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碑錄:皇甫湜湖南祁陽浯溪摩崖題詩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浯溪碑林(崖壁)有唐朝尚書元結(jié)撰文、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的《大唐中興頌》石刻。其左上刻有淳安皇甫湜無題詩,長46厘米,寬52厘米,碑文12行,每行11字,正書,現(xiàn)字跡完好。該詩刻字體工整,骨力雄健,勾勒分明,淡和中顯險(xiǎn)峻,反映出作者精湛的書藝。
釋文: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長于指敘,約潔有馀態(tài)。
心語適相應(yīng),出句多分外。于諸作者間,拔戟成一隊(duì)。
中行雖富劇,粹美君可蓋。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
退之全而神,上與千載對。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文於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
石屏立衙衙,溪口揚(yáng)素瀨。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
侍御史內(nèi)供奉皇甫湜
題解:
桐廬《桐江皇甫氏宗譜》有唐永徽三年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師左仆射禇遂良撰《睦郡侯皇甫公(德參)去思碑》、太和二年賜進(jìn)士出身秘書省正字章孝標(biāo)撰《贈工部郎中皇甫公(湜)墓碑記》。皇甫氏原為關(guān)西安定朝那人(寧夏)。唐貞觀八年,皇甫德參為中牟丞(陜西),上書直言,上怒,魏征為其說辭,得賞賜,拜監(jiān)察御史,后補(bǔ)睦州刺史,來到清溪(淳安),任職九年,卒于任,葬于合陽(合洋)。其子皇甫敬占籍青溪?;矢瓷?,長鍾,次镈。镈于憲宗朝拜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鍾子皇甫湜,韓愈弟子,元和二年登進(jìn)士,后為陸渾尉。十四年拜工部郎中。因叔叔镈持權(quán),韓愈被貶,皇甫湜解官回到睦州,后訪桐廬施吾肩,泊舟赤洲,遂移居桐廬。皇甫湜卒于桐廬,遺命還葬清溪祖塋,后賜祭睦州鄉(xiāng)賢祠?;矢浬铀伞u。皇甫湜在元和間,與諸公倡和,名動朝野,皆稱“安定先生”。
皇甫湜,字持正,現(xiàn)有《皇甫持正集》傳世。學(xué)者研究,皇甫湜于元和元年登進(jìn)士,元和四年遷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職。太和九年(835)去世,年五十九歲。此與桐廬譜章孝標(biāo)墓志銘有出入。
上述刻詩,落款為“侍御史內(nèi)供奉皇甫湜”,一般認(rèn)為是元和五年(810),皇甫湜宦游浯溪所作。石上無題,宋溶《浯溪志》作《讀中興碑》,清同治《祁陽縣志》作《題磨崖》,孫望《元次山集》作《題浯溪石》。
皇甫湜以散文見長,存詩極少。這首詩,是為論詩之作。詩中對元結(jié)(次山)《大唐中興頌》作了評論,稱元結(jié)為文長于指說敘事,有簡潔含蓄的特點(diǎn);稱《頌》與蘇預(yù)、陳子昂、李白、杜甫、韓愈他們相比而自樹一幟。整首詩語言明快,樸實(shí)無華,與他的散文文風(fēng)迥然不同。
宋朝陸游有《跋皇甫文集》稱該詩為杰作。跋說:“右一詩在浯溪《中興頌》偏石間,《持正集》中無詩,詩見于世者此一篇耳,然自是杰作。”
宋朝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也有此詩記載:
皇甫湜詩
劉貢父《詩話錄》云:皇甫湜詩無聞,韓退之有讀公《安園池詩》,譏其掎摭糞壤間。又《韓集》雖有《次韻湜陸渾山火》之篇,而湜詩俱不傳。余嘗得湜永州祁陽《元次山唐亭詩碑》,題云“侍御史內(nèi)供奉皇甫湜”,其詩云:“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長于指敘,約潔多余態(tài)。心語適相應(yīng),出句多分外。于諸作者間,拔戟成一隊(duì)。中行蘇預(yù)。雖富劇,粹美君可蓋。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退之全而神,上與千年對。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于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石屏立衙衙,溪口啼素瀨。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賴?!焙笠姾檫~《容齋隨筆》,亦載此詩,謂“風(fēng)格無可采”,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