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是清朝第一帝,在位18年,死時只有24歲。他生前選了陵址,但沒有營建。死后,朝廷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規(guī)模宏大,建筑眾多的孝陵。所以在社會上流傳著“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說法。 1990年在維修孝陵工程時,發(fā)現(xiàn)其龍恩殿、東西配殿的梁柱等大木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墒窃诘顑?nèi)的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檁及金柱、檐柱上都有改料的痕跡,以此不難看出是拆他處殿堂之料,用來應(yīng)孝陵工程之急。
1991年,當(dāng)拆卸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條線索,才揭開了孝陵營造之謎。這些天花板木料有輕有重,規(guī)格有大有小,正面均繪“金蓮水草”圖案。圓光用藍色,內(nèi)畫三朵含苞欲放的金蓮花,滿布淡藍色水草。方光為淡藍色,岔角紅、綠、藍色如意云。方光、圓光外,均飾寬金邊。方光外為綠邊。所繪三朵花,相傳為“三皇治世”之意,代表著道教的三清天尊。天花板背后兩條穿帶之間,有木工信手刻就的文字。在這些遒勁有力的陰刻字跡里,不僅透露出了殿堂的名字,還表明每塊天花板的方位。在文字清晰的十八塊天花板背后,都刻有“清馥殿”的殿名。其位置有明間、次間、稍間、三稍間,還有天井。不難看出清馥殿是一座有藻井的九間大殿。所有天花板上還刻有“字頭朝東”,可知這座殿堂方位是坐西朝東的。
康熙初年,因急修孝陵,材料短缺,故而將西苑清馥殿拆除,在清馥殿基址,又建成“弘仁”寺。星轉(zhuǎn)斗移,時代變化,弘仁寺也無蹤影了。盛極一時的清馥殿,只留下一個名稱,在順治孝陵花板上所刻的文字中,還能勾起一絲對“清馥殿”的歷史回顧。
1992年在維修孝陵的神道碑亭時拆卸的天花板中,又出現(xiàn)了同樣的“金蓮水草”天花板,背后刻有“錦芳亭”的字樣。錦芳亭為嘉靖十一年三月在清馥殿前所建。天花板上的“金蓮水草”花紋,已成為清代陵寢天花的統(tǒng)一模式,直至光緒帝崇陵持續(xù)了200多年。追本溯源“金蓮水草”天花,確為明朝道教宮苑“清馥殿”“錦芳亭”之原件,同時在紫禁城中明朝宮殿中也能找到佐證。紫禁城四門之一的神五門,清代設(shè)鐘鼓樓,天花亦用“金蓮水草”。
幾百年孝陵建造之謎,在近年孝陵維修工程中得以揭曉,多年來“拆明陵、修清陵”的謬說終于得以澄清,正確的結(jié)論是“拆明宮,建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