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鼓樓
西安鐘樓位于古都西安的正中心,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xiàn)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中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曰“景云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鶠檎叫危?.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漢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中國現(xiàn)能看到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shù)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fā)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西安鼓樓也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 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頂部為重檐形式,總高3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
在鼓樓第三檐下,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面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于天”。“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樓竣工后,陜西巡撫都御史趙可懷于明萬歷十八年(1580年)所題。北匾“聲聞于天”則相傳是咸寧縣“名儒”李允寬所書。兩匾長8米,寬3.6米,為藍底金字木匾。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鼓樓是中國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僅次于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筑,且在中國同類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無論從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性方面都屬于同類建筑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