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講“道”,也講“德”,但與儒家所講的“道德”并不在一個層面上,雖然有的涵義存在著交叉,但從本質(zhì)上還是有所區(qū)分的。
儒家所講的道德更多地是在倫理意義上,而道家所講的“道德”更多地是在存在論意義上;儒家的道德更多地是強調(diào)一種價值取向,而道家的道德更多地是強調(diào)一種規(guī)律。
道家的“道”與“德”具有鮮明的本體論性質(zhì)。道作為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產(chǎn)生的根據(jù),而萬事萬物之所以具有各自的性狀、各自的特性,也就是具有各自不同的“德性”或“道性”。
從本體論意義上說,道家所言的“道德”,其實就是一個“玄”字,然而就“道”而言,它具有客觀性,而不具有神或“天志”的含義,其基本特點,可歸結(jié)如下:
陳鼓應(yīng)說:“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則,它排斥一切神或'天志’。二、'道’永遠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質(zhì)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三、'道’是萬物的本質(zhì),它通過它自己的屬性('德’)而顯現(xiàn)。沒有萬物,'道’就不存在。四、作為本質(zhì)來說,'道’是世界的物質(zhì)基礎(chǔ)'氣’及其變化的自然法則的統(tǒng)一。五、'道’是物質(zhì)世界中不可破滅的必然性,萬物都從屬于'道’的法則。'道’摧毀一切在它道路上的障礙。六、'道’的基本法則是:萬物與一切現(xiàn)象,處于經(jīng)常的運動與變化中,在變化的過程中,萬物與一切現(xiàn)象都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對立物。七、萬物與一切現(xiàn)象,都處于相互聯(lián)系的狀態(tài)中,這種聯(lián)系通過統(tǒng)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視之不見,搏之不得。它是我們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邏輯思維中,它是可以認識的。”
道家指出了“道”不僅意味著客觀世界的自然法則,而且還意味著“道”還是萬事萬物的物質(zhì)實體和本質(zhì),以及萬事萬物運動的最終原因。
在本體意義上,“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焙茱@然,萬物生于有,而有生于無,有與無同,謂之玄,有無異名,而道通為一。
因此,可以斷言,道家的本體論既不同于經(jīng)驗主義的物質(zhì)實在,也不同于精神本體,而是一個類似于客觀實在的東西。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實在的、確然的。
春秋末年的道家看到了周朝頹廢、社會動蕩的現(xiàn)實,處在一種深刻的憂患之中,試圖使人們從這種動蕩不安的境況中超脫出來,并追問著一種人生最本質(zhì)的東西。思想家們當面臨著人的本質(zhì)被異化的時代課題時,總是在努力地找尋著人生的坐標,人生的意義及人生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得到了改進,物質(zhì)財富有了較大的豐富,同時,人們所生存的境況卻并沒有與之進步,于是思想家便思索著如何使人回復(fù)到人的本質(zhì)之中。這是歷代思想家共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遭遇到了這一問題,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較早遭遇并加以解決的一個時代課題,老子給予了較好的解答。
首先,老子規(guī)定“道”為萬事萬物最高意義上的原因,儒之天,可聞可察;老之道,不可得聞見?!八岳献佑靡粋€'無’字來作為他所說的道的特性?!边@樣來,創(chuàng)生萬事萬物的原因,其實是一個“無”,這與亞里士多德的終極因——“有”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西方具有宗教傳統(tǒng),而我國消解宗教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里,老子的“無”也便具有了兩層意義,上一層的“無”是創(chuàng)生萬物的動力;下一層次的“無”便是不可名狀,不可言說,即“無限”的存在——“無”。很明顯,老子的“無”實際上是“不可名狀”,“不可形象”,“不可聞見”,“不可言說”,即“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如何能知“有狀有象”呢?則見“其功”,見“其形”,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功與名在“無”中自成,“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功與名不是爭得而來的,而是不爭而來,己不爭,天下莫之與爭,故曰“自然而然”。
因此,道家所講的“道”,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超越,是看到了事物的里層,即特別關(guān)注事物的負面意義;而儒家所講的道存于人情事故之中,縱然講天道最終也還是下落到人道之中,故道家較儒家立意更為高遠。
道家所講的“道”,其作為萬物的最高原因,并不具有意志的作用,而只是出于自然,無所造作,類似于“水”的一種境界,柔弱而無處不浸潤,無處不存在,達到一種“夫唯不爭”的境界,從而成為萬物形成的根本原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币簿褪钦f,不費什么力氣,用之不勤勞,自然而然。
“凡用力的事,必定勤勞。勤勞便會陷于休歇。不勤勞,即是不用力,即是自然;即是無為;即可以作無窮的創(chuàng)造?!薄暗馈背俗罡叩脑蛑?,還可演變,由“無”到“有”,再到“萬物”,同時也是“生化”的過程,這種生化的過程老子謂之“玄”、“妙”。
所以說,“有”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有”介于“無”與“萬物”之間,也是最根本的存在,如古希臘哲學(xué)中的“原子”、“種子”、“精氣”,與“一”在一個層次上?!氨姟被颉岸唷迸c“一”相對,由“一”而生化出“多”。
道家的思想與古希臘的哲學(xué)思想在此問題上可謂是一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簧?,即是一生天地;天、地與一而為三,此謂二生三。萬物所生條件已經(jīng)具備,故三生萬物。道的創(chuàng)生過程,是一個“客觀”的自然過程,它不同于黑格爾的矛盾的斗爭學(xué)說,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徹底的和平性格??傊?,道家所謂的“道”無論作為本體,還是作為動因,都較之儒家之“道”向上提升到較高的層次。
至于“德”,道家認為“德”由乎“道”,在宇宙的生化過程中,表明了道由無形無質(zhì)、無聞無名落向有形有質(zhì)、有聞有名的過程,道是一,是全,而落下來便是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萬物,由全而分的過程。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享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徐復(fù)觀認為,“六章《王注》:'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本章《王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率堑赖姆只?。萬物得道之一體以成形,此道之一體,即內(nèi)在于各物之中,而成為物之所以為物的根源;各物的根源,老子即稱之為德?!推?全’者'一’者而言,則謂之道;就其分者多者而言,則謂之德。道與德,僅有全與分之別,而沒有本質(zhì)上之別。所以老子之所謂道與德,在內(nèi)容上,雖不與《中庸》'天命之謂性’相同;但在形式的構(gòu)造上,則于《中庸》'天命之謂性’無異。道等于《中庸》之所謂'天’;道分化而為各物之德,亦等于天命流行而為各物之性。因此,老子的道德論,亦即是老子的性命論?!?/p>
在徐復(fù)觀看來,道與德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區(qū)分的,所區(qū)分的只是“一”與“多”的問題。事實上,“道”與“德”一個是“由”,一個是“得”;一個是“源”,一個是“流”;一個為“生”,一個為“畜”。
由此可見,道與德還是不同的,比如水,“源”水與“流水”雖然本質(zhì)皆為水,然“水”卻不盡相同;“流水”源于“源水”,而“源水”不“源”于“流水”。
“大田晴軒曰:道者理也,德者一氣也。生之,謂始之也;畜之,謂賦之以氣也。然細尋老、莊之書,一氣之外,更無所謂道者,道者亦唯此一氣。”很顯然,道德雖然緊密相關(guān),甚至可以等同,然而道與德畢竟還是有所區(qū)分的。
在形成的過程中,“德”是“道”的下一層次;在本體論意義上,“道”以“形上”——理言說,“德”則以“形下”——氣言說;在質(zhì)上,“道”以“一”來總括,“德”則以“多”來分別。
隨著“德”而演化為“物”與“勢”,故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笔且粋€逐漸下落的過程,生化的過程。
“道”則起著一個始創(chuàng)的作用,不斷地沿著一個方向下落著,最終成為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都遵循著一個規(guī)律,永不停息地、無為而無不為地、自然而然地變化著。
然而在郭象注《莊》中,則將道家的這種作用看作是不含有目的性,是不知其然而然的創(chuàng)造。認為,道雖然創(chuàng)造萬物,但因其無意志,無目的,所以是“長而不宰”,創(chuàng)生過程中也不對萬物加以任何干涉。而創(chuàng)的過程中,是非常柔弱的,即所謂“弱者道之用”。至于何以柔弱,也因為無意志、無目的作動機的原故。
老莊是用“無為”,“自然”的名詞來加強形容道的無意志、無目的,且創(chuàng)造的作用是很“柔弱”的;好像是萬物是自生的一樣;并非真以萬物為自生,在萬物之中總隱藏著“道”與“德”,若無此便不會有物“形”與“成”,故說老莊無目的性,無意志,“無為”、“自然”,實際上在高遠的地方,可以看到老莊不僅是有目的的,同時也是有意志的,只不過這種目的與意志也是“自然”的表現(xiàn)而已。
徐復(fù)觀認為,“郭象注《莊》,實際上是把老莊的形而上的性格去掉。所以他之所謂自然,與老莊之所謂自然,中間有一個區(qū)別。”這個區(qū)別就是兩個“自然”之不同,或者說老莊的自然遠遠超過了郭象的自然。
物形勢成,道與德皆流行于其中,若無道,無德,則物不能形,勢亦不能成,正是由于道與德,以至成物,以至于物之長之。所以又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享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边@種“德”與儒家或其他所言的“德”不同,既深又遠,謂之“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边@樣,道家所謂的“玄德”不同于儒家的“德”,儒家之“德”是在“天道”與“禮”之間,是實踐的層次,而道家的“德”是指“萬物由其德以通于道,亦即由其德而從'有’通于'無’;所以說是深,是遠。與物反,乃與物反于其所自來之道?!?/p>
因此,道家所言“德”,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之“物”反,返至于“道”,故言“玄德”。也就是說,道家之“德”并非是實踐、物質(zhì)層面上的“德”,而是與“道”同,只不過從“德”里人們所看到的是通于“道”,由“有形通于無形”,由形下通于形上的中介。
若把“道”看作得生的原因和內(nèi)在的規(guī)律或“無”,那么“德”就是“道”生于“物之形”的內(nèi)在本質(zhì)。
如水,“道”是水之源,而“德”便是水之積,本質(zhì)一樣,皆為水,物則是水以成之形,“勢”作為條件便則使水以成,即成各種水之勢,之形。所以說,“德”與“道”對于道家而言,皆可以說明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生過程,是萬物的生化的根源,當然也是人的根源。
儒家所言道德重點放在了實踐的層面,在“天”、“性”之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主要是講“天命率性”,“中道”,“率,循也。道,猶路也?!彼附詾閷嵺`層面。儒家之“道”雖有“天理”在里面,而在外則為“中道”,在“理”的問題上不是向上升,而是向下降,以至降到日用人情事故等具體實踐上面來。而儒家之“德”則又在其“道”下,循(造)道而成德,“正心”、“率性”、“中庸”、“知仁勇”等等,謂之“德”,仍然是在較低層面來論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