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美食名片Nasi lemak(椰漿飯),一口下去,滿滿的椰香味。
旅行團在華人餐館安排的餐飲,其娘惹咖喱魚(Kari ikan Nyonya),與印尼爪哇的差別很大,Ketumpar(芫茜籽-香菜籽)的味道很重,椰漿似乎不足。
在馬來西亞幾天的行程,除了瀏覽美麗的風光之外,給予我們最佳的享受,就是四處品嘗馬來美食。
發(fā)現(xiàn)除了午餐及晚餐,能夠享受華人與馬來人的菜肴之外,其實早餐也很要緊,因為星級酒店的免費早餐,雖然與雅加達或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相比,日式海鮮欠奉,而且花樣較少一些,但好在因為突出了馬來本土的食品,也算大放異彩。
比如馬來人最喜歡的Nasi lemak(椰漿飯)、叻沙(laksa),幾乎每個酒店早餐都必備的;另外馬來西亞印度人也不少,他們最拿手的薄餅(Roti Idia-Roti canai)也會出現(xiàn)在自助餐上,頗為受落。
馬來西亞印度人也不少,他們最拿手的薄餅(roti Idia),其實印度人普遍稱它為Pratha。
有些食物印尼也是有的,我一邊拿食物,一邊以馬來話與服務員交談,了解其名稱,也頗有意思。
如印尼邦加人的Kue Bugis,是用椰絲糖做餡,用糯米濕面裹起來包上香蕉葉蒸熟,很美味的糕點,但在馬來西亞,卻是另一個很生疏的名字,到現(xiàn)在也沒記住。
班蘭葉(Pandan)芬芳,含豐富有機物質,有清熱解毒、安神養(yǎng)顏功效,馬來人以它做糕點及飲料,我心想可以很好地吃一頓吧?
但到馬來西亞后,一直沒見到,直至在旅行社安排的吉隆坡市中心一個所謂四星級,但服務一般的酒店,早餐時偶然發(fā)現(xiàn)班蘭葉糕,上層是班蘭葉與淀粉合成的香甜布丁,下層是椰汁糯米做成的咸味飯團,不但自己吃,還招呼團友趕緊試一試,反映當然不錯,才敢叫人也來品嘗。
綠色的是班蘭葉(Pandan)糕,紫色的是用另外一種植物做成的甜點。
這些馬來班蘭葉糕點,只是在馬六甲的蝴蝶園,品嘗娘惹(nyonya)美食時才一見其蹤,但分量極袖珍,似乎是貴族餐,而酒店的平民化一些。
說起午餐晚餐,也不是沒有亮點,如馬來西亞中式的的海南雞飯、肉骨茶、娘惹咖哩餐等,還是不錯的,中式餐比起印尼很多中餐館,包括雅加達的,也正宗得多。
華人餐館的馬來西亞華人特色肉骨茶,雖然香料味道很足,但味道似乎偏甜一點。
鴛鴦雞下面的是客家鹽焗雞,挺好的;上面的卻帶甜味,不知是否馬來西亞華人口味偏愛甜的。
在吉隆坡一個四周環(huán)境很優(yōu)美餐館,吃到肉骨茶,一大海碗,里面有豬肉、排骨、雞腳加上當歸、丁香、肉桂、川芎等,喝完了老板還親自加上湯,雖然有點甜味,怪怪的,但直聞其名,看在老板的熱情照顧份上,一向挑剔的香港團友也將就了。
娘惹咖哩菜是在馬六甲吃的,因為當?shù)匾詺v史上出現(xiàn)很多峇峇、娘惹出名,即華人與馬來女子結婚生下的半唐半番的峇峇(Baba)與娘惹(Nyonya),他們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仍然保持中國傳統(tǒng),但語言跟隨母親,食物更是繼承母親一方的馬來風味,所以其菜肴及點心一拿上餐桌,一看就知道是馬來風味。
另一款娘惹菜Otak-otak,其實是蒸的魚茸餅,也是香料味道很重,與印尼邦加勿里洞的,有很大差別,我與太太并不欣賞它。印尼的完全不加香料,只加椰漿及紅蔥頭絲,更保持較天然純真的魚香味。
但作為吃慣印尼菜的人,我是不欣賞它,香菜籽(芫茜籽:Ketumbar)的味道太重,不知是做的不好還是本來就如此?令我大失所望,心目中對娘惹菜的期盼,一下子煙消云散了。無疑,這是整個新馬行最抱憾的一頁。
菜單上寫的馬來式三八大蝦,即是蔘巴:Sambel,即用酸角-Asam為原料)大海蝦,還不錯。
馬來式炸海魚,炸散了,口味一般,不如印尼的香脆。
博文原刊于2010-06-12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