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學派別之一。指以老莊為代表的,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的觀點去對待審美與藝術(shù)的美學思想。
在道家的學說中,最高的范疇是“道”。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道”不同于柏拉圖的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理式”或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而是一個不生不滅、不可名狀的無限實體,是宇宙的生命與核心。是道創(chuàng)造了萬物,即自在無為的自然,由它外化而成的無為的自然也最能充分體現(xiàn)“道”。道生萬物,美也由此而生。莊子說: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素樸而天下莫與之爭美”。在道家看來,“自然”、“無為”、“素樸”,其內(nèi)在規(guī)定性是同一的,美的本質(zhì)特征也就在于此。因為道家強調(diào)的是順應自然,才能達到自由的境界,如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便是對人的自由的束縛,也就破壞了審美,所以,道家追求的順應自然,而達到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在真、善、美三者關系中,道家美學更強調(diào)的是真。因為在他們看來,真是美的基礎,離開了真,就無所謂美與善,這集中體現(xiàn)在“法天貴真”的思想中。莊子說: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真就是一種合規(guī)律,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美。充塞天地,聽之不聞的“咸池之樂”,背負青天,自由“展翅的鯤鵬”,以天合天,鬼斧神工的“梓慶之鐻”,它們之所以美,就是因為與自然無為的自然達到了合一。
道家美學不僅強調(diào)真,而且強調(diào)美與善的統(tǒng)一。莊子說: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這種“德充之美”,包含著善的內(nèi)容,但莊子的這種善絕非等同于社會功利內(nèi)容,而同樣體現(xiàn)了“自然無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善和自然無為的美是一致的。所以, 《莊子》中描寫的哀駘它辭官不做,逍遙自在,充分體現(xiàn)了個體人格的自由,這在道家看來,就是一種美。這美包含著善,又超越了善,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莊子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這種“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就是自然無為,達到了自由的實現(xiàn),這實現(xiàn)是合規(guī)律與合目的的統(tǒng)一,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