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敢于擔當和斗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體現(xiàn)了中國人勇于擔當、敢于斗爭的精神。青年人作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生力軍,要深刻理解并踐行擔當和斗爭精神。擔當和斗爭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格局。
擔當和斗爭是一種無私的品格和無畏的勇氣。古人云:“無私者無欲,無欲者無畏,無畏者剛,共勉之?!睙o私奮斗精神是一種拼搏進取、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會讓人飽經(jīng)磨難而更加強大,愈挫愈勇。不管是高原“生命的保護神”吳天一幾十年與高原病作斗爭,還是“燃燈者”鄒碧華在司法改革中勇當奮楫者,抑或是時代楷模潘東升面對重大案件、突發(fā)危機從不退縮,都生動詮釋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無私奉獻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無畏擔當。當前走向新征程的途中,風險考驗越來越多,更需要新時代青年人保持無私的品格和大無畏的奮斗精神。
擔當和斗爭也是真擔當、真斗爭的責任。責任是一個崗位的職責所在,也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成功事業(yè)沒有等出來的,只有干出來的,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敢于向問題較真。退休后的楊善洲本來可以安享晚年,朋友知道他下決心去山里種樹,紛紛勸他:“你這不是自找苦吃嗎?”他說:“我的職位沒有了,但我是共產(chǎn)黨員的職責沒有變。”堅持不懈地做對群眾有益的事是真擔當,堅持幾十年植樹造林、改善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真斗爭。所謂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如果拿不出真拼硬干,問題就會越積越多。所以,只有真擔當、真斗爭才能解決了問題,抗得了重活。
擔當和斗爭更是一種服從全局、擔當大局的格局。服從全局是部分服從整體、局部服從全局的一種觀念,服從全局是為了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擔當大局意味著站在全局和國家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在本質(zhì)上,與服務全局是一致的。清朝雍正時期推行攤丁入畝新政策,因觸動官紳利益,江蘇巡撫李衛(wèi)在推行中困難重重,但李衛(wèi)心中始終裝著國家的重托和人民的利益,多次設法靈活處理,最終克服困難、成功試行,這也成為雍正時期的重要成就之一。然而,當下個別地方在招商引資方面,貪大求洋、不惜引入污染項目,既違背了新發(fā)展理念,又不符合高質(zhì)量發(fā)展要求。可見,只有心中有大局觀、全局觀才能觀念正確、科學應變,經(jīng)得起事、成得了大事。
有精神,則有向上的動力;知責任,則能躬耕實踐;識大局,則可以明確方向。當下正處于百年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唯有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增強斗爭本領,挺起脊梁、沖鋒在前,做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勁草、真金,才能不負時代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