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和五虎上將能力并肩的,只有一個人,他是魏延。
魏延,在《三國演義》里,作為一個反襯諸葛亮神算的人物,被馬岱從背后一刀斬了。
讀者無比痛快!因為反賊被反殺。
但是,真實的魏延,真是蜀漢的反賊嗎?
在四川綿陽,有座魏延祠。如果魏延真是反賊,那就好玩了:四川人給一個四川的叛徒立祠堂?!
當然不會出現(xiàn)這種荒唐的事情。
僅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摸到歷史的真相——魏延是蜀漢忠臣,死于政治謀殺。
之所以無人給他平反,一方面他本是寒族,又被滅了三族,另一方面他脾氣太臭,在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中,都沒有朋友。
從魏延之死,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諸葛亮死后,蜀漢只有領導,沒有領袖。
領導,是只要坐在領導位置上的人就是。
而領袖,只有那些能用好優(yōu)點和缺點都突出的人才是。
做領導,只判斷對錯,分清利害,做領袖,判斷對錯利害之外,還講包容,講成長。
領袖,劉備是,曹操是,諸葛亮也是。
在他們手下,有才能的人,都能派到合適的位置上,發(fā)揮合適的作用。
像魏延,在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之時,只是一個大頭兵。
到公元219年,劉備占領漢中時,大家都以為要派張飛為太守,劉備出人意料地派了魏延,并升他當了鎮(zhèn)遠將軍。
8年時間,從士兵到將軍,從部曲到太守。
如果魏延的能力不突出,老辣的劉備不會選中他。
歷史上沒有說魏延生于哪一年,但從他從軍經(jīng)歷來判斷,他應該比諸葛亮小,即生于181年之后,同時他應該生于191年之前,即在隨劉備入川時已經(jīng)成年。
他的年齡,應該和他的死對頭——楊儀相仿,生于189年左右。
這樣算來,當鎮(zhèn)守一方的太守時,魏延30歲左右就成為高級官員,年少得志,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少壯派。
任命魏延,讓蜀漢上下一片驚呼,劉備也未解釋原因,只在一次大會上問魏延:“委派你擔當這個重任,你想不想說點什么?”
這個時候,魏延才表態(tài):“如果曹操舉全國之力來攻打漢中,我就為大王擋??;如果只是一員偏將帶十萬大軍來,我就為大王吞了他們!”
“好!”劉備說。
“牛!”大家說。
牛皮也不是吹的。魏延任漢中太守期間,從公元219年至234年的15年間,漢中均穩(wěn)穩(wěn)掌握在蜀漢手中,成為諸葛亮北伐的起點。
公元230年和231年,魏延還兩次大破魏軍。
諸葛亮和劉備一樣,對魏延的能力都極為認可。
公元232年,蜀漢文臣的第三號人物劉琰,與魏延發(fā)生爭執(zhí),一號人物諸葛亮批評劉琰,維護魏延。
如果諸葛亮一直活著,魏延也會一直活著,活著發(fā)揮作用。
但是,234年諸葛亮死在五丈原,魏延的死期也隨之到來了。
魏延年紀青青,以寒族出身身居高位,瞧不起那些靠著這樣或那樣關系的士族,性格高傲不說,脾氣還臭,動不動就和人急眼。
他的好脾氣,只給他服的人,劉備和諸葛亮,只給他扶的人,和一樣出身的普通士兵。
諸葛亮身邊,有個野心家,叫楊儀。他同樣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欣賞,但沒有像魏延那樣擔當重任。楊儀的脾氣,同樣也臭。
兩個臭脾氣,遇到一起,互相不服,變成死對頭。
諸葛亮一死,楊儀發(fā)現(xiàn)難題出現(xiàn)了:如果魏延得勢,他會很難受。
按《三國志》講,諸葛亮秘密與楊儀、費祎、姜維等人商議如何退軍,讓魏延斷后,如果魏延不聽命,就隨他的便。
可是,根據(jù)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不可能讓魏延隨便的情況出現(xiàn)。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留計殺魏延的故事,之所以讓人信,因為這種事符合諸葛亮的性格。
諸葛亮知道魏延的忠誠和能力,也知道他的自傲和暴脾氣,他必然會留下計策,安定魏延的心。
但是,歷史上并沒有這個事情發(fā)生。
難道,諸葛亮臨死之前,忙忘了?
如果魏延不安,與楊儀內斗,這將是比安全退兵更危險的事。
諸葛亮會想到這一點,也會全力處理好這件事。
然而,最后魏延仍然被殺。
這中間,肯定發(fā)生了一些什么。
實際上,從楊儀以后的舉動來看,這個有野心、膽子大的人,很有可能藏下諸葛亮留下的計策,換成他自己的毒計:直接說魏延要反,或者形成逼魏延反的態(tài)勢。
魏延的臭脾氣,再一次害了他。
楊儀輕輕一撩,魏延立馬上套,說出不著調的話。
本來因諸葛亮之死,就極度惶恐害怕的蜀漢,迅速判定魏延真的要造反。
本著安全第一的領導們,馬上集體判了魏延死刑,寧可錯殺,不可漏殺。
被判了造反的魏延,并沒有選擇叛國,歸順魏國,只是逃回漢中,被楊儀派人抓住,滅了三族。
死之前,魏延肯定非常想念劉備,相信諸葛亮,只有他們,才能用好像他這處優(yōu)點和缺點都突出的人。
《三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