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教過語文,至今還記得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的那段精彩描繪: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真是百讀不厭。還有那段寫冬天的百草園的也很有趣: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小的時候,每到冬天,我就常用此法捕鳥,感到樂趣無窮。
來到紹興,就一直想能到魯迅故里去參觀,可是這幾天一直在別處學習考察,眼看就沒有時間了,心里不免有些著急,來一回如果連百草園都沒去看過,太讓人遺憾了!好在最后一天的下午我們回來得稍早一點,正好借這個機會趕緊去看看。
從車上下來,已經是四點鐘了,離著關門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匆匆地隨著人流前行。天正下著小雨,青石板路比較濕滑,但卻擋不住我們的步伐。人們打著傘,如穿梭一般。
魯迅故里是紹興保存最完好、最具有文化內涵和水城風貌的歷史街區(qū),不僅保留著魯迅當年生活過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還有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長慶寺等一批與魯迅相關的老宅古跡。
冒著細雨,我先去參觀魯迅祖居,它離得最近。魯迅祖居是周家的老臺門。魯迅祖居前,一條小河緩緩地流淌著,像這樣的小河好多街道上都有,里面有許多烏蓬船,游客乘坐著烏蓬船暢游,體驗著水鄉(xiāng)的風味。紹興有三烏:烏蓬船、烏紗帽和烏干菜(梅干菜),烏蓬船是過去紹興常用的交通工具,現(xiàn)在都用來載游客游玩了。
跨過小橋,邁過門口,就進到院里來了。我進到“思仁堂”里看了一下,然后從東側一個方形門出去,向北(后)走,轉到了西側,便到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學業(yè)中斷。1894年夏回家,仍到三味書屋讀書。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17歲時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前后有六年時間。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塾師壽鏡吾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這位老先生在這里坐館教書達60年。
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從房屋建筑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huán)境,基本還是原來的樣子,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組織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畫旁還放著一個鏡框,里面的照片應該就是壽鏡吾老先生吧。畫前面是一張八仙桌,旁邊放一張高背椅子,那是先生的座位。周圍一共有11個學生座位,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時手刻的現(xiàn)已成為極珍貴的文物了。關于這個“早”字的來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篇課文《早》中講到過: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鋪去換了錢,再到藥鋪去給父親買藥。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書桌上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奮斗了一生。
堂屋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字,一說為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其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并題詩紀念,詩云: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從“三味書屋”出來,我又三步并作兩步,趕快來到了“魯迅紀念館”。門口正上方匾額上的“魯迅紀念館”是郭沫若題寫的,門口兩側立柱上楹聯(lián)為“文章捭闔承先哲,筆墨縱橫啟后昆”,正是魯迅先生的寫照。走到院中,看到在東側有一座半身雕像,原來那是藤野先生的雕塑,藤野先生是魯迅在仙臺學醫(yī)時的老師,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是這樣描寫他的:“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在仙臺學醫(yī)時,因為“幻燈片”事件,使他認識到國民的麻木,毅然棄醫(yī)從文,寫下了那么多流傳千古的文章。
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tǒng)風貌,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紀念館環(huán)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tǒng)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tǒng)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xiàn)魯迅當年的環(huán)境氛圍。
首先進入的是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魯迅青銅坐像,身邊擺放著許多盆綠蔥蔥的萬年青,前方墻上是他《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拿?lián)。魯迅先生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tài)從容,更多地表現(xiàn)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xiāng)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xiàn)著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往上是主展廳,共有二層,分為南、北兩個大空間形式,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按時期展示著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包括:在紹興(1881—1897),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在上海(1927—1936)。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xiàn)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xiāng)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zhàn)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了魯迅的光輝業(yè)績及其思想發(fā)展的歷程。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民主斗士。他最后在上海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沖鋒陷陣,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舉國哀悼,人們把他喻之為“民族魂”,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后,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起魯迅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他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地。
我不敢停步,趕緊尋找“百草園”的入口,來到了魯迅故居,它是周家新臺門的一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魯迅誕生在這里,他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故鄉(xiāng)度過,1919年底,魯迅舉家北遷,最后一次告別了故鄉(xiāng)。此后,周家新臺門屋宇多為朱姓拆建,但魯迅家的主要部分兩樓兩底還有廚房幸得保存,建國后經修繕恢復了舊觀。
我先看了“德壽堂”,然后穿過一個六邊形花門,又來到了“墨緣堂”,再前行,是魯迅祖母的臥室。魯迅的祖母叫蔣菊花(1842—1910),她常給童年的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民間故事和傳說,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往前是魯迅母親的臥室。魯迅母親叫魯瑞(1858—1943),是紹興安橋頭村人,未曾上學,通過“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學力。她常在此看書、做針線,窗前桌上“生活匾”里的襪套是其當年縫制的,朝北一張大床是其當年的原物。
經過廚房,出了房間,沿著室外小道向南走,有一個院落,那就是“百草園”。正如魯迅所寫“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它是周家新臺門族人所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走進去看一看,其實并沒有什么好看的東西,“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在左側,從墻里探出一棵樹來,不知道這是不是那棵高大的皂莢樹,前方有一塊不到一人高的大致呈菱形的石頭,上面刻著“百草園”三個字。碑的前面就是一塊菜地,里面也沒種多少菜。
穿過一個花瓶樣的門洞,在一個方池中石臺上建有一座涼亭,水池四周還有古建筑,是一處不錯的地方。
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心愿,感到心滿意足了,心里特別暢快。走出魯迅故居,雨似乎下得更大了,我也不在意,反而覺得更好,你就痛痛快快地下吧。
大家集合齊了,前往“咸亨酒店”,今晚我們就在這里吃飯。這家創(chuàng)辦于1894年的老字號酒店,因為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而聞名中外?!跋獭笔嵌嫉囊馑迹昂唷睘轫樌?,“咸亨”即為“大家都順利”的祝福語。以此為店名,足見當家人對生意之興旺的殷切期盼之情?!兑捉洝吩疲骸袄ず褫d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奔粗刚疾分?,凡合于此卦者,無論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將順利發(fā)展。所以唐朝的李治就用“咸亨”作為其年號之一。
站在街邊,就可以看到它的與眾不同: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有伙計在照應著。進入酒店,映入眼簾的是長條桌、長凳、高腳碗。坐在這里,就想像著魯迅所寫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一些活動。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以顯示自己是個讀書人而不同于一般的身份。每次喝酒,他都是要一碟茴香豆,鄰家的孩子圍著他,問他要豆吃,“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滓壹褐嘶?,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逼鹕碛挚匆豢炊梗约簱u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谑沁@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蔽覀儺斎灰惨獓L一嘗這茴香豆的味道了,于是便點了一些,干的很硬,不好嚼,不如濕的吃著有滋味。紹興老酒是紹興的名酒,它是黃酒,喝著很順口,但你卻想不到它的威力,正如酒店門口對聯(lián)所說“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它的后勁很大,如果喝多了,會讓你暈頭轉向的。
紹興之行,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濃濃的文化底蘊,它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遺存,得到印證,這正是:清波踏跡緩緩悠悠入千年,煙雨尋蹤浩浩渺渺留百世。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