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明、清、民國
地址:通州區(qū)中倉街道南大街清真寺胡同1號
范圍:東臨清真寺胡同,南臨北二條胡同,西臨小樓飯館,北臨回民胡同
占地面積:3062.46平方米
1959年被公布為通州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升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金元時期,此處在通州城南垣中段外側。大批信仰伊斯蘭教者或因漕運,或以腳夫,或由從商,或緣放牧,來此定居,于延祐年間(1314―1320)建立朝真寺,以滿足穆斯林需求。明正德十四年(1519)、萬歷二十一年(1593)重修,改稱清真寺。清康熙年間,清圣祖曾至此寺,遂有邦克樓門額上的楷書“萬壽無疆”大木匾。道光、光緒年間有增修。1931年重修;
1933年春遭到日寇炮轟,炸毀清真寺禮拜殿一、二卷,旋即修復,且開辦清真寺大學;1945年再修。新中國成立前,曾在寺內開設穆光小學校,教授回民子女,新中國成立后因之,改稱“回民小學”,對古代建筑有所拆改。1982年恢復宗教活動。2004—2007年,先后兩期按原形制完成清真寺修繕和復建工程。
此寺占地面積10余畝,布局緊嚴。寺院東向,二進院落跨南北院。正院主體建筑及附屬者有:磚砌大影壁一堵,影壁南北各有等制垂花門一座。邦克樓上層歇山重檐筒瓦頂,丁頭拱雀替,四周帶廊,設二抹木護欄,蘇式彩畫,東面門額懸木匾一,橫刻楷書“萬壽無疆”四大字;下層為拔券結構一間,正交斜欞隔扇門四扇,東面門額懸木匾一,橫刻楷書“大哉乾元”四大字。南北夾墻門各一,南北配殿各五間。第二進主體建筑乃禮拜殿,勾連搭四卷。前卷三間,是敞廳;第二卷亦三間,第三卷三間,又南北各設橫向抱廈三間,與第三卷勾連搭;第四卷五間,形制更為復雜。
寺內現(xiàn)存刻石有四,一為明正德十四年記碑,字跡已剝蝕殆盡;一為捐產記碑,嵌于北跨院西廂房南山墻處,“中華民國二十年十月立”;一為嵌砌壁上刻石,為捐助創(chuàng)辦清真大學石刻,“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二月立”;一為嵌墻刻石,記述捐助辦學事,“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立。
此寺規(guī)模宏大,布局緊嚴,大于北京牛街清真寺,且綜合運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形制,絢麗多彩,具有很高的建筑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