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曾接受本刊專訪的傳統(tǒng)文化宣講者駱駝先生因病與世長辭,萬分惋惜,在此深切悼念。
駱駝,原名王朝正,四川遂寧人,生于1981年9月28日,逝于2021年4月9日,享年40歲。
先生在大學習工科,因愛好哲學,遂轉文科,發(fā)奮研習傳統(tǒng)經典。后于中學教書,逐漸萌生經典推廣之志,希望“用講故事的方式、接地氣的語言,將傳統(tǒng)文化精華娓娓道來”。
近十年來,他與社區(qū)及學校合作,舉辦公益講座,致力于向普通市民分享經典。并在喜馬拉雅電臺開設了《論語選讀》《大學心悟》《中庸心悟》《正氣孟子》《黃帝內經》《道德經》《神交莊子》等專欄。讀書推廣之余,又研習中醫(yī)及音樂,考入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在職本科。
先生生性素樸,自取筆名駱駝,寓意對智慧的渴望如在荒漠中尋水的駱駝,同時也自警,不要忘記自己平凡如駱駝。治學經歷雖短,卻正如近幾十年社會精神變遷之寫照。
他強調學習傳統(tǒng)也要與時俱進,學古人智慧要直探本源。他常以莊子“逍遙游”自況: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惟愿他此刻也逍遙自在!
特發(fā)此文以為悼念。本文原載于《新教育家》雜志2019年9月號。
駱駝,本名王朝正,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與傳播者
第一次知道駱駝,是在喜馬拉雅上。
幾十張專輯,四千多個錄音,最多的點擊量超過一百萬,內容都是駱駝多年在外講課的錄音,上傳到喜馬拉雅免費分享給不能去現(xiàn)場聽的人。
《論語》《道德經》《莊子》……駱駝的聲音“干凈”,不急不躁,用日常話語深入淺出地講解,引經據(jù)典卻并不晦澀難懂。
駱駝未及不惑之年,也許其他八零后正熱火朝天地追求世俗的成功,他卻做起國學公益講座,這一講,就是十多年。
帶著種種疑惑與好奇,我們與駱駝約在他家附近喝“壩壩茶”。
駱駝約記者在隱于鬧市的肖家河河邊喝“壩壩茶”
駱駝約我們一大早在成都肖家河河邊茶館見面,這是老成都人才知曉的市井休閑去處。
穿過一條隱蔽的小巷,來到緊鄰二環(huán)路的肖家河。河兩邊樹木茂盛,遮天蔽日,樹蔭下是大大小小的亭子、走廊,擺滿了竹椅子。茶客三五成群,各點上一杯蓋碗茶,打牌、看書、聽曲兒、擺龍門陣,悠閑氣息很“老成都”。
我們到達時,亭子一角的駱駝正在練習吹簫,一沓樂譜、一杯茶、一盒淡煙,一個上午。
寒暄之后,他點了茶,又順手攔下挑著扁擔叫賣的大爺,要了幾碗涼粉(成都小吃),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有人叫這里成都小麗江,喝茶的多是資深老成都人,茶是三環(huán)之內最便宜的,只要五塊錢一碗。知道的人不多,清靜?!?/span>
當我們問起如何能堅持公益宣講經典十多年時,他淡淡地說:“我并沒有刻意堅持,我就在那里?!比缤丝套谶@里,順其自然地發(fā)生,不會太過用力反而細水長流。
隨著對駱駝的了解增多,我們也逐漸明白他為什么喜歡這里。他性格的內向與外向、他生命的入世和出世,都在這間茶館里得到了照應。
成都肖家河旁隱于鬧市的“壩壩茶”
令人吃驚的是,堅持講國學十多年的駱駝,最初喜歡的,卻是西方的哲學。
“我小時候比較內向,大概是受父母影響吧,與他們的交流也不是很多?!?/span>
駱駝的童年在四川遂寧的一座小縣城度過,因為不愛說話,上學時喜歡獨來獨往,熱衷思考,思考的多是有關生命本源的終極問題。叔本華的意志論、尼采的虛無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首先得到了這個小少年的青睞。
駱駝和父母
填報大學志愿時,駱駝順從講求實際的父母,填報并考取了成都一所大學的工科專業(yè)。表面的順服終究敵不過內心的叛逆,就學期間他繼續(xù)潛心西方哲學。書越讀越多,思考也越來越深入,駱駝發(fā)現(xiàn)西方哲人們非常推崇中國的老子。
比如尼采,他把《道德經》比作永不枯竭的井泉,里面盡是寶藏;狄德羅則說,老子是一位有著伊壁鳩魯精神的圣者;康德和萊布尼茲都對老子投以“贊嘆的眼光”;而在黑格爾的心目中,中國古代只有一位哲學家,那就是老子,他甚至斷言,老子的“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基礎……
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為何獨推《道德經》?帶著疑惑,駱駝決定要讀一讀中國古代經典。
于是,與一般人學習傳統(tǒng)文化先接觸儒家的常規(guī)不同,駱駝一開始就讀老莊。畢業(yè)后,駱駝瞞著父母報考了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始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文學研究之路。他的閱讀順序也是與他人相反,是由近及遠地:先讀當代文學,再讀民國小說……研學唐詩宋詞,最終觸摸先秦文化。
“我覺得自己的學習有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的意思,我所關注的'生命’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這讓我知道什么是最舒服的狀態(tài)?!瘪橊劵貞浧疬@一路從西方哲學到傳統(tǒng)經典的歷程,連呼神奇,“當我找到后,就覺得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本’,就不想出來了。然后我就在那里了?!?/span>
駱駝的心態(tài)愈發(fā)開放,他不陷于東西之爭、門派之別,認為學問終究會殊途同歸,都指向心中的“月亮”。“就比如我讀莊子時常聯(lián)想到薩特,我覺得他們想做的事是一樣的,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從人生這個繭里脫出來,只不過薩特是從大腦、觀念上去改變,莊子是從內心、從生命的角度去改變?!?/span>
從老莊讀到孔孟,從四書讀到《易經》《黃帝內經》……這十多年,駱駝始終遵循的原則是“讀一不二”,即一本一本地讀,一遍再一遍地讀,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就只讀一本書,《道德經》讀了兩年,《易經》讀了三年,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喜樂不斷增加,內心有什么似乎要溢出來。
“內向”的駱駝開始“外向”了,他太想將這些讀書的喜樂分享出去。
開始只是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約在家中一起分享,沒想到最后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想聽的人越來越多,家里已經坐不下了。于是,原本在成都一所中學安安穩(wěn)穩(wěn)教書的駱駝,萌發(fā)了專職傳播國學的念頭。
“教師這個職業(yè)很偉大卻也很瑣碎,我還是更想做自己的事。”駱駝很坦率,從體制內出來并沒有考慮太多,“大概從老莊、孔子的身上獲得了'不懼’,走到哪里都是自在的。”
駱駝先是租社區(qū)的場地辦講座,聽眾只需平攤場地費用;隨著口碑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請駱駝開講座的人也越來越多,他找到了“第三方支付”的辦法,既不收取學員的費用,也可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生計。同時,他也樂于做一些公益講座。
駱駝說他是效仿孔子,做自由職業(yè)老師,灑脫自在??鬃诱f,“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駱駝亦踐行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
十五六歲的少年與七八十歲的老人同在一個教室,大家圍坐在一起,或在教室隨意而坐,聽駱駝用講故事的方式、接地氣的語言,將傳統(tǒng)文化精華娓娓道來。
老年大學的課堂上,認真聽駱駝講課并做筆記的“同學”
駱駝本名叫王朝正,二十幾年前自取筆名駱駝,寓意對智慧的渴望如同在荒漠中尋水的駱駝,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平凡如駱駝,不裝神圣不裝清高。
“我不是什么國學大師。”駱駝說。他在喜馬拉雅上的簡介很簡單:國學愛好者,傳統(tǒng)文化分享者。他也從未想過創(chuàng)業(yè)、辦教育機構,對他而言,講課是一件純粹的事情,他不愿意花費精力在經營管理上。
他現(xiàn)在與幾所老年大學長期合作,聽眾也都是普通市民?!拔易约阂彩菑霓r村出來的,嘗到了普通人學習國學的喜樂。國學應該是老百姓的,而不是文人專利。只有走平民路線,才能服務更多人?!?/span>
每周一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成都芳草老年大學有駱駝的一堂《逍遙莊子》課,這個班級已經開了三年多。
一個教室二十來人,年齡三四十到七八十歲。通用教材是一本四百頁的大字拼音全本,很適合老年人閱讀。課前,大部分人在提前預習課文。一位老奶奶認認真真地抄寫了《莊子》全本。
每堂課先一起誦讀經典十五分鐘,之后駱駝開始講解,逐字逐句,一些生僻字、多音字都會講解得很細致?!巴瑢W”們在筆記本上記得更認真,不僅記注釋,還把駱駝舉的很多例子也記下來。
講故事、舉例子是駱駝的國學課最吸引大家的地方,并且,駱駝很善于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同學們”稱之:接地氣。比如,他從顧城的詩句“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講到當今很多需要團隊配合的體育項目,一句“目擊而道存矣”,讓大家拍案叫好。
下課后,一位學員說只要駱駝老師坐在講臺上,就有一種“目擊而道存”的感覺,旁邊七十多歲的孫奶奶立馬糾正她,“錯了錯了,'目擊道存’是兩個人相互的,我覺得駱駝老師身上有股'氣’,讓人覺得很安靜?!?/span>
孫奶奶跟駱駝學習了兩年多,她感嘆如今遍地都是國學班,但大部分都是講《論語》等儒家經典,能遇見一個愿意花幾年時間講《莊子》全本的老師太難得了。每周四,孫奶奶還要去另一所老年大學聽駱駝講儒家經典。老人家稱這是兼收并蓄。
聚在一起學習,大家都說是緣分。李佳是“班長”,她原先只是想在喜馬拉雅上聽《道德經》,免費課寥寥無幾,幾經對比覺得駱駝的課通俗易懂,堅持聽了一陣子后,竟發(fā)現(xiàn)與老師在同一個城市,于是立馬線下跟著駱駝學習,今年已是第三個年頭。
另一位比較年輕的學員珍珠其實已經認識駱駝好幾年,一直在公眾號上看駱駝的視頻學習,后來單位調整她周一休息,便果斷跟班學習。
談及學習對自身的改變,這些“大齡學生”更是感慨:“心態(tài)越來越好了?!薄安桓鷥号嬢^了?!薄安粊y買保健品了。”“更喜歡鍛煉身體了?!薄?/span>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崩献舆@句話,是駱駝堅持做這件事的初心,也是最深的感悟。他強調自己很普通,自己做的事情也很普通,只是簡單想分享自己的快樂,也想讓自己在分享中得到更多,因此,談不上堅持,也無所謂放棄。
事實是,一群又一群普通人,受他影響而得到改變。有時候駱駝開玩笑說,自己是“心理中醫(yī)”,治了若干抑郁癥患者,圓了幾欲破碎的家庭,慫恿別人追尋夢想的事也沒少干……大家給駱駝的私信中盡是平淡真誠的道謝。
“最讓我感動的是,后來的大家已不在意教的內容,只要聚在一起就開心,講座不再是課堂,而變成了一種氛圍,一種氣場。大家一起感受天地之靈氣。”
駱駝和老年大學的學生們
除了讀書和分享,駱駝興趣廣泛。吹簫已經學了一年。
空閑的時候,他還去二手市場淘舊書、買舊家具。一時興起,也會買材料做木工。
因為讀《黃帝內經》,拜了中醫(yī)師傅學習針灸。前年又考取了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的在職本科。
平日里,一輛小電瓶車、一輛山地自行車是他多數(shù)時候的交通工具。服裝簡單,飲食有節(jié)制。駱駝說,雖說離“人到古稀”還有幾十年的日子,但用“無”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個世界,似乎是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
如今的駱駝還有一個可愛的一歲半的女兒,他既欣慰又平和,“很多人認為自己是缺失的,所以把孩子當成彌補這塊空缺的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我原本就是完整的,孩子的出現(xiàn)是錦上添花,不是畫龍點睛的事情。”
近年來,隨著歲月增加,閱歷增多,學問增多,駱駝反倒覺得自己領悟得越來越少。十年前,他認為自己讀懂了《論語》的百分之五十;三年前,感到懂了百分之二十;如今,似乎只懂得百分之五了。
他認為孔子的東西是與時俱進的,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也要與時俱進。當明白“技法”與“心法”的區(qū)別之后,形而上、形而下的糾結就不存在了。
“經典文化的傳播,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要傳承心法,同時技法與時俱進。我不認可一些人說復古一定要穿漢服,如果孔子到現(xiàn)代說不定也不穿的,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我們要學習古人的智慧,要找到本質。”
大部分年輕人都說世界這么大,要去看一看。對于駱駝來說,首要先看好自己心中的一番天地,“無欲速,無見小利”,不急不躁,心中自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