐里。發(fā)源自芹陽嶺。
石龍?zhí)丁≡谛屡d里。潭有霧起天即雨。
七星潭 在蕉畬溪。
斗角潭 在吉祥里。
石鼓潭 在吉祥里。石高三四丈,擊之有聲。牛眠潭 在文上里,一石似牛。
務軍潭 在赤岸里,發(fā)源自旴水。
潴湖 在文上里。
桂湖 七曲回流至白水鎮(zhèn)。舟亦可通,故又名桂湖七渡。
天井湖 在縣西南三十里。高數十丈,山頂平
而有湖,約五畝。歲將旱則湖先涸,將雨則湖先溢。
洑洲 在縣東南。竹木蔥菁,為縣治關鑰。柏木石龍井 在縣南二十里。禱雨輒應。石雩井 在縣西五十里。旱禱應之。
金井 在塘坊西。尚書何喬新《金井山居記》:廣昌西南九十里,有地,曰金井,多佳山水,若牙梳嶂,若飛來峰,巔崖雄秀,虎兕蹲而鸞鶴翥者皆環(huán)拱于吾居。而仙人井、七星潭含煙云而出,風雨者近在。東阡西陌可游也。
乾井 在天井里。滿不溢旱不乾。
仙人井 在塘坊之烏石峰。古有井。有楊仙至此欲飲水,以杖拄其石,泉涌出。后有疾者飲即愈。
瀘溪縣
金竹山 在縣東一里。
上沸山 在縣東一里。
石馬山 在縣南一里。
魚山 在縣西一里。
平步山  登高山  驢騾山 俱在縣北一里。
鄭家坪山 在縣東五里。
南華山 在縣東八里。
劉家山 在縣西南二里。
普濟山 在縣西一里。
古寨山 在縣北半里。
石筍山 在縣東二十里。
五鳳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
蓮花山 在縣南十里。
方家山 在縣南十五里。
筆架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塔山   盧廣山 俱在縣東南十五里。駝頭山 在一都。
金山 在二都。有五云庵。
芙蓉山 在二都。
陣云山 在三都。
五里山 在二都。
云姑山 在三都。有長福庵。
長山 在三都。
白馬山 在二都。有瑞相寺。
里山 在四都。
岐山 在七都。
云溪山 在九都。
都溪山 在十都。
大竹山 在九都。
寶應山 在十都。
尖刀山 在十都。
魚崙山 在十都。
長慶山 在九都。下有興梵寺。
馬鞍山 在十三都。
上山 在十三都。
福源山 在十二都。有寺。
東山 在十一都。
南山   舊山 在八都。
九龍峰 在縣西南一里。支山九道。
妙高峰 在縣北五里。有庵。
鵝峰 在縣北八里。明嘉靖壬子,流徒百馀人結寨于此。
雙螺峰 在縣東北十五里。
銅斗峰  仙師峰 在縣東十里。有庵。逍遙樓峰 在縣東十八里。宋時峰鳴聞數里。鼓樓峰 在縣東十八里。諸山龍祖有庵。雙尖峰 在一都。
船嶺峰 在一都。有庵。
金蟬峰 在二都。
出云峰 在二都。壁立千仞,綿亙百里,為金溪云林之祖。
上洋峰 在五都。
黃雀峰 在七都。
琵琶峰 在七都。有庵。
鸞頭峰 在七都。
雞鳴峰 在九都。
芙蓉峰 在十都。真如寺前。
十六峰 在十五都。
西華峰 在十四都。
篁竹峰 在十六都。
養(yǎng)老峰 在十六都。有庵。
銀屏峰 在十六都。有庵。
雙蛾峰 在六都。棟梁系金瀘界。
蔓蘿峰  星映峰 在四都。
大覺巖 在縣東三十里。
高石巖 在十六都。
風巖   雷公巖  電母巖
燕子巖 在一都。
龍馬巖 在六都。
南風巖 在南四都。
南港 在十五都。發(fā)源自福建。
彭田港 在十三都。發(fā)源自雙畬。
嶺村港 在十五都。發(fā)源自福建。
嚴槎港 在一都。發(fā)源自出云峰下。
大港 在八都系下鄉(xiāng)。漕倉水次。
禁潭   善濟潭  鵝公池潭
鴨公池潭 在二都出云峰。石壁四立,名曰石倉。從穴門入內有二潭。
魚蜦山潭 在十都普仁寺。
牛耳泉  靈泉 在六都。
魚塘井 在一都溪中。
龍井 在東坑自然觀中。
靈井 在出云峰絕頂,味極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卷一二○三
走近江西(11)——消失的‘建昌府’
南城賦
山堂肆考
大漢開國功臣樊噲的磨旗石
明一統志卷五十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