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高麗,卻榮登中國后位;她情比昭君,貌比西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卻積年遭怨屢遭陷害;她養(yǎng)尊處優(yōu),出貢元朝,卻只能伺候灑掃;她就是元惠宗(順帝)第三任正宮皇后——奇皇后!
而這樣一位忍辱負重的異域奇女子,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古時最高巔峰的呢?榮登后位的奇皇后本該感恩戴德,高麗一方水土養(yǎng)得她尊容無比榮耀至極,可她為何又處心積慮堅決要置高麗于死地,以滅國為報?這之間究竟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奇皇后”人如其名,她的一生也是如此的“傳奇”,雖然她的名號不如武則天如此響亮,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便是她出身高麗卻成為中國的皇后,她榮登后位卻出兵反戈高麗的行為也令人唏噓,可這處心積慮的“誓死抵抗”究竟是為何呢?這一切還要從她的出身說起。
1315年一個深夜,忽逢大雨,一女嬰呱呱落地,奇氏出生了。高麗幸州的這戶人家也算是當時的大戶,標準千金的她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亭亭玉立,貌美如花,是當?shù)厥殖雒馁F族小姐。自小尊貴的她天生麗質(zhì),在手心里捧著長大。
但由于父親是朝中重臣,她作為貴女勢必會與朝廷利益有所牽連。她不知道的是,自她出生以后,她身上就背負著國家的使命,家族的悉心教導和栽培,也是為了她終有一天可以為家族帶來榮耀,成為名門之后,或上貢朝廷。
奇氏出生在高麗,當時中國是元朝當政,而高麗作為中國的藩國一直與朝廷有著密切的交流,每年高麗也會在各大家族的中挑選適齡的女子送往元朝。
為了得到了元朝的照佛,這項制度在元朝建立初期就開始確立,一直實施形成風氣,甚至已經(jīng)成為了規(guī)章制度,而眾多女子的生命和青春都奉獻給了國家和戰(zhàn)爭。
所以,高麗每年除了按照規(guī)定的條目向元朝奉獻寶物,還要在世家大族和民間挑選女子供奉,以便于皇帝享樂,開枝散葉。
但是這種長期保持的婚姻關(guān)系,都是由女孩來犧牲自我換取國家的安寧和物質(zhì)回饋的。例如,歷代的高麗王都會迎娶蒙古國的公主為自己的妻子,高麗王朝所挑選的女子送去元朝也是為了為妃為后,換取國之安寧。
但對于高麗的女子來說,她們的命運從來都不由自己做主,毫無人權(quán),即便是世家大族的女子也皆是犧牲,被當作貢品、當作禮物供奉給異國他鄉(xiāng)的元朝。為了家族和安定,她們只能犧牲自己,所以這項心照不宣的制度必然會被高麗女子所痛恨。
奇氏自小尊貴,名門貴女,相貌堂堂又聰慧無比,自然會被當作“貢品”的一員,供奉給元朝。
她們身上所背負的家族榮耀和國家穩(wěn)定,無非是希望她們有一天能夠得到元朝皇帝的寵幸,成為后宮權(quán)力的把持者,從而幫扶母國,強大母國。
但是,雖是名門貴女,她們在元朝后宮的地位卻仍然是十分低下的,甚至還不如一個灑掃宮女。而元朝也知道高麗的目的,防范心非常高,只安排她們做一些粗活、雜活、甚至日常連皇帝都無法見到。
相比其他的女子來說,也許奇氏更多了一分運氣,她剛剛?cè)雽m就可以在元惠宗身邊伺候茶水,已然算是比較高的起點了。但誰都不曾想過,這樣一位女子,最終會登上后位,掌管一國之政。
甚至會出兵反戈母國,她與母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
她隱忍不發(fā),但也不愿讓自己的一生就這樣消沉。于是她便借機遣走元惠宗身邊的宮人,只留自己在身側(cè),她在醉酒之時,試圖得到元惠宗的寵幸。
天生貌美的她,身上又有著十分強烈的異域氣質(zhì),很快被元惠宗注意到,并且將元惠宗迷得顛三倒四。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情況再次上演,沒過幾日,元惠宗便將她冊立為妃子,即便知道她是高麗供奉來的女子也絲毫不在意。
而元惠宗的寵愛讓當時的皇后答納失里非常氣憤,便將奇氏視作“眼中釘”,并動用她中宮的權(quán)力對奇氏進行肆意折磨。
答納失里出身蒙古,父親權(quán)力之大直逼皇帝,所以傲慢至極,甚至有時連皇帝都不曾放在眼中,從不顧及皇家的顏面和皇帝的尊嚴。
當她發(fā)現(xiàn)奇氏的存在之后,絲毫不顧及她是元惠宗的心上人,凌辱折磨,讓她過得連普通宮女都不如。
頗有心計的奇氏也意識到,宮廷內(nèi)斗異常兇險,而自己想要在深宮大院里立足,勢必要謹慎,更是要謹防皇后的陷害,而皇后的折磨,也讓她萌生了對后位的渴望,只有手握權(quán)力,才能保護自己。
根基未穩(wěn)的奇氏在皇后的監(jiān)視和折磨下備受摧殘,其楚楚可憐的樣子激發(fā)起了元惠宗的憐憫之心??捎捎诖鸺{失里父親的官職實屬過高,元惠宗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有心無力的奇氏也只能隱忍不發(fā)。
可沒過多久,答納失里的父親就去世了,答納失里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又因兄弟叛亂而被牽連最終命喪黃泉。
奇氏終于等到了自己的機會,元惠宗一紙詔書想要將奇氏立為皇后,可當時掌權(quán)的伯顏甚是反對,因奇氏不是蒙古貴族而拒絕其詔書。
無奈至此,元惠宗只能作罷,挑選了弘吉刺部供奉的女子伯顏忽都為皇后,就這樣奇氏與皇后失之交臂。
失去皇后位的奇氏心生怨恨,便多次在元惠宗耳邊混淆視聽,出言詆毀伯顏忽都。由于元惠宗的寵愛,以及奇氏平時所表現(xiàn)出的天真爛漫毫無心機的樣子,元惠宗很快便疏離了伯顏忽都。
雖然奇氏并不能讓元惠宗一紙詔書廢了伯顏忽都,但帝后的疏離,儼然已經(jīng)讓奇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二皇后”。
1339年,在元惠宗的寵愛之下,奇氏誕下了一個皇子。有了孩子傍身,其權(quán)力之大甚至已然超過了當時的伯顏忽都,成為了暗地里的“正宮娘娘”。
1342年,奇氏再次誕下一位皇子,有兩個孩子傍身的她,在宮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她逐漸不滿足自己后妃的地位,甚至開始掌握在宮中的生殺權(quán)力。
奇氏的家人也借奇氏的勢力在高麗國耀武揚威,十分囂張,甚至不將高麗王放在眼中。備受侮辱的高麗王,下旨將奇氏的家人全部殺害。心生怨懟的奇氏,自此心中便埋下了“滅掉高麗國”的想法。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奇氏不得不拉攏人心,擴展自己在宮中的人脈和地位。于是她拉攏了一名叫作“樸不花”的太監(jiān)。
這位太監(jiān)也是來自高麗國,據(jù)說兩人在還未進元朝之時就十分交好,而在奇氏被供奉給元朝之時,樸不花甚至甘愿淪為太監(jiān)也要誓死追隨,兩人彼此十分信任。
在“第二皇后”的保護之下,樸不花十分囂張,在后宮更是興風作浪,在前朝結(jié)黨營私,為一己私欲打擊曾經(jīng)阻撓過自己的丞相,將他架空取而代之,稱霸朝廷。
雖說奇氏風華正茂,美貌動人,但元惠宗作為皇帝,勢必會擁有無數(shù)花容月貌,花心的元惠宗早已看上她人,對奇氏的寵愛也大不如前。
心生怨恨的奇氏便產(chǎn)生了逼迫元惠宗退位的想法,扶正自己孩子上位,可惜并未成功。但為了緊閉口風,在事情敗落之后,奇氏將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殺害了。
為了拉攏人心,營造自己的形象和口碑,奇氏連年為處于荒涼之地的百姓賑災,無數(shù)百姓享受她的恩惠,對她感恩戴德,但實際上卻不知她的真正目的。
一時之間在朝堂上,她儼然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后妃之首。在第二任皇后去世之后,她理所當然地被元惠宗冊封為皇后。
“男為陽,女為陰”,自古強調(diào)平衡和對稱的中國有皇帝,勢必會有與之相配的皇后。
“皇后”在中國文化中,是為特殊,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貴的人,也是舉國上下最尊貴的女性。
不僅如此,按照古時的“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皇帝去世,皇后又有所出,她理所應當便可輔佐新皇,掌握國家大全,成為最尊貴的人!
而成為皇后的奇氏,已經(jīng)成為了元朝最尊貴的女人,也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沐浴著皇恩浩蕩的她,在面對元惠宗日漸的冷淡,居然動了殺君的念頭。
除此之外,由于高麗國殺了奇氏一家,她心中一直耿耿于懷,于是慫恿當時的太子,也就是她的兒子,出兵踏平高麗,為自己的父親與家人報仇。
在奇氏心中,“皇后”之位所帶來的權(quán)力是她必勝的追求,她所要的并不只是權(quán)力這么簡單,更是要名正言順,要萬人敬仰,要大家對她感恩戴德。
既然50歲的她終于在皇后去世時手握鳳位,那么,扶正自己兒子做皇帝便成了她接下來的心愿和目標。
但好景不長,雖然她一登后位便教唆兒子出兵攻打高麗國,但兒子愛猷識理達臘對戰(zhàn)爭謀略絲毫不精通,這一次的戰(zhàn)爭并沒有占上先機,甚至差一點丟掉性命被打得落花流水。
雖然征伐母國的想法暫時擱置了,但是奇氏在朝堂上的興風作浪卻絲毫沒有停止。
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奇氏為了能夠手握兵權(quán),曾經(jīng)想要讓元惠宗將皇位傳給愛猷識理達臘,但是由于愛猷識理達臘在朝堂上勢單力薄,并沒有什么權(quán)威,于是奇氏便私下結(jié)交大臣,讓丞相太平幫其在朝廷上諫言。
但丞相太平可謂忠臣,不僅沒有答應奇氏的要求,更是直言不諱地上告皇帝所愛猷識理達臘想要謀逆。
從此,太平的命運便被奇氏牽制了,她設計誣告太平,最終導致太平被元惠宗流放。她在朝廷上排除異己,爭權(quán)奪利,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權(quán)力,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順利繼承皇位。
隨著元惠宗的衰老,平步青云的她,在朝堂上可謂是沒有競爭對手。
1368年,在朝堂上甚至從未有朝臣敢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身為正宮娘娘的她,終于擁有了把握天下的權(quán)力。
可好景不長,她手握權(quán)力沒多久,攻城的將領便趕來,由于宰相的離心、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的無能,她終將沒有抗得過戰(zhàn)爭的攻擊。
連年戰(zhàn)敗的她,只能倉皇而逃,1369年,即第二年便含恨而終。登上后位的她,本可以借助高麗國的幫持而平步青云,手握朝堂。但還未等到她真正的攻下高麗國,自己所在的元朝便被人一攻而破。
爭強好勝了一生的她,最終也在戰(zhàn)爭中淪為亡命之徒,在兵荒馬亂的倉皇而逃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
也許是因為她的禍亂朝綱,更或許是她的心生怨恨,她傳奇的一生終將無所善終。她作為元朝后宮的既得利益者,在登上權(quán)力的巔峰之后,并非收手,而是心生怨恨試圖排除異己,將所有阻礙自己的人全部狠心殺害,令朝臣畏懼,令朝堂動蕩,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人幫持。
這種看似穩(wěn)定卻飄零的人生,只能將自己消磨在歲月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