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震
山水畫究竟始于何時,現(xiàn)在已很難有準(zhǔn)確的答案,通常有一種說法是始于漢朝,在漢恒帝時,有一個叫劉褒的人,他畫了《北風(fēng)圖》《云漢圖》,畫面有“寥廓之景物”,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說,人們看了他的《云漢圖》會感覺熱,看了他的《北風(fēng)圖》又會感覺冷,這種畫之前從沒有過,后來人們就把這兩張畫稱之為山水畫的起源。
山水畫真正起步的時間,已是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三國分爭”、“六代遞嬗”、“五胡亂華”,人們開始喜歡老莊玄說,開始愛好自然,崇尚風(fēng)雅,隱遁山林,于是,山水畫便在這個時期開始興起,這個時候的山水畫大多以人物為前景,山川樹石為背景,題材多為神話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范例,《晉書》中謝安也稱顧愷之:蒼生以來所未有。之后,山水畫又有最為著名的王微、宗炳和開宗立派的陸探微(以書法入畫第一人),以及他們都是山水畫的名家之始,可惜他們沒有任何作品傳世,只有有關(guān)論述山水畫的著作。
隋 展子虔《游春圖》卷(局部)
進(jìn)入隋朝,全國統(tǒng)一,隋文帝、煬帝都比較重視繪畫,于是隋朝的畫家開始漸漸多起來,畫水最出名的是展子虔,他有《游春圖》,青綠勾勒,筆調(diào)細(xì)密,畫上有宋徽宗的題字——展子虔游春圖。其次是董伯仁,他畫過《三顧茅廬》,唐人張彥遠(yuǎn)在評說董伯仁時說:董有展之車馬,展無董之樓閣。再其次是鄭法士,及他的兒子鄭德文,他的弟弟鄭法輪,他們皆善長臺閣樓觀。
進(jìn)入唐朝,山水畫只到出現(xiàn)吳道子、李思訓(xùn)之后,才成為一種獨立的體封,之前都是以人物為大。唐朝張彥遠(yuǎn)說: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岸睢奔蠢钏加?xùn)和他的兒子李道昭,也叫“大小李將軍”,因為李思訓(xùn)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道昭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李家山水”金碧著色,精致工細(xì),“李家山水”還包括李思訓(xùn)的弟弟李思海,以及李思海的兒子李林甫,是典型的“家傳畫法”,后世也將“李家山水”稱之為山水畫北派之宗。
南派呢?則以早于“李家山水”的詩人王維為宗,傳說王維畫畫筆意縱橫,極有天賦,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水墨淡彩之法,王維之后有王洽,他創(chuàng)“潑墨之法”,時稱“王潑墨”,宋朝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靈感就是來源于“王潑墨”。唐朝還有一些山水畫名家,比如盧鴻一,王宰、項容、張志和、韋偃、張璪等,他們在當(dāng)時都很有名,只是他們幾乎沒有畫作傳世,漸漸被淡忘了。這些人當(dāng)中就拿王宰來說,他曾任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的幕僚,與杜甫十分友好,因為他是蜀人,多畫蜀地山水,面玲瓏窳窆,巉差巧峭,杜甫曾為王宰寫過十分有名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關(guān)仝 《山溪待渡圖》
五代十國山水畫出現(xiàn)了“四大家”——荊浩、關(guān)仝、董源、巨然,這四人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方向,被后人尊為開宗大師,這四家都是繼續(xù)了南宗的衣缽,把南宋山水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宋朝的山水畫,起初仍是以工筆為主,以李成為代表,學(xué)師關(guān)仝,李成最工樹術(shù),用墨最少,成語“惜墨如金”講的就是李成。李成傳道于許道寧、李宗成、郭熙、高克明,他們都是以畫山水寒林為最佳,四人中郭熙最得李成精髓。之后又有范寬,先學(xué)李成,后學(xué)董源,山水自成一家。整個北宋時期,山水畫以董源、李成、范寬為三家鼎立,另外還有一個郭忠恕,專工屋木樓閣,為后世“界畫”之宗。
到了南宋后,山水畫仍有兩派,一派傳承著“大小李將軍”的金碧青綠山水,以趙伯駒為首,跟在后面的有其弟趙伯骕、李唐、劉松年。另一派則以馬遠(yuǎn)、夏珪為主要人物,筆法勁拔瘦硬,章法獨立新奇,世稱“馬一角夏半邊”。宋朝的除了工細(xì)的山水之外,也出現(xiàn)了寫意山水,畫者有僧惠崇、劉道士、江參,畫作多寫江南小景,畫面水墨淋漓,高簡淡雅,這三人都是方外之人,尤其是江參,更是蕭散之人,他一生酷愛詩畫,終身飄泊,無所定居。另外,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也屬于寫意的范疇,這些寫意山水畫的宗源,都是始于董源、巨然,所以,王維雖是名譽上的南宗之祖,但真正的南宗開派宗師是“董巨”。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元朝山水畫最早者是趙孟頫,他半學(xué)李成,半融王維,也就是畫面有工細(xì)的地方,也有寫意的地方,這就叫兼工帶寫,或者叫小寫意,其夫人管道昇、弟弟趙孟籲、兒子趙雍都是玩這一路的。
此外,元朝山水畫家還有高克恭、龔開、學(xué)的是“米家山水”,在當(dāng)時皆有盛名。之后,“元四家”出現(xiàn),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倪瓚這四家為元代山水畫集大成者,黃公望渾厚、王蒙樸荗、吳鎮(zhèn)沉著、倪瓚疏簡,這四家都是南宗的繼承人,有了這四家,南宗山水畫便異軍突起,一路獨盛,之后深受歷朝歷代的追捧,并長久的影響著后世山水畫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
戴進(jìn) 洞天問道圖
明朝統(tǒng)治時間要比元朝長出近180年,明朝也比元朝更重視繪畫,明朝繼宋朝之后又開始設(shè)置畫院,明朝畫院的山水畫,是明朝山水畫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洪武年間有周位,他曾經(jīng)當(dāng)著朱元璋的面,畫《天下江山圖》。永樂年間有郭純,宣德時又有戴進(jìn)、李在、周文靖,成化年間有吳偉,正德年間有王諤、朱瑞,這些畫家中以戴進(jìn)最高,戴進(jìn)吸收了郭熙、李唐、馬遠(yuǎn)、夏珪的長處,又因為他是浙江杭州人,徒弟又多是浙江人,他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浙派”的開宗人,“浙派”主要有戴進(jìn)、吳偉、藍(lán)瑛三家。
到了明朝中期,“浙派”漸漸衰落,“吳派”開始鼎盛,浙派與吳派基本上是差不多時間同時出現(xiàn),只是浙派的輝煌期要一些,吳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有王紱、杜瓊,后來有沈周、文徵明,再后來有董其昌、沈灝、陳繼儒。吳派和浙派一樣,也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吳地人(蘇州一帶)。吳派與浙派在學(xué)術(shù)觀點上有差異,長期處于相互批評,但對后人而言都是好畫,都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碼頭。在吳浙兩派中間,還有一派——折衷派,早期有冷謙,后有周臣、唐寅。浙派重工細(xì),吳派重情趣,折衷派則兼濟(jì)浙吳兩派。明朝山水畫除了這三大派之外,還有一些聲勢相對小一些的派別,有松江派(也叫華亭派)、云間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顧正誼、沈士充等人,從明朝山水畫派也可以看出,明朝絕大多數(shù)最優(yōu)秀的畫家,基本上都是浙江、江蘇一帶的人。
石濤《黃山圖冊》局部
清朝山水畫最好的畫家主要集中在明未清初至清中期,這期間有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石濤、方太猷、張宏、傅山、金俊明、龔賢、方以智、惲本初、弘仁、朱耷、髡殘等等,這其中就包括“清四王”,“清四僧”,四王在當(dāng)時影響力更大一些,徒眾也廣,傳播力也大。四僧不是在廟里,就是在云游,不停地流動,收不了幾個徒弟。四僧中收徒最多的是弘仁,他是徽州人,徽州又稱新安,所以他創(chuàng)立了“新安派”,代表人物有查士標(biāo)、孫逸、汪之瑞,優(yōu)秀的繼續(xù)人有高翔、黃賓虹,但黃賓虹離“新安派”太遠(yuǎn)了,他和弘仁相差了255歲。
四僧中石濤也有創(chuàng)派,和梅清、弘仁創(chuàng)立“黃山畫派”,但黃山畫派比較松散,隨著石濤、弘仁的離開,只剩梅清堅守。四王中王原祁徒弟最多,有華鯤、金明賢、唐岱、王敬銘、黃鼎、錢維喬、錢維誠、王愫、董邦達(dá)、張宗蒼等等,創(chuàng)立“婁東派”,而四王之王翚以楊晉、徐溶、顧卓、金堅學(xué)、袁祖慰等人創(chuàng)立“虞山派”。這期間羅牧又創(chuàng)立了“江西派”,龔賢、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遜等八家建立“金陵畫派”,以藍(lán)瑛的兒子藍(lán)孟、家族孫子藍(lán)濤創(chuàng)立了“武林派”,武林即杭州。此外,還有“后云間派”,主要有奚岡、黃易、湯貽芬、戴熙。還有“袁氏畫派”,即袁江、袁耀,以畫亭臺樓閣為主。畫派的好處是能組織起來搞創(chuàng)作,能成“勢”,壞處則是偏于固守、保守,容易產(chǎn)生小團(tuán)體、小幫派、拜山頭、甚至貶低排斥其它藝術(shù)觀念,這種情況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山水畫到了清末,幾乎進(jìn)入一個瓶頸期,大多數(shù)畫作都是以摹古或稍加改良為主,極少有創(chuàng)新,在格調(diào)和文化氣息上遜于古人。民國后期和新中國建立之后,由于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古代山水畫的傳承文脈在這時出現(xiàn)了斷裂,也就在這個時期,山水畫開始漸漸轉(zhuǎn)型,尋求新生,開始追求筆墨變化,追求新的畫面語言,并在創(chuàng)作上解放思想,在題材上更加與社會生活,與人們的審美需求緊密相連,這些好的思想觀念,好的做法,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
張震作品
*作者簡介:張震,獨立文人畫畫家,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喜歡獨立思考、寫作、畫畫,避熱鬧,輕粉華,忌悖德,不向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靜地與紙筆交朋友,南山種豆,東籬采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