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魯姆是當代倡導和實踐教學改革的著名學者。他的教育理論主要體現在“ 掌握學習” 、“ 教育目標分類學” 、“ 教育評價” 之中, 其宗旨是為了使學生達到掌握學習。他的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很大反響, 許多國家借用他的理論進行教改實驗。目前, 對他的理論研究日趨深人, 教改實驗范圍逐漸擴大。正因為如此, 有必要對他的理論作整體的、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認識和分析, 結合中國實際, 揚長避短地用他的理論指導我們進行教學改革。 一、布魯姆“ 掌握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布魯姆“ 掌握學習” 的思想核心 布魯姆認為,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 對學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班里, 授課教師只希望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及格或是剛剛越過及格線, 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 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完全掌握教師所教知識, 并長期堅持使用這種正態(tài)曲線模式來評價學生成績。他說:“ 這種期望是當今教育體制中最浪費、最有破壞性的一面。它壓抑了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辈剪斈氛J為, 正態(tài)分布不過是最適合用于偶然與隨機活動的分布而已,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 大多數學生(也許是90%以上)能夠掌握我們所教的知識才是正常的, 如果我們的教學是有成效的話, 成績的分布應當與正態(tài)曲線不同。根據實驗研究結果可以斷言: “ 成績的分布接近正態(tài)分布時, 說明我們的教育努力是不成的。” 布魯姆主張教育的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確認怎樣才算“ 掌握了這門學科” , 并探求能使大多數學生掌握的方法與材料。 “ 掌握學習” 的思想核心在于:許多學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優(yōu)異的成績, 問題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于未能得到適合于他們各自特點所需要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因此, 只要創(chuàng)造出適當的教學條件, 全面地、最大限度地開拓和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 就能最終達到讓絕大多數學“ 掌握學習” 的目的。 (二) 實施“ 掌握學習” 的準備工作 “ 掌握學習” 的準備工作對于實施“ 掌握學習” 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布魯姆的說法, 準備工作就是建立“ 先決條件” 。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所教學生應抱有真誠的期待。 首先, 教師要相信大多數學生都將能學得很好。其次,教師要自信自己能使絕大多數學生學得很好。最后, 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必勝的學習信心。 (2) 確定掌握的內容、目標和測量手段。第一步, 教師應當確定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材料, 并用概括的詞句表達出材料中需要掌握的內容。第二步, 確定掌握目標。教師選定學生應學
的材料后, 要根據(教育目標分類學)來詳細地 、系統(tǒng)地表述教材中的各個教學目標。第三步, 編制“ 總結性測驗”。測驗試題的覆蓋面應包括各教學單元的全部教學目標。教師應確定總結性測驗的一定分數線作為所學單元的掌握標準。 (3)為掌握而設計學習單元。 教師先將教材內容分解成一系列較小的學習單元, 并按學 習順序組織起來, 還要為每一個學習單元設計“ 反饋一矯正” 環(huán)節(jié), 這是“ 掌握學習” 的最重要步驟, 具體分為下面三步。 第一, 每一單元編制一個簡單的不記分的“ 形成性測驗” , 目的是診斷學生學習情況。第二, 確定單元的掌握標準。 一般以形成性測驗的80%一90%正確率作為單元掌握標準。第三, 根據每道形成性測驗試題, 制定一套可供選擇的教材和矯正方法。矯正大體采用小組討論, 個別輔導或計算機輔助教學。 (三)“ 掌握學習” 操作程序和教學模式 “ 掌握學習” 的教學模式 注: 最上方的教學單元(一般的一周或二周為一個單元)含教學目標設計在內 第一步, 向學生介紹“ 掌握學習” 的一般程序, 使學生適應“ 掌握學習” 的方法。 第二步, 為掌握而教。教師根據事先安排好的教學單元和確定的單元教學目標, 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 教授第一單元的內容。 第三步, 對全體學生進行形成性測驗和評價。 第一單元內容教學后, 不是緊接著教第二單元, 而是進人反饋一矯正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 教師根據單元結束時進行的形成性測驗, 對測驗結果進行分析, 以單元教學內容掌握的正確率達80% 一85% 為及格或通過, 否則為不及格。與此同時, 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困難所在, 提供各種可供學生自己選擇的學習材料和矯正措施。 第四步, 鞏固或矯正。即合格者自己選擇補充材料進行鞏固性活動, 或充當“ 小教師” , 幫助不合格的同學學習, 使其最后達到該單元的掌握水平。教師對不合格者, 通過提供新的學習材料和矯正措施, 加以個別輔導, 直到全部通過(掌握)為止。 第五步, 對已進行補課和矯正的不合格學生重新進行形成性單元測驗。 第六步, 若全部合格通過, 表明第一單元內容已全部為學生掌握, 至此便可進人下一單元的
集體教學, 如此類推, 直到教材全部學完為止。 第七步, 學完全部教材后, 對全班進行總結性測驗和評價, 一般一個學期進行一次, 也可以在幾章或本課程內容結束時進行。教師根據對課程總結性測驗的結果, 對學生在一個階段中達到教學目的情況進行總的評價。 (四)“ 掌握學習” 的特點 一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 樹立“ 人人都能學習” 的學生觀?!?掌握學習” 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 但避免了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就對學生的學業(yè)目標作某種固定化預測所帶來的影響。布魯姆認為, 凡是一個人掌握的東西, 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 二是重視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實施好“ 掌握學習” 的前提, 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是運用反饋一矯正程序, 重視診斷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 改變過去單一的終結性評價, 使學生的學習得到及時的反饋和必要的幫助, 促進教學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 四是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掌握學習” 能較好地解決統(tǒng)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之間的矛盾, 把為大多數人而教, 從理論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特別是對于提高差生的成績, “ 掌握學習” 的效果尤為顯著。 五是目標教學的思想, 使教學過程的控制得到增強。由于以單元目標進行教學、評價和矯正, 并確定總結性評價, 這就大大減小了教學過程的隨意性。 (五) “ 掌握學習” 的效果布魯姆的“ 掌握學習” 策略, 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關注, 實驗證明它有以下效果。 (1)在認識方面, 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得到提高。事實表明: 實驗班中大約80% 的學生達到了與常規(guī)群體教學班級中最好學生同樣的期末成績水平(通常為A等或B 等。由于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得到了增強, 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了高水平的認知成績, 而且知識的保持與高級思維水平都高于控制班的平均水平。在情感方面, 由于充分相信學生具有“ 掌握” 知識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形成更積極的自我概念, 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使其非智力因素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高了教師教好書的自信心。運用“ 掌握學習” 模式后, 徹底改變了教師對學生所抱的陳腐觀念。教師對自己的教育信心隨著對學生潛力認識的提高, 而得到不斷的提高, 樹立了人人都能學習的新的學生觀, 對教育教學充滿了自信。 二、對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的評價 “ 掌握學習” 策略已在許多國家進行實驗并得到運用。
我國部分省、市從80年代中期起也進行了廣泛的實踐?!?目標教學” 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具體運用。 從理論來看, “掌握學習” 側重于教學過程的變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 這一模式又突出貫穿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這一基本思想, 使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 循序漸進地達到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它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 原因有下面四點。 第一, 該理論既為學生制定了學習目標, 又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目標。 第二, 該理論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注重因材施教。傳統(tǒng)的教育觀認為“學生成績呈現正態(tài)分布曲線就是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 持這種觀點是無法解決教學與個別需要之間的矛盾的。布魯姆采用了“ 反饋一矯正” 手段, 彌補了這一缺陷, 讓大多數學生都達到課程所規(guī)定的掌握標準。只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時間和個別指導, 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共性與個性的差異。 第三, 該理論注重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 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教學在“ 掌握學習” 過程中尤為重要, 因而對各單元教學目標采取總結性測驗和評價就能保證這一過程的有效完成。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 由于有教師的指導, 學生相互學習, 因此, “ 掌握學習”變成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學生能運用“ 掌握學習” 中所學到的新學習方法去進行新的學習, 通過不斷的自我反饋, 使獨立探索的能力得到增強, 從而達到“ 會學習的目的” 。 第四, 該理論簡便易行, 它能在一般學校由一般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只要教師根據教學步驟, 嚴格實施教學目標, 就能取得一般教學方法所不能取得的教學效果。 布魯姆的“ 掌握學習” 理論于70 年代開始傳播, 由于教學改革的迅猛發(fā)展, 現在看來這一理論還存在幾個尚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 在教育目標確定上, 雖然教師可以根據事先確定的標準去選定, 但是要達到高層次的教育目標, 實現對群體高層次過程教學, 并非容易的事 其次, 關于兒童智力潛能的研究, 布魯姆“ 掌握學習” 理論的依據之一, 認為人17歲時智力水平的80%在兒童人學之前已經決定了的觀點是有待于進一步探討與研究的最后, 在解決個別差異而提供的條件方面, “ 掌握學習” 理論把學生是否得到足夠的學習時間作為判定學習掌握水平的尺度之一, 也是不全面的。“ 掌握學習” 理論中的新思想、 新觀點有許多是可取的。目前我國利用“ 掌握學習” 理論開展的目標教學活動仍在深化, 對于怎樣解決好目標教學中存在的質量參差不齊, 學生學業(yè)落后, 教學目標混亂, 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等問題, 尚需從理論與實踐上進一步研究, 才能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變?yōu)榭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