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江湖有問題,大俠知陽來救急
收到這個江湖傳聞后,大俠立馬翻閱了大量資料,無論是專業(yè)的職業(yè)規(guī)劃類書籍,還是網上各路大咖的經驗分享,最終我得出一個結論:
幾乎所有人都在勸告求職者不要主動問薪資、福利、休假時間等類似的問題。
而且還列舉了很多在“你還有什么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諸多“加分”技巧。
當我也深以為然的時候,我又回顧了一下我面試過的那么多求職者,當我問及“你還有什么問題?”時,其實我就真的只是想簡單了解下對方的需求而已。
于是我又跟很多負責過面試的朋友了解了一下,在關于面試最后一問的話題上,大多數(shù)江湖朋友都表示:
沒有那么多想法,就是想結束面試。
在大俠看來,所有的面試無非就是一場問答的溝通過程。
面試官通過提問,來了解求職者的情況,來分析求職者的狀態(tài)以及實際能力等綜合素質。
求職者在輪到提問的時間時,通過詢問來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
雇主得到滿意的答案,求職者得到想要的結果,二者之間才能真正達成“雇傭成交”的結果。
那么我們在面試之前,就一定要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以及設計好自己需要提問的問題。
常規(guī)情況下,在初次面試的時候,求職者會面臨招聘方一對一的接觸,但也有可能會遇到由人事部、需求部門負責人等組成的面試小組。
而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面試,也盡管在面試的時候會有根據職位和企業(yè)類型出現(xiàn)千差萬別的問題。但面試的問題一般而言都會歸納在四個領域之中:
(1)學術背景;
(2)人生及工作經歷;
(3)優(yōu)勢和弱點;
(4)性格特征;
當求職者能夠在這四個領域范圍內做好充分的準備之后,我們才能從容應對面試時對方提出的問題。
為了能夠讓更多求職者在面試的時候更能清楚面試官的問題核心目的所在,接下來我會根據大俠個人的經驗以及身邊負責過面試工作的朋友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
來總結一些很多面試官都會提出的問題,以及想要得到的回復目的。
只要是有過專業(yè)培訓或者有過豐富實戰(zhàn)經驗的面試官,提出的問題大概范圍都不會相差太遠。
至于說那些讓人捉摸不透的“非常規(guī)”問題,這里暫不涉及。
在分享面試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規(guī)的面試過程是怎樣的?
或許有些招聘人員或者面試官可能會走一些比較獨特的路線,但是大部分過程是這樣的:
瀏覽求職者簡歷信息
簡短的溝通讓求職者放松下來
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評估求職者和職位之間的匹配度
介紹企業(yè)、職位和工作環(huán)境情況
給出求職者提問的時間和機會
總結本次面試情況,并告知復試或者決定通知時間
完成面試,附上面試情況信息(求職者評估及個人評價)
從整個過程來看,面試的核心關鍵點在于兩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提出一系列問題時,面試官基本上對于求職者的評估就已經完成了。至于后面的所有步驟,無非就是一個過程罷了。
而回答求職者的提問,則是深入了解以及匹配對方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達成共識的核心,是雙方互相滿意。因為招聘,本身就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
面試官提出的問題,在四個領域范圍內,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常規(guī)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
主要是具體的解決某個相關問題的實際案例為主。
舉個例子:我很多時候會在面試的時候,問到這么一句話“告訴我一個你曾經在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例子?!?/p>
對于這類常規(guī)性問題,其實我想要得到的答案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要達到這個結果的整個過程。
所以,在面試官提出這種常規(guī)性問題的時候,求職者需要用技術或技巧來回答。
有兩套方法分享給大家:
第一套:注意力轉移
(1)情景——提供一個詳細的情景,發(fā)生了什么,關于誰?
(2)行為——你在這個情景中實際做了什么,其他人做了什么?
(3)結果——做了這些行為之后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4)收獲——在整個過程中收獲了什么?給你帶來了什么提升?
利用這套方法,你可以讓面試官把“結果”的注意力轉移到“工作技能”上去。而這本身也是很多面試官比較看重也想要得到的答案。
第二套:“STAR”法
(1)狀況(S,situation)
(2)任務(T,task)
(3)行動(A,action)
(4)結果(R,result)
舉例:我曾經遇到一個團隊溝通不暢的狀況(S),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我在午餐和其他時間組織了非正式會議(A),讓團隊成員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結果是溝通得到改善,效率得到提高(R)。
這兩種方法除了能夠讓面試官得到他實際想問的問題目的外,還能讓對方看到你在總結、歸納以及邏輯上的能力。
這是備受爭議的一類問題,也被稱為“陷阱”問題。至少在我個人面試的過程中,我不會問到此類的問題。
然而在我了解其他人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人特別中意于類似的問題。
舉個例子:之前我看到過一個像段子一般的面試問題“你如何用一句話讓我從凳子上站起來?”
這就是典型的“陷阱”問題。這類問題按理說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面試官可能是想通過此類問題來評估考察求職者的智力、策略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而之所以此類問題備受爭議,就是因為我們幾乎無從考證這類問題是否能夠達到面試官想要的效果。
面對此類問題,根據求職者自身的情況,我有兩個建議:
(1)如果你不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情況下:
我建議直接告訴對方:“對不起,這種問題跟我要從事的職業(yè)無關。我拒絕回答?!?/p>
哪怕失去了得到工作的機會,我認為你也沒必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
(2)如果你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很強的情況下:
我建議你通過問題的本身邏輯,結合你要求職的崗位特性來作答。
正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你按照這個方向去回答,并不會有太大的失誤。
無論是大俠我自己,還是我知道的身邊負責面試工作的江湖朋友,都會在面試即將結束的時候提出“你還有什么問題嗎?”的問題。
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我建議求職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要太過于敏感,但是也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
同時,面試官不是很喜歡“我沒什么問題了”的回答。除非你已經做好了“放棄”的決定。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兩個問題,這是我了解過的所有面試官最反感的兩個點:
(1)不要刻意試圖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舉個例子:之前我在面試的時候,有個求職者是這么回答我的:“我在跟您溝通的過程中,感覺您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我想問我入職之后能否跟著您學習?”
因為我是最終的面試官,他入職了就會到我的部門工作,自然就是我的下屬。這個問題相當于沒問。
但是反而他刻意為了給我留下“我很想跟你學習”的印象,有種“拍馬屁”的嫌疑,最終讓我不得不重新考慮一下他能否入職的問題。
(2)不要毫無準備的,為了提問而提問;
舉個例子:有個朋友分享過他面試的一個人的類似案例。求職者為了讓自己能夠多一點跟面試官溝通,問了很多類似吃飯、團建之類的跟工作毫無關系的問題。
不排除有些求職者在這類問題上確實比較關注,但是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其實是在浪費面試官給你的機會。
問這樣的問題,比“我沒什么問題”還要被面試官所排斥。
那么我們在這個提問的環(huán)節(jié),應該問些什么問題呢?
根據匯總的信息,我總結出三類比較適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提出的問題:
(1)訴求類問題
比如薪資待遇(如果之前沒有聊到的情況下)、作息時間、出差情況、社保福利等。
面試官的提問,是為了評估求職者,而求職者的訴求,則是反過來匹配企業(yè)。
企業(yè)不會因為一個員工而改變既定的規(guī)則,但是員工在選擇企業(yè)時是可以相互匹配的。
雖然很多人都在勸告求職者不要問此類問題,但是我認為這些問題是需要咨詢的。就好比我明明想找個雙休的工作,等我入職了才知道你是單休,那么我會因為內心失望而喪失工作的動力和激情。
而面試官本身也需要對求職者的訴求詳細了解,以便于評估是否能夠互相滿足。
(2)晉升類問題
比如該職位在企業(yè)中所在的位置、未來有哪些選擇和晉升機會、有哪些適合員工發(fā)展的項目等。
提出這類問題一方面是自我評估在企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另一方面也是讓面試官看到你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
這類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你要知道自己能夠有什么提升空間。至于面試官能否給你加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
(3)企業(yè)類問題
這類問題一般會在面試官“介紹企業(yè)、職位和工作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會完成,但是如果對方并沒有進行詳細描述,那么你還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
比如企業(yè)在行業(yè)中所在的地位、公司未來有什么戰(zhàn)略規(guī)劃、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情況等。
對于提出這樣問題的人,面試官一般會按照對外公開的資料來回答。正常來說這些資料是能夠在“準備階段”(之前有篇文章中提及過)的時候就需要了解的,但是有些“真實”情況,還是需要面試官來回答。
關于“面試前準備階段”的問題,可以看這篇文章《面試的5個建議》
面試其實就是互相“問答”的一個溝通過程,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來回答面試官提出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要有方向地提出自己的問題。
面試官的提問,一般都會在4個領域范圍內:
(1)學術背景;
(2)人生及工作經歷;
(3)優(yōu)勢和弱點;
(4)性格特征;
面對“常規(guī)性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我們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常規(guī)性問題,我們要利用“注意力轉移”和“STAR”兩種方法和技巧來回答。
創(chuàng)造性問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拒絕回答”或者“結合問題和職位來回答”。
而在輪到我們來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建議從“訴求類”、“晉升類”和“企業(yè)類”三個方面來提出問題。
面試的目的,是了解雙方各自的情況,從而來作出各自的選擇。當雙方都能達成共識之后,大家才能得到“雇傭成交”的結果。
最后提醒一句,不要覺得提出薪資待遇類的問題會有什么不對,面試官并不會因此而拒絕你的能力。不然,這個企業(yè)也太玻璃心了吧?
我是“職場大俠知陽”,感謝您的閱讀。
本期話題是:你覺得面試的時候該不該提薪資待遇類的問題呢?
歡迎大家評論區(qū)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