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六卷目錄
袁州府部匯考六
袁州府兵制考
袁州府物產(chǎn)考
袁州府古跡考〈墳?zāi)垢健?br>
職方典第九百十六卷
袁州府部匯考六
袁州府兵制考
《府志》本府
袁州協(xié)鎮(zhèn) 原設(shè)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轄?wèi)?zhàn)守馬步兵一千六百名,歲餉銀三萬二千八百兩有奇,后裁革留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袁州營 駐防袁州府,按
《通志》:原額經(jīng)制副將一員,中軍都司僉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zhàn)守兵丁八百名,今止留馬,步戰(zhàn)守兵丁七百名。
袁州府物產(chǎn)考
《府志》谷屬
占谷 紅白二種,其種有五十日占,俗名救工。饑熟最早。有六十日占,八十日占,百日占,有大占,須占,又有晚谷,熟稍遲,為飯香軟。有贛州早團(tuán)谷,早又有旱谷,陸地可種。
糯谷 早糯以七月早熟,晚糯以十月穫,粒大而堅,其名不一。有白殼糯、矮腳糯、燕口糯、鴨婆糯、重陽糯、子紅糯。
麥有大麥、小麥。九月種,四月登。
蕎麥 姿荏弱,干赤花白,秋種而冬食。
粟 有占粟、糯粟、黍子粟、草子粟等名,皆古之粱也。蓺者絕少,山鄉(xiāng)涸田或植之。
豆 有黃豆、青皮豆、紅豆、黑豆、絳豆、菉豆、豌豆、泥豆。秋刈稻,涸田種之。十月刈,用為腐。
芝麻 有黃、白二種。
木屬
梓 柏
櫧 性堅不凋,其實小可食,有面櫧,即甜櫧也。苦櫧子,粒大木文,粒赤,俗名血櫧。色黑者,名鐵櫧。
樟
檀 黃、白二種。
杉
檜 似柏葉細(xì)。
椿 柳
血柏 因其木紅。
柞 性堅,可作弩干。
梧 子可食。
栟櫚 俗名棕葉,大如車輪,毛可為繩索。茶子 冬花,子可作油。
桐子 可取油。凡栽杉,先植此樹,以其葉落而土肥。
烏桕 取油為燭。冬青 歲晚不凋。
山棗 金絲柘 鳳毛桑
竹屬
筀竹 筍美,根多,竹工絲以制器。
苦竹 夏筍,味苦。
斑竹
方竹 出仰山。
義竹 紫竹 綠竹
毛竹 箭竹 實竹
慈竹
貓頭竹 昔有今無。
草屬
石菖蒲
龍須草 出萍鄉(xiāng),可作席。
瑞草 出仰山。
花屬
牡丹 芍藥 山礬
木蓮 即辛夷,出仰山三鑊潭岸。
雪柳 蕭竹 珍珠花
玉香毬 山丹 檉桐
丹桂 白桂 四時桂
紅梅 綠萼梅 黃香梅
千葉石榴
果屬
桃 李 梅
杏梅 杏桃 銀杏
楊梅 王荊公送袁州使君曹伯玉詩云:濕濕嶺云生竹菌,冥冥江雨熟楊梅。
石榴 消梨 棗
栗 小者曰茅栗。
柿
椑 似柿而青。
枇杷 橙 橘柚
香櫞 類橙色黃,形圓而香。
柑 西瓜
金橘 實小彈丸,色如金。
木瓜
茈 紅菱蔬屬
姜 芥 芹
蔥 水晶蔥 蓊菜
白菜 薤 蒜
韭 莙荙
茭白 菰根是也。
藷 萵苣
蔊 出武功山。
芫荽 菠薐 百合
菘
芋 即蹲鴟農(nóng)家,藉此以助歲計。
茨菇 生水澤中。
莧 有紅白。
薯 即玉延,種于圃,大者四五斤。
石耳
石發(fā) 出萍鄉(xiāng)。
玉板筍
蕨 歲饑搗其根為粉,以食。
油菜 子可作油。
瓠 俗名葫蘆。
甜瓜 王瓜 絲瓜
冬瓜
羽屬
青鶴 紅鶴
? 似鶴色青,頂微紅。翚雉 五色。
山鳳凰 李衛(wèi)公有賦,一名錦雞。
竹雞 練雀 鷓鴣
鸛嬰 白鷴 黃雀
鸂?? 鴛鴦毛屬
虎 鹿 獐
麂 兔 猿
猴 白猿
金線猿 出木平山,每啼有佳客至。
玉面貍 膚理至腴。
山?! ∩窖颉 ⌒?br>野豬 大者數(shù)百斤,能傷人。
豪豬 豪如簪,長五六寸,激以射人。
鱗屬
鯉 小而金色者,曰金鯉。
鯇 色青,俗名草魚。
鰱 鱮也大頭,而細(xì)鱗。
鯽 鮒也。
鳊 魴也縮頭,細(xì)鱗,生石罅中。鱖 巨口,細(xì)鱗。
鳙 烏鯉 鰻鯛
石峽 出萬載。
比目 靈泉池有,今罕見。
鰷 白如銀。
介屬
鯪鯉甲 蚌 蜮
藥屬
黃精 出仰山。
黃藥 白藥
香附子 即沙草根。
山藥 荊芥
枸杞子 其根名地骨皮。
香薷 天門冬 葛根
瓜蔞 根名天花粉。
紫金藤 蒼耳子 楮實
石楠 白芨 白蕨
木通 烏藥 何首烏
白萹豆 厚樸 薄荷
金沸草 山梔子 紫蘇
薏苡仁 地黃 茴香
青木香 五倍子 益母草
蓖麻 治產(chǎn)雞出,肉中刺。
車前子 劉寄奴
桑麻屬
棉布 苧布 絹
葛布 蒹絲葛 火麻
土綾 出萍鄉(xiāng),絲粗。
物屬
茶油 茶子搗之,為油。
桐油 棕毛 火紙
白蠟 木炭 石灰
蜜 竹紙
席草 出萍鄉(xiāng),甚粗,生田中。
燈草 出萍鄉(xiāng),生水澤中。
茶
《茶譜》云:袁界橋,其名甚著,今唯稱仰山稠平、木平者為佳。稠平尤號絕品。
袁州府古跡考
《通志》《府志》合載本府
〈宜春縣附郭〉北墅 在府城北七里,宋鄭居仁創(chuàng),為游觀之所。
三絕碑 在府學(xué)內(nèi),叢樹堂前,宋郡守祖無擇建。
南軒書院 在東湖上。
多勝樓 浮香樓 俱在府治,宋建。
梯云樓 在府城南仰山廟右,宋建。
稽古閣 在府學(xué)內(nèi),宋淳熙間建。
棲霞樓 在府城內(nèi),舊高真觀。宋建。
四藤閣 在府城南仰山寺,宋朱文公帥湖南經(jīng)游此,為學(xué)者講道于中。
潺潺閣 在府南仰山廟右,自溪前引水繞廟,潺潺有聲。
慶豐堂 在府治內(nèi),宋祖無擇建。
勁節(jié)堂 在府治。
尊德堂 在府治內(nèi),宋淳熙間建。
鳳凰臺 在府城內(nèi)。
勤順堂 在府治內(nèi),宋開禧初建。
南園道堂 在府治內(nèi),宋宣和間建。
清心堂 在府治內(nèi)。
四益堂 在府治內(nèi)。
落梅堂 在府治內(nèi)。
無訟堂 在府治內(nèi),宋建炎間建。
景韓堂 在府學(xué)右,唐韓愈嘗刺袁州。宋紹興中,郡守陳烯立此堂,以寓景慕之意。
需晏亭 在府治南,唐天寶中,房琯建。
疏泉亭 在府治內(nèi),宋天禧間建。
叢桂堂 在府學(xué)內(nèi),宋嘉定間建。
瑞禾堂 在府治左,宋大觀間建。
去思亭 在府治東,明嘉靖初,為郡守羅輅建。宜春臺 在府城內(nèi)東,南隅高五十丈,郡人登覽之地。
盧肇書堂 在邑西南三十里,肇嘗讀書于此。仰山書堂 在府城南仰山下。
彭聘君釣臺 在邑東震山之前,蓋一巨石也。軍資庫 在府治東,宋宣和間建。
貴山鐵務(wù) 宋雍熙元年置,后廢。
司戶參軍廳 在府治西,偏,宋建。
貢院 舊在宜陽門外,東湖之旁。
待補(bǔ)莊 在治東北,宋建。
三皇廟 在宜春臺畔。
舊遞運所 在袁山門外。
東湖 在治東城外三十步。宋至和二年,郡守祖無擇始于湖上建臺榭,為游觀之所。
揭鎮(zhèn)宅 在城東五十步,后為鹽鐵都作院。梁丞相袁璞宅 在邑之東北,后為開元寺基。鐘傳宅 在邑西北,化成巖之側(cè),唐僖宗所賜第。
江宰相宅 在邑治內(nèi)東隅,今無考。
敕書樓 在縣廳前。
不欺堂 在西。
無倦堂 在縣廳后。
讀書堂 在不欺之后。
日涉堂 延秋堂 寒綠堂 俱在縣治內(nèi)。
思補(bǔ)堂 在縣平政堂后。
分宜縣
陳重故居 在縣城之北陳雷里,后改為圣因寺。
羅隱讀書臺 在縣城北二十五里許,儒林鄉(xiāng)文苑里。世傳羅隱嘗讀書于此,有藏書洞,車書路,洗硯池。與明參議羅恪居相近。今悉為榛莽矣。
盧肇讀書臺 在縣東鐘山峽側(cè)。
盧肇故居 在文標(biāo)鄉(xiāng),觀光地方,去縣六十里,原有綠毛龜池,今蕪穢。
劉重質(zhì)故居 在縣北西磯江,久廢。今為演武場。
黃真人臺 在縣南五十里。
鈐岡書院 宋建。
居敬堂 在縣治左,宋淳祐間,縣令李宏規(guī)創(chuàng)建。
敕書樓 在縣門內(nèi)。
宣詔頒春二亭 在縣前東西。
臨賦亭 在縣東。
視學(xué)堂 在縣學(xué)左明弘治末建,提學(xué)邵寶書扁。
黃子澄故居 在縣豐樂鄉(xiāng)九都豐源。
鈐山堂 在縣學(xué)東,昔嚴(yán)嵩為編修時,謝病讀書于此,題曰讀書園,初名東堂。尚書邵寶記:后作堂面鈐,故名鈐山堂。都御史王守仁書扁堂之東,尊貯宸翰,為御書樓。其南為池,池南為瞻辰堂。折而西,為柱國坊。
敕賜延恩之閣 在縣水南。嚴(yán)嵩疏請,上賜閣名,命工部制扁。閣之下有軒,曰川巒萃秀。有樓在池上,曰天光云影。其扁皆御書。閣后依山為堂,曰止善。旁有亭,曰碧澗,曰林皋,總題曰鈐麓書院。久廢。
萍鄉(xiāng)縣
楚王臺 在縣九十馀里同唐里,楚山巔。初,楚平王荒淫失政,伍奢彊諫,王殺之并其子尚。尚弟員,亡命投吳,連唐蔡之師伐楚。楚人憐子胥之志,皆不力戰(zhàn)。吳師遂入郢,昭王出奔,逾香水渡得萍實,駐兵此山。后申包胥,復(fù)楚昭王反國,啟霸,果符萍實之祥土。人為之立臺。
禪師臺 在縣南永寧鄉(xiāng)名教里,山上舊傳有僧騎白象,及金燈出沒之異。
石花臺 在縣北二十里永平里易家沖臺,高數(shù)十丈,巍然壁立,有小徑可通,石多文色如花,故名。
葛仙壇 在縣羅霄山巔,即晉葛洪修煉處。壇生二竹,風(fēng)動如掃,人謂之掃壇竹。
甘卓疊 在縣東五十里蘆溪鎮(zhèn),晉元帝渡江,使甘卓領(lǐng)兵駐此,筑之。
瑤金山普明祖師道場 在城北七十里上栗市,上有淥水洞、靈丹井。唐開元間,敕封人天教主,宣授佛慈。普濟(jì)大師仁慶王佛,著有
《圓明正宗》二卷。明狀元羅洪先題其扁曰:光照大千。并有序文。進(jìn)士鄒元禁題其扁曰:萬法歸一,真源湛寂。進(jìn)士伍承載題其扁曰:非非宮。進(jìn)士羅棟有序。
弭節(jié)亭 在縣東門,宋元祐潘,復(fù)見隸書三字,后黃庭堅至此,扁寫寺宇亭館名額,惟此不易,以其筆法遒勁也。今燬沒矣。
龍鱗木 在縣西龍安橋側(cè),相傳昔有商客買一木,將伐之,其夜忽生龍鱗,因不敢伐。今樹雖不存,而遍山樹木,皆多龍鱗。
羅漢松 在縣治寶積寺,宋黃庭堅手植,士夫多題詠。
石室 在縣東五十里,數(shù)石相連,素壁如雪。胡安之書院 在縣東二里,宋胡安之讀書之所。安之嘗受業(yè)于朱子。
徐仙亭 在縣西三里,世傳有徐仙人修道于此。宋紹興間,縣丞卓津建亭,壁間題詠甚多。飛泳樓 在縣治西。宋紹興間,創(chuàng)為放生亭。宗濂書院 在縣東五十里,宋周濂溪監(jiān)稅盧溪鎮(zhèn)時立。
勞拙堂 在縣治后,舊名莞爾。宋淳熙間,宣教郎王謙更今名。
保子圍 在縣西十五里,昔官軍營此,以禦寇,民賴以安,故名其圍曰保子。
占鰲閣 在金鰲州上。
瀟湘亭 在縣南三十里。
勞勞亭 即迎恩亭,在縣東三里許,筆架山下。溪山都會亭 在西湘東嶺下。明弘治十四年創(chuàng)建。
寒泉亭 在縣東三十里清江里官路道。宋淳熙中,縣尉潘有文肇創(chuàng),以便往來渴飲休息。翠微亭 在縣南高山廟下,明正統(tǒng)乙丑,知縣事鄧福建。
望云亭 在勞勞亭,后迎鳳嶺,即西望庭舊址。萬歷二十二年,知縣陸世績再建,以思親,易其名,自為記。
萬載縣
石鍋 在縣南七十里,巨石中有泉,欲雨則云氣自水中起,如炊煙。
石筍 在縣南十五里。相傳為唐鐘傅故宅,宅旁有石如筍屹立,因呼其地為石筍坑。
讀書堂 有二:一在縣東北四里,宋謝靈運讀書處。一在仰山東,唐鄭谷讀書處。
康樂城 在縣東二十里,晉舊縣宋封謝靈運為康樂侯即此地。
迎春亭 隆慶丁卯徐令修建。
龍江亭 在龍山頂,邑宦游宴,登眺之所,燬于元末。明正德丁丑,知縣張邦谷重立。未幾,為風(fēng)雨所壞。
江堤 在學(xué)前一帶,臨湖可以步月。萬歷丙子,洪水沖壞。至二十三年,署篆郡司李徐之孟、郡丞張三聘相繼重筑,邑紳張璧為之記。后崇禎五年復(fù)傾圮,貢生彭復(fù),古式,古有仆從命捐貲修葺。
龍江駐節(jié)亭 在龍河渡之濱,凡游宦應(yīng)舉類,于此祖餞迎候。明成化間,知縣陳璨令邑民辛璿創(chuàng)修完整亭。后立廣濟(jì)庵,以寓過賓。
迎恩亭 在治東南二里廂外。明洪武十五年,知縣李遠(yuǎn)創(chuàng)建。今廢。
善果亭 有黃毛嶺,善民彭立殿,見嶺無息肩之地,建此以憩行者。
且息亭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楊公嶺,山勢陡峻,通衢往來,憩息無地,邑耆辛奇策同男貢生辛金貴,廩生辛金振,于順治十六年捐貲,仍在山頂重建。
石亭 邑人彭天贊建于林家渡,為往來憩息之所,明崇禎年間廢?;是蹇滴跛哪?,邑人重建木亭。
春風(fēng)亭 小山亭
文塔 諸生楊德美有賦。
三壽堂 在治北石臺山,邑人陳友政、綱政、紀(jì)政兄弟,皆年踰八十,創(chuàng)建燕游。翰林朱挺題詠云:金玉滿籯天下有,弟兄三壽眼中稀。世德堂 在龍河橋,為譚熜父子建。
志喜堂 邑人郭瑾得封贈父母,因以志喜建立,故名。
三教堂 又名善慶堂,在月臺山,邑令陶大邦建。
可愛堂 愛直堂 綠蔭堂
望岳樓 在東郊外百步東岐,山勢株連,至此復(fù)起而平,為原隰樓立其巔,可望東岳祠,因以名樓。今廢。
牖月樓 邑諸生鄭從孔建于月臺山,又名江南第一山。
正人軒 在治內(nèi)。
毋自欺軒 在治內(nèi)。
有斐軒 邑令韋明杰建于署中。
舊陽樂縣署 吳黃武中析置陽樂縣,晉太康間改康樂遷治,邑東二十里,唐武德五年,遷署舊所。
手詔寬恤二亭 在縣大門之東西,改畢公生祠。久廢。
榜亭 東西一十三間,久廢。
墳?zāi)垢奖靖?span style="color: blue;">〈宜春縣附郭〉
漢宜春侯劉成墓 在治東南,宜春臺側(cè)。成,長沙定王子,有祠于旁,舊呼為定王之冢。
將軍易洸墓 在縣西百里,將墳山。
高士袁京墓 在城北袁山下。
梁丞相袁璞墓 在城北袁山,
《古圖經(jīng)》云:璞卒葬于此,墳高四尺,前有翁仲,石獸尚存。
將軍湛陀墓 在城東仕梁,為宣猛將軍。丁將軍墓 在城南十里,舊傳此丁將軍祖墓也,宋初削平僭偽,因鑿其山,镕銅灌之,地名鑿銅岡,墓址尚存。府西坤長山,俗呼為溫長沙墓,嶺名銅釘,其說亦與此類。
都官鄭谷墓 在城北嶺。
韓滂墓 滂韓介之孫也,韓愈為志。滂年十九,不惟文詞大進(jìn),為人亦然。得疾數(shù)日,卒,葬宜春郭南里。
袁超墓 在邑治垣西北三十步,有古木盤屈,或云袁天罡墓者,非。
御史黃頗墓 在城北五十里湖塘。
宋李衢墓 在府城西三十里。
李觀墓 在邑南三十里,地名龍會。
信王夏協(xié)墓 在邑城南蟠龍山,孝宗成恭皇后父,追封信王。
太常寺卿龍暹墓 在縣城南通圣橋,諭祭營葬。
侍郎郭紳墓 在縣城南青山,諭祭營葬。都御史高琬墓 在縣東南。
督撫都御史袁繼咸墓 在城北四十里,蘆村瘦塘。
袁繼蔚墓 在石灣牛形。
布政袁一鳳墓 在興寧里上沙江。
分宜縣
晉習(xí)鑿齒墓 在邑治,棗木山避秦苻堅,寓此卒。
唐狀元盧肇墓 在縣北文標(biāo)鄉(xiāng)。
李琳墓 在縣西四十里。
李憲墓 在縣南三十里,唐李晟第三子憲,憲子游,袁州刺史迎養(yǎng),卒,葬于此。
太常黃子澄祖墓 在黃家山有墓祠。
贈少傅尚書大學(xué)士嚴(yán)驥墓 在邑北之棗樹山。
贈少傅大學(xué)士嚴(yán)淮墓 在縣北化全鄉(xiāng)嘉林阡。
左都御史鐘炌墓 在本境下,櫪門生,高爾儼墓志。
刑部侍郎張承詔墓 在邑南黃土潭。
御史嚴(yán)云京墓 在邑之東界,首下觀背,腰子形。
萍鄉(xiāng)縣
唐刺史歐陽琮墓 在蘆溪潭,歐陽琮為吉州刺史,卒,葬于此。
宋胡安之墓
明萍鄉(xiāng)知州杜谷珍墓 谷珍太平人,洪武初知州,有功于民。卒,葬縣南,其子孫家焉。
監(jiān)察御史簡迪墓 在烏龜嶺。
萬載縣
唐進(jìn)士辛開宣墓 在龍山下,縣治后。歲久,碑蝕。崇禎九年,其后裔順州知州敏道,徐州知州聯(lián)魁,偕族庠生六十名重修。每逢清明,子孫仍祭奠焉。
孝子廖洪墓 在縣西六十里。
曾文辿墓 在邑北二十里。
白將軍墓 在縣東白塔山。
南唐祭酒徐鉉墓 在縣東北清泉山。
宋大夫李觀墓 在縣西南雙坑口。
朝散大夫劉允迪墓 舊無所考。近南昌梓溪及邑江口合浦,追訪為始祖允迪,即劉長者之父也。又有虹橋劉亦,認(rèn)長者為祖,未詳孰是。元太史樂隱譚觀墓 地名涂口,掛壁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