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君語-
真正的煎餅果子長啥樣?
哪里才是烤冷面之鄉(xiāng)?
陜西涼皮哪家強?
跟著風物君
開啟街邊小吃攤的暴(賠)富(錢)之路
要開一家被人稱贊“地道”的小吃攤,到底有多難?
——如果你往“東北烤冷面”里加了番茄醬,那么東北客戶一定毫不猶豫轉身就走;你要是跟新疆朋友說這是“新疆羊肉串”,他們只會優(yōu)雅拒絕,并表示“我們那只有烤肉,根本沒有羊肉串”。
雞西密山,才是烤冷面之鄉(xiāng)!
當韓國美食家白鐘元,在哈師大夜市上端起一碗烤冷面的時候,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美食——冷面,在中國地攤上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華麗轉身”。其中烤制特有的煙火氣、雞蛋濃濃的香味和冷面壓實后的獨特嚼勁,都讓他贊不絕口。
烤冷面誕生于一次意外之舉——上個世紀,黑龍江密山二中門口的燒烤攤主“老蓋”,有次在烤肉之余把整片冷面順手刷上醬料,一起烤了當下酒菜吃,結果發(fā)現風味奇佳。深諳“流動經濟學”的攤主,第二天就上架了新品,“烤冷面”隨即風靡開來,從密山到哈爾濱再火遍全國,確立了一代“街頭霸主”的地位。
今天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烤冷面口味豐富、配料多樣,洋蔥、培根、雞柳、土豆絲……輪番登場,各方食客熟練地喊著“加肉加腸”。但黑龍江人往往只需要一撮香菜和一勺“東北燒烤靈魂”蒜蓉辣醬,就足以“勝卻人間無數”;酸甜口味則是簡簡單單的白糖、白醋調和而成,在本地人眼里,放番茄醬的全都是“異端”。
像蘭州沒有“蘭州拉面”一樣,新疆也沒有烤羊肉串。在新疆,為了表達對羊肉的敬意,肉,特指羊肉;烤肉,默認就是“烤羊肉”。
首先在選材上,新疆人做烤肉,用的是綿羊肉——這些綿羊像星星一樣,灑在南疆、北疆的大片鹽堿地里,天高野曠、云淡風輕,為獲取更多食物和水源,羊群只能不停走動,運動量足夠大,生長得卻極為緩慢。因而肉質緊實細嫩,味道鮮美且膻味少。
中國涼皮哪家強?許多人第一反應都是肉夾饃、冰峰、涼皮的西安“三秦套餐”。
最復古的,是小麥面+蕎面做成的黑面皮,溫熱吃;更溫柔的,是大火蒸出來的蒸面皮;如果將面水倒入平底鐵板鍋里,攤勻,柔火烙烤,則成了烙面皮;先熬制成膏狀,再分取小塊,搟成長橢圓形入鍋蒸熟,是為搟面皮;陳倉區(qū)有蒸面皮,加上噴香的肉汁臘肉,一碗頂一頓正餐,這就是傳說中的燒肉面皮;時間緊張,有用面糊即攤即蒸的懶面皮;精打細算,有加了醋渣制成的西府醋粉,口感非常之獨特。
涼皮里放不放麻醬,可能還是關中人的內部矛盾;但你要敢在煎餅果子“加肉加腸”,無疑是侵犯了天津人的“煎餅主權”。
對于天津人來說,煎餅果子沒有正宗不正宗,只有是或者不是——非得是純綠豆面的面糊,非得刷天津本地的面醬和辣子,非得夾天津的果子或者果篦(bì)兒……才能構成煎餅果子。按當地人的說法,“煎餅果子就是煎餅果子,多一根香腸、一片生菜、一?;ㄉ?,都不能叫煎餅果子。”
如果要在街邊開家麻辣燙,餐車上的招牌首先讓人迷惑不解——到底是寫四川麻辣燙?還是寫東北麻辣燙?
以至于在芝麻醬的促生之下,遼寧撫順人還創(chuàng)造出了麻辣燙的親弟弟——麻辣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麻辣拌降低了辣度、麻度和油度,轉向了東北人喜愛的酸甜口;又放棄了湯湯水水,直接大碗拌菜、大口吃菜。有一說一,“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麻辣拌,或許比麻辣燙更有商機。
在小吃攤上最常買到的“高山小土豆”,大多是一碗“快樂油炸土豆泥丸子”——就和洋快餐的薯條同理,屬于打碎重組、磨具復刻的“流水線美食”。
吃小土豆,一般是整體來吃,油炸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太浪費它軟糯香甜、皮薄如紙的口感了。香煎小土豆幾乎是每一座夜市上的標配,比如恩施街頭的“炕土豆”,似炸非炸,更接近煎的手法,讓圓滾滾的小土豆外皮微皺,內里卻還是綿滑如絲,再配上自家調制的辣椒水,來一塊隔壁攤上號稱夜市天王的“土家醬香餅”,碳水加碳水,其樂無窮。
如果要擺攤,來自河南信陽的雞蛋灌餅,恐怕是創(chuàng)業(yè)的最佳選擇。
河南的小吃,與河南人一樣低調而有實力。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里都能見到雞蛋灌餅的地攤,但愣是誰也不會在餐車上豎起“正宗信陽雞蛋灌餅”的招牌,以至于時常讓人誤會,小吃里帶個“餅”字的,不是出身天津,就是山東大漢。
此時,刷完各色的醬汁,餅里能裹上青菜、生菜、胡蘿卜、豆芽菜,也能加里脊、煎蛋、香腸、火腿腸,甚至什么也不加同樣是種選項。河南人向來都是包容的,除非你在隔壁的胡辣湯里放了肉丸。
擺地攤,最怕自己全吃完
地攤小吃千千萬
哪種讓你記憶猶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