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范仲淹,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會想起他的那句經(jīng)典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說這岳陽樓記,可是多少人學生時代的噩夢啊!我們在佩服范仲淹的同時,肯定也“恨透了他”。
范仲淹油畫像
說正經(jīng)的,我們所熟知的范仲淹首先是一位大文學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經(jīng)濟學家和軍事家。
范仲淹幼年而孤,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帶著他隨之改嫁,幸好繼父待他不薄,供他讀書,范仲淹從小就有志于天下,他勤奮好學,少年時曾經(jīng)離家遠游,外出游學,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從此正式開始他的官旅生涯。
范仲淹雖然是進士出身,但是做官也是從小官做起,一開始他擔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也就是處理軍隊中糾紛的職務。范仲淹為人剛正不阿,對于很多刑事案件處理十分得當,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賞識,便派他前往地方做地方官。
就在他在杭州就任杭州太守的時候,正趕上天災連年,江南雖然是富庶繁華之地,但是也免不了受到災害的沖擊,連年的干旱,使得農民全部顆粒無收,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還有很多地主趁機囤積糧食,因此糧食的價錢一路高漲,老百姓苦不堪言。
這樣的非常時期,大部分官員肯定都會上書朝廷賑災放糧,或者是使用一些強硬的手段維持物價,但是范仲淹畢竟不是普通人,他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卻起到了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就在糧食價錢一路飛漲的情況下,他居然下達了一條命令,不僅不降低糧食價錢,還要使糧食價錢繼續(xù)飛漲,甚至漲高了一倍有余,相信很多人就不明所以了。但是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因為糧食價錢漲高,所以吸引了大批的糧商前來此地售賣糧食。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糧食奇缺的時候價格高,但是,供應量和需求量一旦達到飽和,糧食價錢就會快速的降下來。需求決定價格,
其實西方經(jīng)濟學理論并不是什么新理論,遠到戰(zhàn)國時代的管子,近到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他們都是搞經(jīng)濟的好手,西方經(jīng)濟學理論可以說早就被我們的祖先玩膩了,并不為奇。
憑借著這一高明的經(jīng)濟手段,杭州地區(qū)不僅沒有受到經(jīng)濟危機的沖擊,而且還大大緩和了市場上的糧食需求,不得不說,范仲淹在經(jīng)濟方面很有一套。但是他不僅僅是個經(jīng)濟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
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大宋王朝重文輕武,很多在外帶兵的武將都有受到文官的節(jié)制,所以宋朝的軍隊領袖基本上全是文官,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范仲淹的軍事才能才有了用武之地。
范仲淹曾經(jīng)很長時間駐守在西北邊關,按理說保土安民乃是武將的責任,但范仲淹卻以柔弱書生之軀讓西夏王朝忌憚數(shù)十年不敢侵犯,不得不說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十分了得。
就在他駐守邊關的幾十年間,不僅僅大大加強了西北邊境的防范,而且還深入和少數(shù)民族接觸,贏得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信任,改善了大宋王朝和邊關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甚至西夏王李元昊對范仲淹也是刮目相看。
公元1052年,范仲淹去世,謚號文正,聽聞他的死訊之后,宋朝和西夏邊境人民全部都披麻戴孝,痛哭不已,以此來表示對范仲淹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