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中的一部奇書,很多隱晦的故事和寓言都被作者暗藏在書中。因此,研究它的人從明朝開始便絡(luò)繹不絕,聲勢之大,僅次于紅學(xué)。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探索,很多謎語式的劇情都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釋,然而在通天河這一回,依然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之處。
我們歸納以下幾點:通天河的位置很特殊,西天取經(jīng)十萬八千里,通天河正好是在五萬四千里這個中間位置,而且在取經(jīng)歸途中,重新遭遇的這一難又是在通天河;西天取經(jīng)路途上經(jīng)過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遇見了無數(shù)人,唯有通天河旁的百姓與唐僧同姓陳;《西游記》中念過的咒語很多,如緊箍咒等,但只有觀音降服金魚精的咒語寫了出來;觀音一向都是很注意形象的,但這一次孫悟空請觀音時,她來不及梳妝就出來了。
關(guān)于前兩點,小玨以前也有專門的文章探秘過,我們今天來說說最后兩點。請大家注意,咱們討論西游的文章,僅僅只是限于《西游記》這部小說本身,不涉及其它小說,更不涉及現(xiàn)實的宗教。
金魚精的出現(xiàn),顯然是觀音安排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否則,任它在人間為非作歹之后,被降服后依然沒有半點懲罰,還是丟在蓮花池里。至于有人會質(zhì)疑金魚精吃了人,難道也是安排的?在《西游記》中,妖怪吃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幾個神仙的坐騎、童子下凡沒有吃人?如來的舅舅大鵬金翅鳥,將獅駝國一城之人吃光,占山為王,不也毫無問題?
但是,孫悟空去請觀音時,觀音為什么卻急得連梳妝打扮都來不及,就要趕去降服金魚精呢?書中多次提及此事,孫悟空也感到奇怪,對觀音手下的童子等人說:
菩薩今日又重置家事哩,怎么不坐蓮臺,不妝飾,不喜歡,在林里削篾做甚?
直到觀音編了個竹籃出來,催促孫悟空動身,孫悟空自己覺得不好意思,請觀音著衣登座。然而觀音卻自己表示:“不消著衣,就此去也?!边@種反常舉動,不僅讓孫悟空奇怪,連豬八戒也很奇怪:師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亂嚷亂叫,把一個未梳妝的菩薩逼將來也。
觀音這么著急,必然不是因為金魚精吃了人,否則不會這么多年后才來。極有可能是因為觀音發(fā)覺金魚精的異常,感到它真的要吃掉唐僧,這才慌忙趕過來降服金魚精。
要知道,西天取經(jīng),表面上是唐太宗派人去靈山求取真經(jīng)。實際上是如來要將經(jīng)書傳播到大唐,這件事由觀音負(fù)責(zé),不能出任何岔子。既要讓唐僧通過重重考驗,又不能讓他在中途犧牲。只要唐僧掛了,取經(jīng)任務(wù)就宣布失敗。
本來金魚精是觀音安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自然不會危害唐僧的性命。然而,在鱖婆等妖的慫恿之下,金魚精真的動了殺心。原著之中通過蝦婆之口透露:
唐僧被大王降雪結(jié)冰,昨日拿在宮后石匣中間,只等明日他徒弟們不來吵鬧,就奏樂享用也。
可以說,金魚精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吃唐僧肉,這已經(jīng)超出了觀音的計劃。觀音生怕玩脫了,這才趕緊前來解救唐僧。這個不難理解,那么觀音念的咒語在文中出現(xiàn)是什么意思呢?咒語很簡單,原文是這么說的:
口念頌子道:“死的去,活的住,死的去,活的住!”念了七遍,提起籃兒,但見那籃里亮灼灼一尾金魚,還斬眼動鱗。
也就是說,觀音憑借念咒七遍,就將金魚精抓住,這比釣魚還簡單。這咒語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知道,通天河十分遼闊,號稱八百里寬,深不見底,如果金魚精有心躲藏,觀音一時半會也拿它沒有辦法。
形勢緊急,觀音只好念起咒語。這個咒語,就是讓通天河所有的生物死絕,除非金魚精能夠跳入竹籃中,否則也難逃一死。這不是我瞎說,每次觀音解救,都只負(fù)責(zé)妖王,小妖都是留給孫悟空等人。然而這次孫悟空見到金魚精已被抓后,再去營救唐僧時,卻發(fā)現(xiàn):
原來那里邊水怪魚精,盡皆死爛。
那么唐僧怎么沒死?原來,金魚精聽從手下之言,將唐僧“藏于宮后,使一個六尺長的石匣,蓋在中間”。這個石匣,孫悟空看到的時候,是這樣的感覺:
看果有一個石匣,卻象人家槽房里的豬槽,又似人間一口石棺材之樣,量量足有六尺長短。
觀音念的咒語威力強(qiáng)大,通天河的活物,都被一網(wǎng)打盡。只有金魚精跳到籃子里逃過一命,唐僧被關(guān)在棺材里,象征他已經(jīng)死掉了,所以沒有被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