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人之常態(tài)。
有快感會喊,有痛苦會叫,無悲無喜時,則是沉默,沉默對天,沉默對地,沉默對人,沉默對己。
生前,自己是段沉默。死后,自己化為沉默。
沉默,是聲音的無。喧囂,是聲音的有。有生于無。
沉默與喧囂,是聲的兩面。
沉默,并不是沒有聲,而是沒到出聲的臨界。
喧囂,并不是聲的世界,同樣是聲的消亡。
路邊無語的老者,你說他是沉默,其實他心中巨浪滔天,你少年的模樣,早已驚醒他陳年的記憶,一段戀情,一段溫情,在你的鬢角之上,在你的眉眼之間。
樹下呆立的姑娘,我說她在沉默,或許她心里陰雨霏霏,意中人仍無消息,一腔熱情,付諸東流,青春老去,愛心無寄。
耳中的沉默,只是聲的沉睡。
心中的沉默,才是真正的死亡。
若是對世間之人,世間之事,都無話可說,無戀可留,那就是心死如灰,心聲已滅。
心若死了,則是放棄。放棄幻想,放棄追求,放棄等待,放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真正心死的人,少而又少。只要誘惑多了,柴火旺了,所謂死的心,又會復活。凡人,都是這樣,不用誰笑話誰。鐵石心腸,尚且能化繞指柔,更何況凡心俗身?
耳的沉默,和心的沉默之間,還有一個沉默,是眼的沉默。
眼的沉默,是看破不說破,知道不說道。
心動,意動,只是舌頭不動,嘴唇不動。
眼的沉默,或許是一種禮貌,或許是一種觀望,或許是一種忍讓。
從沉默到爆發(fā),只需要量的堆積。
若是禮貌的沉默,所見所聞,只是無傷大雅。
若是觀望的沉默,所聞所見,只是見仁見智。
若是忍讓的沉默,一切見聞,皆化暴風驟雨。
所謂道路側目,就是如此,眼的沉默,心的怒火。無聲之聲,比有聲之聲更具破壞力,這不用證明,歷史已經證實,這不用驗證,現(xiàn)實正在展開。
三種沉默,三種喧囂,陰陰陽陽,陽陽陰陰,生死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