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四十八歲。這年五月,范仲淹上《百官圖》,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被呂夷簡指為“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知饒州。
鄱陽濕地
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州名,管轄鄱陽、余干、萬年、德興、浮梁、樂平、余江七縣,治所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鄱陽縣,古稱番(pó)邑,在鄱陽湖之東,境內(nèi)多水,因此被稱為“中國湖城”。
五月,范仲淹從京城出發(fā),八月到達饒州;景祐四年(1037)年底,徙知潤州(江蘇鎮(zhèn)江)。在饒州共呆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此期間,范仲淹的主要政績是辦學,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范仲淹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在范仲淹被貶后,友人梅堯臣作《靈烏賦》贈他,賦中說:“烏兮,事將乖而獻忠,人反謂爾多兇”,意思是,烏鴉在人將死時用鳴叫來警告,反被人們當作兇鳥而厭惡;并勸范仲淹“結(jié)爾舌兮鈐爾喙”,閉口不言以自保。范仲淹作《靈烏賦》回贈,表露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心跡。
誠然,讓范仲淹做晏殊、呂夷簡那種為保官位而圓滑處世、做事無原則的人,簡直是不可想象。生而為人,為自身利益狗茍蠅營是一種活法,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間,又是一種活法,范仲淹選擇后者。
范仲淹任地方長官,最關(guān)心當?shù)氐慕逃聵I(yè)。到饒州任后,范仲淹為州郡學校選定新校址,興建新校舍。城東南妙果院旁,有文筆峰和硯池,這里湖水環(huán)繞,長堤數(shù)里,林木掩映,峰巒峻拔,景致清幽秀美,校舍就坐落其間(不知道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遺址肯定已經(jīng)沒有了)。新學落成,學生日益聚集,當?shù)亟逃聵I(yè)越來越興盛。饒州郡學內(nèi)有柏樹十八株,當?shù)厝硕挤Q其為“范公柏”。
據(jù)記載,饒州民風好斗,官吏狡詐生事,欺壓百姓。范仲淹通過興辦學校、公布宣傳法規(guī)條令、尊尚社會賢達等方法教育官員和百姓,一年多時間,地方風氣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范仲淹貶知饒州,再一次遠離廟堂,為轉(zhuǎn)移自己對朝政和自身被貶處境的注意力,范仲淹在公務之余多游覽勝景,賦詩遣懷。這一時期,范仲淹的文學創(chuàng)作再次達到了一個高峰。
饒州城北有芝山,山上有寺,芝山寺地勢較高,登高可以遙望廬山五老峰,范仲淹游覽此地曾作《芝山寺》詩。芝山寺內(nèi)有碧云軒,范仲淹曾賦詩《升上人碧云軒》。
鄱陽芝山公園
廬山位于饒州以北,名聲貫耳。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李白直至現(xiàn)代,據(jù)說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范仲淹當然也不會錯過這處名勝,他為廬山作了多首詩,有《廬山瀑布》、《游廬山作》等。
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