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在金溪縣城的衙門前有陸九淵建有“百世大儒”坊,坊間兩側鐫刻:
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注腳;
事屬分內(nèi)千經(jīng)有同心。
南宋時期的陸九淵,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漢族,出生在江西。陸九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心學”的創(chuàng)始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齊名,被稱作“朱陸”。陸九淵始創(chuàng)的“心學”,在明代時期,被王陽明發(fā)揚光大,在中國哲學史上稱之為“陸王學派”,可以說,對中國的近代理學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深遠的影響,所以,后人也成陸九淵為:陸子。
陸九淵生于公元1139年,死于公元1193年,享年五十四歲。陸九淵曾到貴溪龍虎山修建學堂,用于傳授課程,因為,龍虎山的形狀酷似大象,也被稱作是象山,所以,陸九淵自號象山翁,世人也稱之為象山先生、陸象山。陸九淵在這山野之間教書、授課,一住就是五年,而來到這里拜訪他的人數(shù)以千計。
陸九淵十三歲時,有一天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這天,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彼麖摹坝钪妗倍?,悟得人生之道,陸九淵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
到了1172年,陸九淵中了進士進入官場,期間,他對王安石的才學十分欣賞,認為其擁有過人的才華,不同于世俗的審美,但同時,他也覺得王安石雖才華橫溢,但對于學術沒有探究到根本,對他的政治改革意見持有不同態(tài)度。此外,陸九淵一直以“靖康之變”為恥,所以,他一直以來都廣交有謀略之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復朝綱,讓宋廷王朝得以重現(xiàn)昨日的光輝。
陸九淵曾經(jīng)在地方做官,且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色,政績很好,同時,他非常重視教育,經(jīng)常給學生傳道受業(yè)解惑。退休回到鄉(xiāng)里之后,他在學堂內(nèi)設立講座課程,無論貧富,都可以前來聽課。根據(jù)相關的史料記載,陸九淵博學多才,課程內(nèi)容也是非常豐富,超過以往的眾多教師,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到了1190年,當時已經(jīng)到了耳順之年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第二年的九月份,陸九淵長途跋涉,從江西一路風塵仆仆的來到荊門任職。那時候,金軍已經(jīng)從南邊大肆入侵大宋疆土,舉兵壓境,而荊門的地理位置,正是南宋邊防的前線,是戰(zhàn)略要地。
陸九淵來到荊門,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城墻,同時,這里位于漢江平原地區(qū),道路四面暢通,四面接壤的地區(qū)都是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如果不做好應敵防御的準備,必然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劣勢。所以,陸決定要在此地修建城墻,以抵御外敵的入侵。
除了在防御工事上有所貢獻,陸還對稅收和諸多不合理的體制進行了多項改革。他陸續(xù)糾正了當時荊門軍隊稅收的錯誤,并將官場上素來養(yǎng)成的陋習加以糾正。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濟環(huán)境,讓很多外地客商都紛紛來到荊門做生意,使得荊門的稅收節(jié)節(jié)攀升。
不僅如此,他還非常善于用人,對于那些能力強的下屬,無論其出身如何,均一律以實力說話。在他看來,自古以來,地方官員的選拔,如果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和資質,那么,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官員干的好,哪些官員不稱職。相反,那些對于出身和資歷斤斤計較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是很難選出優(yōu)秀的官員人才的,影響朝廷用人最終更使得有能力之人的才華無法得到施展。
陸九淵身為政府官員,一直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無論是什么時候,只要他接到訴狀,一律親自審理,絕不拖延,偷懶。信奉以和為貴的陸,在判案之時,經(jīng)常是調(diào)解為主的,如果,上告一些案子,涉及到原告、被告的隱私,或者是有違倫常,敗壞風氣的內(nèi)容,他還會勸解原告主動撤訴,以達到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
當然,以和為貴,并不代表陸九淵就是個和事佬,更不能說他執(zhí)法不嚴,因為,對于那些情節(jié)嚴重,影響惡劣的案子,他都會嚴格審查,秉公辦理,給犯罪人員以嚴厲。經(jīng)過陸九淵的治理,當?shù)氐拿袷录m紛越來越少,到了他任職的第二年,當?shù)卮蚬偎镜娜耍總€月也不超過兩三起,真是治理有方啊。
陸九淵在象山所設立的學堂,去聽課的人非常多。經(jīng)過陸的正規(guī)管理,使得原本消息閉塞,民風粗劣的荊門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陸九淵在當?shù)刂卫淼某錾憩F(xiàn),也贏得了朝廷的贊賞。當時的丞相周必大對陸的改革頗為認可,并直呼陸應成為各地地方官員的榜樣,要其他官員向他學習。
1193年的一天,陸九淵對親近之人說:“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離開人世了?!庇謱胰苏f:“我將死矣?!边€對僚臣說:“我將告終?!边m逢祈禱下雪,第二天,雪果飄下,陸九淵乃沐浴更衣端坐,兩天后安然去世,享年五十四歲。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shù)千人,歸葬于金溪青田。
如果說,陸九淵的政績十分突出,那么,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他一生的輝煌了。
他從事教學工作,宣傳學術,他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有數(shù)千名學生在他的門下學習。他主張“心即理”,創(chuàng)立“心學”,宣揚“自作主宰”,主張“能動性”的作用。他的學說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和獨特性,是新的學派,與當時朱熹的正宗理學成為對立學派,相互抗衡。
1145年,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見面,并對各自的學術發(fā)表意見,相互溝通交流。朱熹的學說堅持客觀唯心主義,主張通過學習,讀書等方式,獲取知識,同時,通過對外界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來啟迪人心,激發(fā)內(nèi)心的知識;
陸九淵則主張主觀唯心主義,認為:要先激發(fā)人內(nèi)心的學習本能,也就是“心即是理”,不用在讀書和學習等方面浪費太多的時間。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學術角度相互爭辯,他們以詩作為辯論方式,陸說朱“支離”,朱說陸“禪學”,總之兩個學派的爭辯不分伯仲,誰也不讓誰。
這次辯論,在史學界被稱為是“鵝湖之會”,是一場非常著名的辯論大賽。
陸學堅持“心學”,他認為:心靈是自有靈性,生來就是明事理的,每個人都有心,每顆心都明理,萬物皆在人心當中。陸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且這樣的天賦是永恒不變的,人們宣揚的禮義廉恥,各種道德禮數(shù)都是與生俱來的,并不是外界賦予的,也不是學來的。
陸象山作為主觀唯心主義的鼻祖,是宋明兩代的這一理論的開山之人。陸九淵的學術理論,諸多學者認為這是家傳。然而,家學實際上只是給陸的這一理論營造了一個達成的氛圍和條件。
參考資料:
【《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傳習錄·卷下·陳九川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