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優(yōu)哉游哉,詩書卒歲,無奈童年時期,無書可讀,片紙難求。偶得一書,口多而食寡,一個人幾個小時輪流翻閱,內容如何不論,圖個新鮮,小說的文本特點是有趣,由此滿足精神需求。待出版開放,見書不放過。報復式讀書,勇氣可嘉,效果未必嘉,數(shù)量可觀,深度未必及。李連江《學者的術與道》有言:“學外語,不反復細聽,不用心背誦,不動手翻譯,只背單詞;天天去辦公室,泡圖書館,但不是圖安靜,保效率,而是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用功;熱衷買書而疏于閱讀;下載論文卻倦于瀏覽;熱衷收集數(shù)據(jù)但懶于分析;挖掘數(shù)據(jù)但不肯深思;深入田野但疏于反芻;起草文章卻厭倦修改;熱衷開會但不發(fā)表論文——都是下假功夫?!辈シN應時令,時令過,莫說豐收,稻子也會變稗子。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沒餑餑又沒肉,過了讀書年齡,即便惡補,終歸欠缺。秋后彎彎腰,勝過春天走一遭,可能嗎?更多在于心理安慰,饑餓補償,倘若淪落到活給別人看的地步,便是不真,為人自不高明。王小波說“一個人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很容易浪漫”,一知半解者,滔滔不絕,四處炫耀,內行人士則三緘其口,欲言又止,看破不說破。門檻低,走廊深,自大眾閱讀中走出,是書越讀越薄。 立定根本,精一自信,有真才實學,方有縱橫天下的果敢,所謂不自信,未及精一。西南聯(lián)大經濟系學生馬逢華《記西南聯(lián)大幾位教授》一文回憶劉文典演講《紅樓夢》情形:“我講《紅樓夢》嘛,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今天給你們講四個字就夠了!”于是拿起筆,轉身在旁邊架著的小黑板上,寫下“蓼汀花溆”四個大字。此源于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寶玉道:“越發(fā)背謬了。'秦人舊舍’是避亂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微而贍,簡而詳,疏而有旨,質而不蕪,梳理考證舊史,道人所未道,劉文典學問的內化于己,由此可見一斑,學問到了此般地步,每每讓人望而生畏。一字異同,必求確詁,是那一代學人的特征。除此之外,尚需具有打開人性的洞見、語言非凡的才華、引領時代的思想,以及崇高自潔的人格。正如有了車便會不在意車,有了房便會不注意房,有了書便會不經意書。童年缺書,一輩子在意書,出入書店,不會空手而歸,潛意識里害怕再無書可讀。習慣乃人的第二本性,養(yǎng)成亂翻書的習慣后,難以戒掉。報復式讀書,破壞型創(chuàng)新,皆非正常時代才有的現(xiàn)象。有些事情真就后知后覺,而讀書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與關懷,在培養(yǎng)出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能讓人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一路讀一路邂逅自己。讀書對你尚存吸引,說明你尚未落伍,細水漫流日子里,本該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