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說三國,三國里面秘密多。
董卓死的那年是192年,大家不知道他出生于哪一個,但根據(jù)他166年跟著張奐平叛的事跡,董卓應該生于146年左右。
董卓的直接死因是被呂布率眾斬殺,間接死因是被王允謀算。
呂布為什么能被王允策反呢?
《三國演義》說了幾條原因:
1,董卓身體太好,占了貂蟬。
2,董卓脾氣不好,打他罵他。
3,董卓性格不好,總懷疑人。
4,呂布耳根子軟,聽風就雨。
第一條,純是羅貫中演繹,歷史上沒貂蟬這個人。
但是,史書說,呂布與董卓愛妾有染。不是董卓身體太好,而是呂布身體太好。7年r一,即199年,呂布被曹操抓住,他說:我對部下非常厚道,他們卻一起背叛了我。曹操卻回答:你背著你的妻子,與你幾個部下的妻子私通,怎么能稱為厚道呢?
第二條,董卓獨掌大權之后,脾氣爆,對誰都那樣。張讓、何進、王允、曹操掌權之后,比他好不了多少。有些區(qū)別的是,其他人多少還有敬畏之心。
第三條,多疑是壞毛病,也是好毛病。丁原不愛多疑,結果被自己的愛將呂布害死了。董卓多疑,喜歡給自己多留條退路。連厚待自己的主子都殺,董卓必須防著呂布,沒毛病。
第四條,說呂布智商低,容易被人忽悠,有點冤枉他。呂布的智商不低,他知道怎么干利益大,怎么干沒好處,能分清利弊大小的人,智商不算低吧。他問題是,只講利益,不講義氣。
當董卓給不了他更多利益,甚至還會殺他時,呂布反殺董卓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那么問題來了,要殺董卓的那么多,有袁紹、袁術、曹操,呂布為什么聽王允的呢?
原因有三條,一是名氣大,王允生于137年,出生名門望族,比生于154年的袁紹大17歲;二是地位高,王允當時任司徒,兼尚書令,相當于國家總理。
三是關系近,王允和呂布是老鄉(xiāng),都是并州人。王允是并州太原人,呂布是并州五原人。
那個說服呂布反丁原的李肅,和呂布是老鄉(xiāng)中的老鄉(xiāng),并州五原人。
多重原因加到一起,王允和呂布迅速組成反董卓同盟。
誘殺丁原的董卓,反被誘殺,算是一種爽爽的報應。
按理講,董卓被除之后,東漢應該回歸正常,君君臣臣,上明下忠,開啟中興之路。
但結果卻是,涼州兵馬叛亂,都城長安被攻陷,東漢徹底爛掉,至此再無收拾的可能。
清朝學者錢大昭認為,東漢不是亡于董卓, 不是亡于賈詡,而是亡于王允。
這是后世從結果看,有幾分道理。
如果王允能妥善處理各派勢力,能安排好涼州兵馬,未必不能讓漢朝重歸正常軌道。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后,為手中的權力所醉,既與呂布及董卓舊部不和,又與反董群臣不睦。
他容不下別人的一點點過錯,仍像過去當劍客那樣,有仇必報。
他只與皇上保持絕對的忠誠,認為自己盡忠盡誠,問心無愧即可。
但是,他忘了,此時的漢,已經(jīng)弱到極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都亂成一鍋粥。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和各方妥協(xié),建立最大的盟友團,重新恢復朝廷的實力和權威。
像后來的曹操、孫權、劉備那樣,和皇族、世族、土族打成一片,相互利用,相互提防,讓時間來解決一切問題。
反過來問,如果王允沒有謀殺董卓,又將會怎樣呢?
毫無疑問,董卓會像王莽一樣篡漢,漢室一樣會亡。
漢要亡了,救不救是態(tài)度問題,救沒救得了,是水平問題。
清末曾國藩,如王允一樣,也救清,也救了清,但最終,清朝茍活了數(shù)十年,仍是滅亡了。
如果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即使王允能有政治家的手腕,穩(wěn)住局面,救了大漢,大漢后面能活多長,仍是一個不樂觀的問題。
《三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