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現(xiàn)轄3區(qū)(迎江、大觀、宜秀)、5縣(懷寧、望江、太湖、岳西、宿松)、2縣級市(潛山、桐城)。春秋時期,安慶地區(qū)為古皖國封地,以潛山為中心,孕育了文明之源——“古皖文化”,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設(shè)安慶府,此時的“安慶”僅指涉一個地域,并沒有安慶城一說,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建安慶城,后為府治之所,安慶逐漸取代潛山成為“古皖文化”的中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慶為安徽省會,以安慶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古皖文化”,加諸于安徽之身,遂簡稱安徽為“皖”。
古皖國
兩千多年前,安慶地區(qū)在春秋時期,為古皖國(小諸侯國)所轄,建都于潛山縣城。由于為皖國封地,境內(nèi)山川河流、人文風(fēng)貌,皆由“皖”字衍生,如皖山(天柱山)、皖河(皖水、潛水、長河三大支流組成)、皖口(皖河入江口,今安慶市)、皖城(今潛山縣城)。以潛山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安慶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源頭。
安慶府
安慶城
雖升安慶府,但還沒有安慶城一說,其治所仍設(shè)在懷寧縣(今潛山縣城),即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安慶府治所由懷寧縣遷至皖口(今安慶市),安慶城始建(2017年為安慶建城800年),后因戰(zhàn)亂,多次遷移,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安慶城才穩(wěn)定為府治之地,并與行政區(qū)名稱(府、路、道、專區(qū)、市等)相一致,即先有安慶府,后有安慶城。
安慶地區(qū)歷史沿革
“皖”之源
畢竟為府治之所,自建城以來,安慶逐漸取代潛山成為古皖國地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元以后,安慶別稱為皖城(皖城其實為潛山縣城,但由于安慶地位上升,稱其為皖城顯得更加貼切)。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設(shè)安徽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省最高行政長官)由南京遷至安慶,安慶正式成為安徽省會。
既已貴為省會,以安慶為代表的古皖文化(安慶城—安慶府—古皖國),加諸于安徽之身,遂簡稱安徽為“皖“,安慶一帶的長江水域則稱之為”皖江“,由于安徽省管轄八府(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潁州),故”八皖“又為安徽之代名詞。除此之外,安徽由”安慶“和”徽州“各取首字疊加而成。
由此可見,安慶為安徽之源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