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天很不湊巧,我這里現(xiàn)在停電停水,所以今晚的直播只能取消,等來電了再播...
“濕氣重”這三個字平時聽到的頻率太高了,上次還與朋友開玩笑說,現(xiàn)代人去看病,十個人里面有八個人都濕氣重……
有人說,濕氣乃百病之源。六邪之氣中,最可怕的就是濕邪。它太容易入侵,但是很難趕走。逐漸地在體內(nèi)游走,遇到寒氣,變成寒濕;遇到熱流,變成濕熱;遇到風邪,變成風濕;遇到體內(nèi)的代謝廢物,還要變成痰濕,實在煩人。
濕氣重的朋友,生活體驗肯定是不那么痛快的,四肢沉重,身體疲憊,容易拉肚子,容易水腫,懶懶不想動……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xiàn)。
為什么現(xiàn)代人都容易濕氣重呢?其實都是生活習慣造成的,狂吃冷飲雪糕,天氣一熱就吹空調(diào),每天八杯水,幾乎不運動,這些都是導致濕氣重的習慣。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到底該如何祛濕。
提起祛濕,是不是很多朋友馬上想到紅豆薏仁湯呢?我想說的是,其實這個祛濕方子不算好,也不適合所有人,甚至會越喝濕氣越重。
薏米確實有祛濕利下的作用,但是它性寒涼,利下作用雖強,但是破血破氣的作用也很強,平時氣血虛的朋友是一定要慎用的。那紅豆呢,紅豆性平,但是醫(yī)書記載的,有祛濕作用的是赤小豆,跟紅豆是兩樣東西。紅豆薏米湯的確有祛濕、去水腫的作用,偶爾用來祛一下濕熱,救救急還可以。長期喝一定會傷氣傷陰,傷脾胃。
好的方子,一定是講究平衡的,而不是一味的朝著一個方向走。像紅豆薏仁湯這個方子,只是奔著祛濕利水,用一些寒涼的藥材。所以我說這個方子并不算好,不是從根源上解決濕氣的辦法。
那么正確的祛濕思路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先告訴大家答案,濕氣重一定是脾胃出了問題,祛濕要從脾胃論治。
濕氣是什么?濕氣相當于體內(nèi)的廢水,沒有利用價值的水。與之相對,津液就是“有用的水”,供給我們體內(nèi)循環(huán)的水。
祛濕氣,就是要把廢水給排出去。大家都知道,脾胃相當于一個人體的中轉(zhuǎn)站,把有用的水液運到體內(nèi)應該去的地方,剩下來的代謝的廢物運出去。廢水要排,還要靠脾胃這個輪子來運轉(zhuǎn)。脾胃功能良好好,脾氣升,胃氣降,一升一降,輪子轉(zhuǎn)起來了,身體的代謝也就跟著轉(zhuǎn)起來了,廢水自然也就能順著這股推動力,排出去了。
所以我們正確的做法就是,調(diào)好脾胃的升降功能。這樣處理的話,不僅能排掉濕氣,更能從根源上杜絕濕氣產(chǎn)生。
今天,來分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的一個祛濕鼻祖名方——苓桂術(shù)甘湯。這個方子是從脾胃入手,健脾胃,化濕氣。后來的很多祛濕方子,基本都是在這個方子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而來。
方子很簡單,一共4味藥: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6克。
茯苓,從脾胃往下走,把水濕往下帶,然后通過二便排出去;
白術(shù),從脾胃往上走,升發(fā)清陽,把多余的水濕重新利用起來,重新變成身體需要的津液。
桂枝,張仲景最愛用的一味藥,桂花樹的枝頭那一小段嫩嫩的枝椏,生發(fā)之力很強。這里為什么用桂枝呢? 我們知道這個方子是喚醒脾胃功能,脾胃喜溫,所以要用溫熱的力量去叫醒它。桂枝能強心陽,溫熱臟腑,所以在這里用它喚醒脾胃。
炙甘草,主要功效補中益氣,調(diào)和諸藥,在這里主要是補正氣。
看完了這個祛濕湯的用藥,不得不感嘆,張仲景用藥太精巧了。四味藥配伍,有升有降,有陰有陽,有補有泄。不光排掉了濕氣,還把濕氣產(chǎn)生的根源調(diào)理好了,真是天衣無縫的一個方子,不愧是千古祛濕方的鼻祖。
這個方子適合以下幾種癥狀使用:
1.舌頭兩側(cè)齒痕重,舌苔粘膩的人;
2.喝點水就在肚子里晃蕩,甚至喝點水就打嗝或者嘔吐的人;
3.容易水腫,臉頰眼袋浮腫,小便不利的人;
4.美尼爾氏綜合癥的人;
5.心下逆滿,心臟周圍憋悶不舒服的人。
基本上所有辨證為濕氣重的情況,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這個方子,通過健脾胃的方式祛濕。除了用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關(guān)鍵所在。請大家一定要記住啦,脾胃喜溫喜燥,寒涼最傷脾,少喝冷飲,多曬太陽,祛濕的路上就不用走彎路啦~
鄭重提醒: 本號傳播中醫(yī),意在讓所有人能自醫(yī)自助,本號不是求醫(yī)問藥的平臺。所以,想來問病的朋友,請三思而后行,很可能會讓您失望。本號提到的方子,僅供學習交流用,切勿盲目試藥。 覺得有用的話,幫忙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見,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