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來了來了,我又挖了一個新坑。不是,是安排了一個新節(jié)目——非遺夸夸群!放心,我這么社恐,是不會真的去搞個群的,所以咱們的互動方式還是評論區(qū)見哦(第一期拉到贊助禮品,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參與。[小聲說一下,留言區(qū)上墻位平臺限制100個])
第一期,我們夸緙絲!
是不是好多人以為我不喜歡緙絲???唉,嫌貨才是買貨人。相比其他的織繡工藝,緙絲這幾年算是“普及”得不錯,出了不少營銷級別的匠人,咳咳,懂的都懂。這些熱度尤其是讓不少文藝青年加入到了非遺消費群體,很多人夸贊影視劇推廣了非遺其實也是基于此,因為他們原來并不知道這些,而且消費這些也帶有一定的社交屬性。但只是對于工藝名詞和外觀的知曉,其實很難支撐而后遇到的種種現實問題。
就拿目前市場上最紅火的緙絲團扇舉例。早在2014年李超德就以自己親身經歷探討過書畫緙絲團扇的設計與制作的一些問題。在緙絲團扇最熱門的那些年,很多古風愛好者幾乎是人手一把,但很多人都沒有探究過為什么新時代的緙絲產品里最多的是團扇,且還是只能擺拍的團扇?
△ 延禧攻略劇照
△ 清,緙絲海屋添籌圖面團扇
首先,緙絲與書畫天然結緣,不論從它的發(fā)展歷史看,還是目前可見的存世實物,緙絲扇面的設計制作都有許多現成的“素材”。但不論緙絲還是刺繡,工匠與大師是有區(qū)別的,因為工藝本身是對素材的再創(chuàng)作,工匠可以做出細密精致的緙絲,但不一定能表現書畫的雅趣。
這里還可以插一嘴,很多人買到的緙絲團扇連“細密精致”都不一定能做到。緙絲的色彩表達,必然是經線緯線越密則越細膩,也越耗人力。
△ 朱克柔牡丹圖
△ 沈子蕃秋山詩意立軸
由于緙絲的特殊性,色彩相鄰的地方會有裂痕,解決的方式一般是“搭梭”,也就是每隔一段距離將相鄰的不同顏色緯線相互搭繞一下。但這個距離控制就是靠匠人水平了;太遠裂縫大,太近影響色彩表達。這個還要結合緙絲織物最后的用途來考慮,如果是書畫裝裱,有背襯又不怎么受力,那就可以遠一點。但是團扇是非常受力的哦,所以如果你的扇子只能觀賞,除了制扇工藝不過關,還可能因為扇面本身也有責任。
△ 緙絲的“色塊”邊緣會出現類似裂縫的特征
△ 緙絲文字中豎直筆畫出現的“搭梭”
然而目前我們所見的緙絲機的都比較窄小,做扇子已經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點子,但這也造成了一些誤會。某音里就有網友疑惑明萬歷帝的緙絲袞服是如何做出來的,這就是因為很多人對于緙絲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小門幅的產品。
△ 某音截屏
△ 《國家寶藏》中出現的緙絲機
緙絲是可以做特別大的作品的,如蘇州工藝美術師陸美英早幾年做過一幅長17.6米、寬48厘米的緙絲《姑蘇繁華圖》。實際上,那個長度應該是它的門幅寬度才對。在某劇宣傳的時候,蘇州新聞報道的卻是這件緙絲作品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蘇作館展出,這大約就是人間的參差。
△ 圖片來源:吳中發(fā)布
大家可以買自己能力范圍內的非遺產品,但一定要先去看看好東西,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把這個工藝表現在哪里。消費可以降級,但眼光不能拉胯。
做這么寬的緙絲當然是有代價的,就是得找專業(yè)的師父打造一個19米寬的織機,并且在這么大的寬度上確保四十幾萬根絲線的張力。緙絲小織機居多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目前遺留下來的緙絲織機大多數是當年做日本和服腰帶用,寬度可想而知。
△ 專門打造的19米寬織機,可容納18人共同操作
圖片來源:吳中發(fā)布
這里就不得不回顧下緙絲這一百年的際遇。其實和很多非遺工藝差不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在工業(yè)巨輪的碾壓下,緙絲工藝一路衰敗到幾乎人亡藝絕。而后新中國開始搶救,七八十年代開始技術突圍,產業(yè)復興,建廠的、發(fā)展個體戶的,很是蓬勃。緙絲當時主要就是用于生產日本和服腰帶,僅1985年的蘇州,緙絲腰帶產量就有五千多條,產值兩百多萬。這可是80年代的兩百多萬哦!到1988年,粗略統(tǒng)計緙絲織機有六千多臺,織工約萬人。這樣的數字,誰敢說緙絲要亡?
此外,在上一篇里說了緙絲某種層面上更像是“繡”,圖案表達更加自由個性,但外觀上區(qū)別還是很大的。不過刺繡本身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門類,不少刺繡也有模仿織物的效果,而緙絲本質是一種平紋織物,所有色彩都“消融”在平面里,仿書畫的時候效果幾乎可以亂真。刺繡常??梢酝蛊鹩诳椢锉砻?,并且走向隨性,就顯得十分靈動活潑,而且機織物是通過經緯線來表達,這就使得它有一種嚴謹且克制的秩序感。
△ 緙絲組織結構圖
△ 緙絲百蝶
△ 刺繡百蝶
緙絲還被認為影響了“妝花”的出現。“妝花”是一種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明清時期達到巔峰的織造技藝。云錦的非遺全名其實叫“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可見妝花的重要性。某劇針對“緙絲”想出來的宣傳語“挑經顯緯,織就美錦”也更像是宣傳云錦,而不是緙絲,因為妝花從緙絲那里“偷師”到的就是通經回緯的織造方式。使得妝花也可以達成緙絲所具備的色彩變化豐富多樣的效果,但由于妝花方工藝是應用在地部組織上,比如緞地(妝花緞)、羅地(妝花羅),就不再是緙絲那樣比較平面,而是會有淺淺的突出效果,看上去就愈加華貴端莊。(妝花拓展閱讀見《關于“妝花”鑒別的極簡攻略(能解釋成這樣,我們已經盡力了)》)
△ 妝花百蝶
了解這樣的過往和技藝里的特點,我們才能更加明白通經回緯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如果僅僅把這個當做一個口號賣點的話,其實是很悲哀的,比如給我家貓梳毛這件事機器也做不了,機器所不能做的事兒太多了,靠這個糊口終究只是一個人力賣一份錢而已。
任何一項非遺走到今天,都是一個集大成的產物,它不是歷史里的模樣,但歷史給了它豐富的藝術積累。比如,遼代元代的緙絲常常會加入金線,而且會直接織成實用的帽子、靴子之類的。現在網友可能對宋代那樣的觀賞性的緙絲更為關注,但如果產業(yè)要創(chuàng)新、我們要消費,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實用性的。緙絲相比一般刺繡,耐用性其實是很好的,它幅寬不限的特點和非遺的手工的屬性也可以結合在一起,做出更靈活的產品來。
△ 元代,緙絲服裝
△ 遼代,緙絲靴子
如果想了解更多非遺技藝是如何發(fā)展過來的,就推薦一下這套今年剛出的趙豐愛豆主編的“中國歷代絲綢藝術叢書”。之前帶的實習生目前工作的公司想要找宋韻紋樣的書,我就推薦里里面的“宋代”卷。
這套書就比較適合總覽性學習,一套全包會有一個比較簡易的禮盒外殼,屬于那種送人不寒磣,自己買來丟掉外包裝也不覺得買櫝還珠的。
▲
趙豐 總主編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6月
共10卷,包括《漢魏》《隋唐》《宋代》《遼金》《元代》《明代》《清代》《宮廷刺繡》《民間刺繡》《圖像》
定價:叢書680元,單本68元
開本:24開
之前買過“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這套可以參考下圖對比大小,這套也相當于之前的“素材圖系”的系統(tǒng)科普讀物,也都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和趙豐主編團隊的作品(算是目前國內絲綢史的頂尖團隊了)。開本比“素材圖系”略小,更適合閱讀。
△開本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