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說三國,三國里面秘密多。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的終極對決,最后的獲益者是董卓。
189年8月底,董卓救駕成功,掌握朝政,但他干得挺累。
累的原因,是他過去的地位和聲望太低,壓不住茬,總有人蹦出來反對他。
光是反對也還罷了,最頭疼的是,這些人反對的理由,董卓自己聽起來,都覺得有道理。
對手不可怕,就怕對手有文化。
董卓文化底子薄,論嘴上功夫,根本講不過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知道詩書禮易的讀書人。
怎么辦?
既然說不過,就拉攏唄。
董卓用了三招,收買天下讀書人:一,為過去蒙冤的儒生平反;二,請數(shù)位讀書人當幕僚,親近士人,征召名士入朝為官;三,選擇一批名士,到各地擔任地方太守等要職。
公孫度,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被同郡老鄉(xiāng)徐榮推薦,去遼東郡當太守的。
董卓任命韓馥為冀州州牧,孔伷為豫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連明目張膽反對他的人也給了重要官職,袁紹——渤??ぬ?,王匡——河內郡太守。
董卓這個時候,有著最大的誠意,將心比心,用帽子換面子。
可是,漢朝的士人,哪是能隨便收買得了的,他們是該吃吃,該罵罵,該打打。
他們跟宦官對著干的時候,就不怕掉丟官,不怕禁錮,不怕掉腦袋。
董卓給名士們發(fā)完帽子,接下來干的事情,比宦官更殘忍,比宦官更黑暗。
到190年,一個反董卓聯(lián)盟迅速形成,董卓任命的那些名士刺史、太守,大多數(shù)都在其中。
董卓怒了,而公孫度卻笑了!
怒了的董卓,把給他出主意用名士的人殺了。
笑了的公孫度,對他的親信部下柳毅和陽儀說:“大漢皇室,將要覆滅,而我到了與各位謀圖王位的時候了!”
這個口氣,沒有絲毫的猶豫。和當年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有幾分相似。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漢失其鹿,天下同樣共逐之。
謀圖大事的,大有人在,像劉焉、劉表、袁術、孫堅,個個想坐龍椅。
公孫度的野心,相對來說,還小一點點,圖謀的,只是王位。
19歲離開東北到京城,40歲從京城回到東北,公孫度不再是青春少年,他知道天子的威,權臣的勢,猛將的勇,士人的執(zhí),百姓的苦。
漢朝早有異姓不得為王的規(guī)矩,公孫度明白他的王位,朝廷給不了,只能自己給自己。
如果天下太平,朝廷的勢力還在,他公孫度不可能當王。
但天下已經亂了,并且已經爛透了,他的機會就來了。
這也表明,公孫度,從來就不是一個膽小的人。
目標有了,剩下的就是執(zhí)行。
公孫度手里,最大的牌是東漢朝廷給他的太守印綬。
本來,遼東郡歸幽州管,他的頭上還有幽州州牧,但實際上,遼東郡他公孫度可以說了算。190年,幽州州牧是劉虞,這位仁愛君子,離得遠,身邊有個公孫瓚不聽話,已經夠他頭痛的了,劉虞真操不起遼東郡的心。
這個時候,遼東太守之印,在遼東郡,就和皇上的玉璽一樣好使了。
太守,本來就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官職。
公孫度,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威。
儒家的規(guī)矩,做事做人先立德。
法家的規(guī)矩,做人做事先立威。
儒家經典讀得溜溜的公孫度,選擇法家的方法論。
當然,他早已拋棄了儒家的世界觀。
或者說,亂世用法,盛世用儒,已經成為不二選擇。
回到遼東郡,他見到自己的兒子公孫康。
40歲的他,已經有兩個兒子,公孫康和公孫恭。
史書上沒有記載公孫康和公孫恭的出生年月,但根據(jù)此時公孫康已經參軍,當了伍長來判斷,公孫康應該超過20歲。
公孫康,應該是公孫度的妻子,玄菟郡太守公孫琙為他迎娶的那位所生。
如果是他在洛陽的妻妾所生,就應在洛陽謀生了。
老爸當了太守,兒子公孫康自然不能再當伍長了,畢竟一郡之長,那是最大的官了。
可是,剛到任的公孫度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人,沒把他當成最大的官來恭敬!
這些人,知道他家的根底,老爹公孫延犯事逃跑,老子公孫度靠著玄菟郡太守庇護,讀書、娶妻,還當過小小的官吏,兒子公孫康為了生計,在部隊里當個小小的伍長,最低級的軍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班長。
沒有顯赫身世,沒有驚人財富,沒有優(yōu)秀德行,遼東郡對公孫一家,就兩個字——鄙視。
公孫度,又笑了。
本來就想動刀子,這下有理由了。
《三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