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商周時期
楚丘:楚人發(fā)祥地。帝顓頊之裔陸終氏有六子,其六曰季連,居楚丘,羋姓。在今曹縣東侯集鎮(zhèn)古黃溝支水之濱,今名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約三萬平方米,省保單位。
楚丘城:取楚人發(fā)祥地楚丘為名,始建何年不詳。按《漢書》成武縣有楚丘亭,知楚丘在西漢已廢,當為秦之前之城。對照地理文獻,成武縣天宮鎮(zhèn)苗莊和滿堌堆遺址當為先秦楚丘城遺址。該城應廢于元光三年河患。
箕山:少昊后裔伯益之居?!妒酚洝酚小霸S由避堯于箕山之陰”,“伯益避啟于箕山之陽”,在鄄城箕山鎮(zhèn)村,龍山文化遺址。
葵丘:龍山文化遺址,在鄄城舊城鎮(zhèn)葵堌堆村,為舜裔甄姓之居地。
有娀之虛:中華始祖太昊氏的起源地,夏后氏太康仲相之妻族,少康母族,商祖契的誕生地。據(jù)顧頡剛先生考證在曹縣境內(nèi)古濟水之濱,今韓集鎮(zhèn)安陵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約五萬平方米,符合其地望,省保單位。
重丘:帝顓頊之子重的居地。《左傳》中多次為會盟爭奪之地。按《舊唐書》,今曹州乘氏縣是重丘所在。照此,今菏澤城內(nèi)兩個龍山文化遺址有其一。
左丘:《戰(zhàn)國策》稱“左氏”,《水經(jīng)注》稱“左城”,隋《續(xù)高僧傳 》作“左丘”,宋《太平寰宇記》作“左岡”,明清方志作“左山”。應是左丘、左丘氏。因周丘而城,故稱左丘氏城,漸簡為“左氏城”、“左氏”、“左城”。唐初曹州城往西南移五里,此處空留土丘,故又有左岡。左山之稱。在定陶馬集鎮(zhèn)左山寺龍山文化遺址,應與舜晚年都城鳴條有關。
姚墟:按《尚書》,姚墟是帝顓頊、帝舜及帝嚳之子閼伯的出生地。自古至今認為在古雷澤附近。漢人定姚墟于濟陰郡成陽縣城。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古成陽東城墻之土系龍山文化遺址土所筑。2005年山東大學方輝、河北師范大學張翠蓮等在東城墻發(fā)現(xiàn)龍山陶片數(shù)十片。聯(lián)系文獻,菏澤城東北六十里成陽古城內(nèi)有一處龍山文化遺址,應是姚墟所在。
有莘之虛:見于《左傳》、《史記》等眾多文獻,是太昊氏后裔帝嚳的家族、鯀的妻族、禹的母族、湯的妻族世居地。位于古濟水支流黃溝水岸邊,今曹縣北莘冢、春岡墓、郗堌堆等遺址皆是。
句丘:見于《左傳》,又稱句瀆之丘、笙竇等名稱。位于菏澤城北三十五里古句水之濱,今高莊鎮(zhèn)袁堌堆村,系龍山、岳石、商周、漢不斷代文化遺址,諸侯多次會盟于此,夏少康的母親曾避難于此。
宛丘:在《左傳》中又被稱為宛濮,位于今菏澤城西北吳店鎮(zhèn)表忠集村。是一大型龍山文化遺址,上有春秋衛(wèi)國大夫?qū)幬渥幽埂?/p>
巿丘:見銀雀山《孫臏兵法》,學者研究認為在菏澤市定陶境內(nèi)。因巿丘有“君主”,疑在定陶城西北水岸邊某遺址。
鳴條城:舜晚年都城,且卒于此。漢代學者認為在古濟水之濱的平丘一帶?,F(xiàn)代學者顧頡剛認為在魯西南曹縣境內(nèi);當代學者研究認為定陶境內(nèi)的左丘或大章寺遺址有其一。
三朡城:夏桀晚年都城,商湯踐天子位之處。今定陶戚姬寺遺址為是。
古貫城:夏代國,《禮記》稱“貫鼎乃天子之器”。在曹縣西南潘莊商遺址一帶。
商都亳城:甲骨卜辭金文,《左傳》、《史記》皆有記載。在曹縣南二十五里土山集一帶。
商都庇:商代第十三位商王祖乙等四位商王都城,在鄆城縣城應有其遺址。
顧國城:《詩經(jīng)》“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鳖檱巧訇缓笠?,姒姓,夏后氏婚姻之國。根據(jù)歷代文獻在鄆城北部。今李集鄉(xiāng)肖堌堆龍山遺址符合其地望。
單父故城:古有虞氏首領窮蟬之地。春秋為邑,秦漢為縣。五代后期為單州治。明代河患毀在地下。在今城南一里。
己氏城:始見《左傳》為己氏邑,兩漢為己氏縣,隋更名楚丘縣。直到明初廢。己氏是少昊族之姓,應為少昊之原生地。在今曹縣東南楚天集一帶。毀于明初黃泛。
荊城:《皇覽》云是孫臏龐涓相持處。后世地理文獻因之。在古定陶東北二十五里。唐代學者云:舜遣董父養(yǎng)龍于鬷川,在定陶東北二十五里。今半堤鎮(zhèn)張花樓東北有古荊城遺址,屬龍山、岳石、商周至明不斷代文化遺址。當為湯滅夏時荊伯所居,故名荊城。
宛朐古城:《史記》記有黃帝得寶鼎于宛朐。是說黃帝戰(zhàn)敗蚩尤,殺之,得到蚩尤之重器寶鼎,自古至今,宛朐地望在漢陰郡。漢置宛朐縣,淹淤公元前132年瓠子河決。顧炎武考證在今菏澤城。
甲父城:按文獻,甲父為炎帝后裔,該城在今巨野東南堌子張遺址一帶。
乘氏城:太昊后裔乘丘氏之城,在巨野縣西南柳林鎮(zhèn)張表集附近,玉皇廟龍山文化遺址是其源頭。該城廢于北魏太和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