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奇女子,必須要說辛憲英。
現(xiàn)代的女孩,知道她的比較少,但在過去1000多年,辛憲英是女孩們的楷模,和班昭、李清照、秦良玉等人并列。
過去的教科書說,辛憲英為人稱道的,是智。
細細看她的事跡,她的最可貴之處,其實不在智,而在剛?cè)岵亩取?/p>
辛憲英最有名的是三件事:一是,判定曹魏不長命;二是,勸弟弟忠于職守;三是,預(yù)言鐘會將反,教隨軍的兒子謹守仁恕,免除災(zāi)禍。
辛憲英,生于191年,她爸爸是辛毗,一個大犟人。
有一次魏文帝曹丕要遷10萬冀州百姓到洛陽,群臣勸阻無效。辛毗堅決反
對,曹丕剛愎自用,告訴他不要再講了。辛毗說,你用我,就是讓我講建議和意見,我說的是公事,事關(guān)社稷,不能不說。曹丕無言以對,起身要回宮,辛毗拉著他的衣襟不放,曹丕用力奪回,悻悻回宮。過了一會,曹丕有些消氣,出去質(zhì)問辛毗:你是不是逼我逼得太厲害了?辛毗說:現(xiàn)在是饑荒之年,遷徒百姓不得民心,也沒糧食供應(yīng)他們啊。
最后,曹丕將遷徒10萬戶改為5萬戶。
敢直言,另外一方面說明,辛毗和曹丕的關(guān)系相當不錯。217年,曹丕被立為世子后,得意忘形,摟著辛毗的脖子說:辛君,您知道我有多高興嗎?
辛毗很愕然,事后把這告訴辛憲英。辛憲英感嘆: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廟社稷的大人物,不可以不懷憂慮之心,不可以不懷戒懼之心。應(yīng)該憂戚時,卻如此喜悅,怎會長久呢,魏國又怎能昌盛呢?
辛憲英活得足夠長,她活到了269年,親眼看到曹操的孫子曹奐,在265年禪讓給司馬懿的孫子,魏亡而晉始。
辛憲英對曹丕的感嘆,不是說他不應(yīng)該喜悅,而是說,一個合格的君主,應(yīng)該發(fā)自內(nèi)心的憂喜交加。
光憂不喜,是虛偽;光喜不憂,是輕狂。
虛偽不足以服人,輕狂不足以長久。
當然,曹丕的性格,曹操也清楚,但他沒得選擇,因為文人曹植更輕狂。
兩弊相權(quán),只能選其輕。
時間過去32年,在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辛憲英的弟弟辛敞是大將軍曹爽的參謀,大將軍司馬魯芝過來叫他,去和曹爽會合,一起對付司馬懿。
辛敞很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辦,于是向姐姐請教。辛憲英給他分析,司馬懿必勝,曹爽必敗,但是他仍應(yīng)忠于參謀的職責,去做該做的事。
聽了分析,辛敞跟著魯芝出城幫曹爽。后來,司馬懿果然滅了曹爽,但也放過了辛敞。辛敞說:如果不和姐姐商量,差點做了不義的事。
明知曹爽要敗,仍讓弟弟出城幫他,這種判斷不是聰明不聰明的事,而是知道該做什么,不做什么。
又過了14年,到了263年,鎮(zhèn)西將軍鐘會調(diào)她的兒子羊琇為參謀,參加滅蜀戰(zhàn)爭。
辛憲英很擔心,本來她覺得鐘會做事肆意放縱,不怎么靠譜,這回調(diào)兒子參戰(zhàn),肯定很危險。
羊琇向司馬炎請辭,不批。
辛憲英告訴兒子: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則致孝于親,出則致節(jié)下于國;在職思其所司,在義思其所立,不遺父母憂患而已,軍旅之間可以濟者,其惟仁恕乎!
——去吧,一定要小心!古代君子,在家向父母盡孝道,出門向國家盡忠;在崗想到自己的職責,在道義上想如何立身,不讓父母擔心罷了,(這次出征),在軍隊里能夠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
和弟弟辛敞的境遇一樣,危險躲避不了。在危險之下,如何找到安全地段,需要的不是聰明,而是智慧。
辛憲英的話里,有幾層意思:一,一定要知道哪些事不能干,要忠于國家,不忠于國家的事,肯定不能干;二,自己是什么崗位,該說的話一定要說,這也是盡責;三,剛強之外,還要仁愛寬容,和眾人搞好關(guān)系,和而不同。
羊琇牢記媽媽的教誨,在鐘會西蜀叛變中,完身而還,還因正言苦諫鐘會,被封為關(guān)內(nèi)侯。
不過,辛憲英在269年去世之后,羊琇開始放飛自我。他以奢侈放恣而名聞京師。
像溫酒用的木炭,他都讓用木炭碎屑壓成獸形。這種奢華講究的玩法,讓洛陽富豪們競相模仿。
高調(diào)行事風(fēng)格,自然引來禍事,受人誣陷后,羊琇失寵生氣,發(fā)病而死。
如果辛憲英活著,看到她兒子如此做人做事,也會感嘆幾句:如此輕狂,如此奢侈,敗壞是遲早的事。
《三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