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明狂人李贄:宦海沉浮不自由

明朝中后期,整個社會以朱熹的理學思想為正統(tǒng),但在朱子理學一統(tǒng)天下的表層之下,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王陽明心學的誕生,朝堂之外的思想界變的極其活躍,而活躍的氣氛之下必定誕生一些新奇的思想,出現(xiàn)一些另類的人物。

在萬歷朝,有一個人由于思想與當時的主流格格不入,行事作風率性大膽,被不少士大夫稱為名教異端,萬歷皇帝則親自在圣旨中說其“敢倡亂道,惑世污民”;但稱贊他的人卻說他是開宗立派的大宗師,擁有尋求大道的真智慧,是天縱奇才;后世的人則高度稱贊他為封建禮教的對抗者,中國杰出的思想啟蒙家。

這個人就是因另類的思想和言論而轟動了整個大明朝野的泰州學派代表人物李贄,李贄的叛逆道路是逐漸形成的,而在李贄真正的成為“圣教叛徒”的異端之前,他也在大明的官場中沉浮了二十多年,歷經(jīng)了人世滄桑。

楔子:王艮的泰州學派

要講李贄就必須先了解其門派泰州學派。

假如把明代中葉的思想界比喻為門派林立的江湖的話,那么宋明理學(也稱道學)絕對是正派的代表,其次就是王陽明創(chuàng)立的心學。而從心學中分化出來的泰州學派則被很多士大夫們視為魔教邪說。

泰州學派的開山老祖是泰州人王艮,他是王陽明的弟子。如果大家讀過《傳習錄》的話,肯定對那位常常與王陽明爭辯的心齋有印象,這個心齋就是王艮的號。

與老師王陽明不同,王艮本名王銀,出身于社會底層。王家世代靠從事煮鹽工作維持生活,屬于賤民階層中的 “灶丁”。王銀這個人呢,文化程度并不高。就是小時候上過兩年私塾,認識幾個字而已。后來由于家境艱難,便早早的輟學回家,從事勞動生產(chǎn)。但這個人是很有想法的,他并沒有在繁重的勞動中變得麻木,而是一直對自己在私塾接觸 的儒家經(jīng)典念念不忘。

一直到十九歲的時候,王銀借著外出經(jīng)商的機會,前往山東拜謁了孔廟。見到至圣先師孔子的塑像時,他很激動。他這樣說:'孔夫子是人,我也是人。那么我也該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圣賢。”

之后,王銀就隨身帶著《孝經(jīng)》《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每天都在誦讀,遇到讀書人就與他們討論這些經(jīng)典。雖然自己是個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但依舊想做孔子那樣的圣賢。其依據(jù)就是“孔子是人,他也是人。”

這種想法現(xiàn)代人看來沒什么,但在那個年代可是很大膽的。因為在道學家眼中,孔子是神,不是人,后世的人只能依據(jù)他的教條來得到進步,但要想與神平級那是不可能的,簡直是癡人說夢。但王銀作為一個來自下層的普通勞動者,思想里可沒這一套條條框框。他具有與士大夫階層不同的活躍樸素的思想和見解,這也為其開創(chuàng)的泰州學派帶有與封建正統(tǒng)道學迥異的見解埋下了伏筆。

之后的十多年時間中,王銀靠著經(jīng)商發(fā)家致富,擺脫了繁重的勞動。他并不甘心只做一個富家翁,而是富而思學,正式開始了自己追求圣賢之道的人生旅程。經(jīng)過多年自己對儒家典籍的研究和感悟,成為了一個對孔子之道很有新奇見解的儒商,他根據(jù)《禮經(jīng)》的記載,自己制作了古代的五常冠、深衣、大帶、笏板,穿著打扮也和古人一樣,用自己的話說就是:“既然儒生遵循著大堯的教導而說話做事,又怎能不穿堯時代的衣服呢?”

王銀古言古服的作風加上自己的能言善辯,在文人中逐漸聲名鵲起。有人對他說:“您所說 的和王陽明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何不去拜見陽明先生呢?”王銀聽完后很開心,于嘉靖元年前往江西拜見王陽明,此時的他已經(jīng)三十八歲?!睹魅鍖W案》中這樣描述王艮與王陽明的初見:

先生(王艮)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后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p>

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于門外。始入,先生據(jù)上坐。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cè)。論畢,乃嘆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毕掳葑苑Q弟子。

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先生復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p>

王銀穿著古裝去拜見王陽明,經(jīng)過兩次辯論后,才心服口服,正式拜在王陽明的門下。而王陽明也很看好這個脾氣略顯狂傲的人,收了這個弟子,并替他改名為王艮,字汝止,號心齋。意思是要讓他能夠做到平心靜氣,從對內(nèi)心的反思中尋求大道。

在王陽明門下,王艮依舊不改本色。他像王陽明請教孔子當時是如何周游天下傳播儒學的,陽明先生笑而不答。于是王艮自己制作了蒲扇,穿戴著自己設計的古裝四處游走,像人們宣揚他的學說。

面對著這樣一個奇裝異服 的怪人,大家都視為怪物,但是很多人也被王艮的學說所吸引。王陽明知道這個弟子做出如此出格的舉動,連忙寫信把他召回,生氣的一連三日不見他。王艮在陽明的門口跪了三天,王陽明送客出來,依舊不理睬他。王艮厲聲說道:“孔夫子是不會做太過分的事情的。”王陽明只得接受了他的認錯。可見,王艮還是很有個性的,面對這個叛逆的學生,王陽明也是沒招了。王艮就這樣追隨著王陽明學習心學,一直到陽明死后才回到泰州老家,開始了自己的講學生涯。

王艮將自己對心學的理解和感悟發(fā)展出泰州學派,雖然其源流脫胎于心學,卻有所不同。王艮的泰州學派思想主張更為激進和接近下層普通民眾。

泰州學派崇尚后天學習,認為人無論地位貴賤,只要學習就能成為圣賢。而普通人的日常勞作中既包含了所謂的圣賢大道,而對于人的七情六欲和個性,應該隨其天性而發(fā)展,不應用所謂的禮法與規(guī)矩去改變。

王艮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講學的時候更注重通俗易懂,再加上其理念主張個性的解放與接近下層勞動人民,所以數(shù)年間吸引了許多販夫走卒,漁樵農(nóng)夫成為其門人,也受到一些開明的士大夫的歡迎。而這些門徒中再次繼承和發(fā)展了王艮學說中的民主和個性解放思想,逐漸成為明朝中后期一個影響很大的學派。最后不光信奉道學的人們將泰州學派視為邪說異端,就是正統(tǒng)的陽明心學流派也否定泰州學派。于是,大明思想界的江湖中,泰州學派成為了勢力龐大的“魔教”典型。王艮死后, 他的兒子王襞繼續(xù)講學,泰州學派的影響仍然一天天壯大。

而離經(jīng)叛道的李贄正是這個門派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是“魔教”中的集大成者。


一,苦難造就叛逆

我們回到本文的主人公李贄。李贄這個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幼讀《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strong>真是從小就有異端思想。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將《論語》中記載的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結(jié)果被孔子說成是胸無大志的小人和子路遇到荷蕢老人,老人批評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兩個故事結(jié)合到一起,寫出一篇《老農(nóng)老圃論》,借此諷刺孔圣人輕視勞動,熱衷功名的思想。這在將孔夫子視為萬世圣人的明代社會中是一件很大膽和標新立異的事情。

李贄為何會年幼的時候就孕育了與社會主流思潮相反的異端思想呢?這還要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

李贄原名林載贄,福建泉州人氏,出生于嘉靖六年十月。李贄雖然是漢族,但宋元時期海運發(fā)達,李贄的祖先就曾靠出海經(jīng)商而發(fā)家致富,并且到過海外,娶外國女人為妻,信奉伊斯蘭教。這種大膽的行為遭到了族內(nèi)的反對,故此李贄的的祖先才改姓林氏。后來由于禁海政策的推行,李贄的家族逐漸破敗。到了李贄的父親白齋公的時候,已經(jīng)棄商從儒。白齋公并沒有獲取功名,所以光宗耀祖的重任落到了李贄的身上。李贄考取功名后,才還宗改姓李,后來為了避明穆宗朱載垕的名諱,又更名為李贄。李贄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一直跟隨父親讀書習字。

受到家庭的影響,李贄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儒者,故此從小就埋下了與正統(tǒng)理學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李贄生活的時代,正是泰州學派思想廣為流行的時期,故此他又深受泰州學派的影響。一個本來就不按正統(tǒng)思維想事情的人接受了當時被封建士大夫斥為邪說左道的學派思潮的影響,就養(yǎng)成了李贄更加憤世嫉俗,反抗正統(tǒng)的絹狂性格。

為了維持生活開支,李贄二十歲的時候便開始四方奔走,給人當私塾教師補貼家用。嘉靖二十六年,父親李白齋做主讓李贄迎娶了黃氏為妻。此時李贄二十一歲。李家的貧困現(xiàn)狀并沒有引起黃氏的反感,相反的是孝敬公婆,時常幫人做針線活賺錢緩解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李贄作為一個窮小子,能取到這樣的賢惠的妻子,是他的福氣與幸運。然而,這一切仍舊不能改變家庭中人口眾多卻一貧如洗的面貌,全家人都把改變的希望寄托在了李贄的身上。

李贄對儒家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是很不屑的,他讀著當時儒生都研讀的朱熹的《四書集注》,越看越來火,干脆直接拋棄了理學經(jīng)典。而當時是用八股取士,要想獲取功名,必須熟讀《四書集注》和精通八股。李贄對這樣的考試方法很反感,但畢竟自己家境不好,為了吃飯,還是得硬著頭皮搞這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在考試前,他背誦了五百篇八股文,到了科舉考試的時候,把這些文章又重新編排一下,居然考中了。

李贄曾晚年回憶自己當年考科舉的情況,直白的說自己之所以考試求官就是為了養(yǎng)家吃飯,要是自己家境富裕的話他才不想當官呢。這樣的的表述夠率真,比起動不動就是為了家國天下的道學家們真是可愛了許多倍。

李贄二十六歲中了舉人,之后兩次會試都落榜,他求功名的心本來就不濃,所以有了不愿做官的想法,而是四處替人當私塾教師養(yǎng)家糊口。二十八歲的時候,由于生活貧困,自己的大兒子夭折了,這讓李贄很是傷心,也讓他的思想更加的偏激和憤世嫉俗。

第二年,李贄被朝廷授予河南輝縣共城的教諭,教諭的職責類似于今天的校長,負責文廟的祭祀和教導當?shù)氐纳鷨T。一向反對神話孔圣人的李贄,卻做了專門負責祭祀孔子的工作,他的心里是很不舒服的。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父親已經(jīng)老邁,家中的弟弟妹妹都已經(jīng)到了婚假的年齡,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自己的肩頭,現(xiàn)實逼迫他得趕快去做官拿朝廷的俸祿養(yǎng)家糊口。

共城遠離家鄉(xiāng), 違背了李贄想要孝順父親,照顧弟妹的想法。但令他高興的是共城這個地方是宋代大學者李之才和邵雍談論大道 的地方,昔日邵雍為了追求大道,不遠千里從洛陽來到河南輝縣向李之才求教,并在輝縣西北的蘇門山百泉之上開荒種地,其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安樂窩”,最終邵雍終成精通《易經(jīng)》的大學者。這樣的前輩先賢讓李贄心向往之?;叵肫鹕塾嚎炭嚆@研學問,到了四十歲才返鄉(xiāng)結(jié)婚,自己卻總是忘不了夭折的孩子,沉浸在喪子的悲痛中無法自拔,這讓他很慚愧。

李贄常常到邵雍居住過的百泉附近游玩,并開心的說:“我是泉州人,如今又到百泉做官,這輩子跟泉字真是有不解之緣啊?!庇捎谒浪寄缴塾旱臑槿伺c學識,遂自號曰:“百泉居士”,自稱“百泉人”。很多的概念中,李贄是反對儒學的,但其實他并不是對儒學一概否定,而是專門針對宋明理學和士大夫階層虛偽的不切實際的迂腐思想。對于儒家中真正的才學之士,李贄還是尊敬并引以為師的。

李贄在共城做了五年的教諭,隨后被擢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在共城的五年時間中,李贄自己評價是:“落落竟不聞道?!?/strong>意思就是自己自己舉止孤高,和人合不來,并且也沒有像邵雍那樣參悟大道。

其實李贄的性格本來就不隨大流,他在任上一反傳統(tǒng),不接受生員們的見面禮,也不結(jié)交上司。只是守著微薄的俸祿過著勉強糊口的生活。這樣的做法并不是為了博取清廉之名,而是天生就是這性格,改不了,沒辦法呀。難道他不懂得這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么?他懂,只是他覺得惡心罷了。

李贄調(diào)任南京國子監(jiān)幾個月后,他的父親就病故了。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李贄需要回到泉州守孝三年。李贄的父親李白齋先生從李贄七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寫字,雖然李白齋先生一生都是個窮儒,但他可以說是李贄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李贄傷心的走上返鄉(xiāng)的道路,此時正遇到倭寇肆虐。沿海的道路上到處硝煙彌漫。李贄一路上都是夜晚趕路,白天則到處躲避倭寇和強盜。從南京到泉州的路程他走了半年才到,一路上目睹了太多的民不聊生和地方官員平時高談闊論,面對倭寇來襲時卻手足無措的丑態(tài)。

回到家鄉(xiāng)的李贄穿上孝服,帶領著李家和林家的族人們拿起武器,登上泉州城和當?shù)毓俑黄鸬钟量堋kS著與倭寇的戰(zhàn)爭,泉州城內(nèi)糧食匱乏,面對著高漲的糧價和家中三十多口人,李贄心力交瘁。 但是就像俗話說的:“福無雙至從來有,禍不單行自古聞”,在嘉靖四十一年,泉州一帶爆發(fā)了瘟疫,當時的慘象在《泉州府志》中有記載:

嘉靖四十一年,泉州城郡大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觀尸相枕籍,有闔戶無一人存者。市門俱閉,至無敢出。 《泉州府志》卷七十三《詳異》

等到守孝期滿,李贄帶著妻子兒女搬移到北京,以此來逃避戰(zhàn)火和瘟疫。李贄帶著家人在北京住下來,等待著朝廷的補缺任命,但一等就等了十個月。所帶的錢已經(jīng)快要用完了,他只好借別人的館舍教書賺取生活費。教了十個月的書,終于被補缺為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這個和他在南京的官職一樣。無論如何,自己家人的生活有保障了,因為又可以領俸祿了。要知道,李贄在等缺的這段時間里,最難熬的是冬天居然斷糧,一家人餓的快死的時候幸好房東送來了糧食,這才保住了性命。

但老天似乎并沒有打算讓李贄緩一口氣,在重新獲得官位的不久,他的二兒子就病死了。這讓李贄痛徹心扉,為什么上天這樣待自己?還沒有從失去兒子的悲痛中緩過來的李贄很快又收到家鄉(xiāng)族人的來信,他的祖父去世了。李贄痛哭著感慨自己的不幸:

嗟嗟,人生豈不苦?誰謂仕宦樂?仕宦若居士,不乃更苦耶? 《焚書~卓吾略論》

是啊,一個快四十歲的人,先后失去了父親,兩個孩子和祖父,這樣的人生還能說不苦么?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祿,光宗耀祖??墒亲约弘m然做官了,卻絲毫沒有改變窮困的局面,而且由于自己的無能,接連使得親人死去,這是為什么???當官當他他這個份上的,真是古今罕有了。當時,李贄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回家鄉(xiāng)把祖父安葬,并且已經(jīng)挺棺五十多年沒有下葬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這次也一定要把他們安葬了。原來,由于李家的貧窮,無力買墳地,所以曾祖父和曾祖母一直沒有下葬,而是擺在祠堂中。這是多么悲哀的現(xiàn)實???他哪里像一個在朝中做官的士大夫,分明是人間煉獄中一個受盡折磨的可憐人罷了。

李贄把同僚湊的喪葬費分了一半給妻子黃氏,讓他帶著三個女兒在共城買幾畝薄田度日,等著自己回來。黃氏向他哭訴說:“我是一個婦道人家,你要帶走一半的錢去安葬祖先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我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度日艱難不說。我的母親年事已高,在家鄉(xiāng)思念我而哭瞎了雙眼。我只想同你一道回家,看看母親,你要替祖先盡孝道,難道我就不能去侍奉母親么?”但是李贄很生氣,為什么一個女人卻有這么多的要求呢?于是板著面孔不看她。黃氏眼見丈夫生氣,知道自己是不能回去了,便擦干眼淚向他道歉,請求丈夫回家后去看望一下自己的老母親。之后李贄買了幾畝田地給黃氏,準備收拾啟程。當時一個貪官因為盤剝當?shù)氐牡刂鳑]有成功,就想了個陰招,假借漕運河道用水,把農(nóng)民的灌溉用水都引向了漕河中。全縣上萬頃田地沒有了水源,李贄去請求這位官員給百姓放水,但那官員說:“我可以給你家的田地一些灌溉水源,但要我給全縣灌水這不成。”李贄的犟脾氣上來了:“既然你不給百姓們灌水,那我家的田地也不要你的水?!闭f完就丟下老婆孩子回泉州老家去了。

李贄離開的那一年,由于貪官的禍害,當?shù)仡w粒無收,黃氏的田地只收獲了幾斗草籽,由于吃的太差,二女兒和三女兒先后病餓而死。多虧了與李贄交好的推官鄧石陽多次送錢接濟,黃氏才帶著大女兒熬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

話說李贄回家鄉(xiāng)呆了三年才返回共城。一進門就看到消瘦的妻子和大女兒,另外兩個女兒卻不見了。在詢問中他才知道原來是餓死了。黃氏訴說著自己這三年的苦難,流下眼淚。李贄得知這些情況后僵住了,妻子趕快收起眼淚轉(zhuǎn)而安慰他并詢問家鄉(xiāng)的情況。那一夜,夫妻二人在點著蠟燭一直談到深夜。

而李贄這時候才真正的明白了:原來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男人會因痛苦而悲傷,難道女人就不會么?在此之前,李贄雖然看不慣道學家那套嘴臉,然而自己的思想中依舊受到傳統(tǒng)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義的影響的。假如他當時肯聽妻子的請求,帶著家人一起回泉州,自己的女兒又怎么會餓死?假如他當時真的把妻子和兒女的性命看重一點的話,又怎么會為了所謂的道義而使得自家田地喪失了灌溉的機會?李贄那一夜失眠了,他強作鎮(zhèn)定的安慰了妻子。但是內(nèi)心卻掀起了波瀾。

這夜可以說是李贄痛苦的一晚,也是改變了他思想的一夜。我們知道,后期的李贄,提倡男女平等,主張尊敬女性。這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用兩個女兒年幼的生命和妻子三年的心酸才換來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現(xiàn)代人看來并沒有難么難以理解,但如果放在幾百年前理學占據(jù)主流的明代社會中,就會發(fā)覺一個男人在那種時代要真的能悟出這個思想是多么艱難。

那個年代對于女人是不公的,對于女人,幾乎整個社會都認為應該遵守三從四德,女人們應該對丈夫逆來順受,并且還應該以死殉夫,換一個貞潔烈女的美名。但李贄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終于悟出了男女都是一樣有悲喜的人,這是他思想的一個重大轉(zhuǎn)變,雖然這樣的轉(zhuǎn)變是用殘酷到極點的現(xiàn)實激發(fā)出來的,叫人反觀這段歷史時只想流淚。

李贄的苦難史是造就他異端思想的重要原因,命運對李贄是不公的,但這些不公卻也造就了大明第一狂人的超前思想,苦難向來是激發(fā)新思潮的主要原因,李贄這輩子最缺錢,最不缺的就是貧窮和苦難。真不知這到底是幸運呢,還是不幸?

二,什么是大道?

李贄回到北京候補,得到了禮部司職一職。當時這位孤僻的李先生餓死孩子的事情已經(jīng)被許多人知道,再加上李贄平時多次對功名利祿表現(xiàn)出不屑的態(tài)度。便有人諷刺他說:“禮部司職只是個窮官,比國子監(jiān)博士還窮,既然到哪里都是窮,你咋還要來做官呢?”李贄回答說:“我所理解的窮困,是一輩子不能明白何為大道。我這十多年來被現(xiàn)實生活逼的四處奔走,卻絲毫不明白什么才是道,我知道京師人才濟濟,只是想要學習人生的大道罷了。”

他的朋友也勸他說:“老李啊,改一改自己心胸狹窄的毛病,別只盯著別人不順眼的地方不放?!崩钯椪f:“是啊,我這個人切實看不得不順眼的人和事情,我應該改正啊。”于是,自稱“宏甫”,希望從今以后心胸廣大。但是對于當時的道學家,李贄依舊看不慣,對于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他更是聽不得。

李贄依舊這樣憤世嫉俗的活著,追求著自己心中的真正的大道,也就是他說的“真道學”。

李贄在禮部做了五年的官,正式研究了王陽明的心學。心學的思想本來就帶有一部分否定理學的因素,憤世嫉俗的李贄更是對這部分內(nèi)容興趣十足,他崇拜王陽明和王畿這樣的心學大家,立志要像這兩位圣賢一樣追求真正的大道。這就更加讓他對于社會中主流的朱熹理學厭惡到極點,并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對道學的思想體系。如果說之前李贄的思想只是偏激和憤世嫉俗,那么此時李贄已經(jīng)將那些雜亂的反傳統(tǒng)思維逐步進行了系統(tǒng)化升級,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在禮部做官的五年,李贄看不慣官場中“來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擺酒席;出軸金,賀壽誕;一毫不謹,則失其歡心,則禍患立至”的黑暗和腐敗。他也渴望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出現(xiàn),但試問一個思維已經(jīng)僵化的階層中,又怎么能與“異端左道”和睦相處呢?

他在禮部和上司及同事的關系一直很緊張,這不難理解,李贄看不慣道學家虛偽的面目,也不愿與他們同流合污。正所謂曲高和寡,一個思想已經(jīng)與大眾相左的人又怎么會不孤單呢?

對于士大夫們動不動就說孔夫子稱贊顏回安平樂道的精神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那套理論,李贄從心底里痛恨,顏回只是個傻子,自己把自己窮死了;而這大明的朝堂之上,哪一個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巴結(jié)上司,搜刮民脂民膏。卻偏偏要加上一套套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一群虛偽的假道學。

至于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教條,則更是荒唐。人吃飯穿衣服這些都是欲望,要是滅人欲的話,那這世界上哪里還能有人,“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脫離了人的正常欲望的所謂道學思想都是欺世盜名。

歷盡艱辛的李贄知道這個時代一文錢難死英雄漢的真像,他直截了當?shù)恼f自己就是愛錢,自己就是渴望高官厚祿。孔夫子當年不也是四處周游求官職和富貴么?圣人尚且不能無視金錢和地位的重要性,這些自稱是繼承圣人衣缽的士大夫們卻總是做出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樣貌,其實肚子里盡是些男盜女娼的齷齪勾當,這群人卻總是說自己的言論是圣人的道學,其實都是一群假道學罷了。只有自己這樣能重視人的欲望,能以真實的面目應對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的衣缽傳人,而自己所宣揚的與士大夫們截然相反的思想才是“真正的道學”。

京城的官員們熱衷于講學,喜歡聚在一起討論自己對道學的感悟,當時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早以進入融合時期,故此士大夫們雖然名義上以朱熹的理學為正統(tǒng),但私下的聚會中常常是三教的思想都探討的。在這樣的氣氛中,李贄也隨參加官員們的講學和討論。而在禮部做官的期間,他聽說了佛教的《金剛經(jīng)》可以解脫生死,充滿了大智慧。飽經(jīng)滄桑的李贄于是開始研究佛學,因為人生真的很苦,他希望能從佛經(jīng)中找出解脫的法門。他曾這樣說過自己研究佛學的初衷:

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勸誨,翻閱貝經(jīng)。幸于生死之原,窺見斑點。 《續(xù)焚書·圣教小引》

李贄雖然不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徒,但由于接觸了佛學典籍,這一切都成為他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替之后李贄引佛家及各家學說攻擊理學打下了基礎。

對于那些高談闊論,表里不一的道學家們,李贄則直言不諱的稱他們做“大頭巾”,言外之意就是這群人根本不是人,只是一個個大官帽,壓根沒有靈魂。

李贄從二十九歲任共城教諭到四十五歲北京禮部司職任滿,這十五六年中其職責都是負責祭祀等工作,也可說一直跟孔圣人的塑像打交道。對于這位被當時的道學家眼中的天生圣人,李贄也有了自己的認識。

之前的許多觀點都認為李贄是一個堅定的反對孔子儒家學說的人,但這是不正確的,與其說李贄是反對孔子,倒不如說李贄是把后代給孔子披上的神話的外表給無情的撕掉了,還原了歷史上一個要穿衣吃飯,渴望權勢和地位的真實的孔丘的形象,并借著自己所理解的孔子的思想來抨擊朱熹學說的荒誕和虛偽,這種用儒家經(jīng)典的話推翻儒家思想的做法真可謂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李贄認為自己并非是要離經(jīng)叛道,不過是弘揚真正的孔子之學罷了。不過他真的是儒家的門徒么?這卻不然,李贄后期的思想已經(jīng)脫離了宋明理學的范圍,甚至也脫離了原本儒家的思想范疇,但這種分離并不是直截徹底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無力產(chǎn)生新的完全可以替代傳統(tǒng)儒家影響的新的思想流派,故此李贄只能以傳統(tǒng)否定傳統(tǒng)。這也造成了李贄思想的復雜性。

由于與身邊的人相處的很不愉快,在第五年就“厭京師浮繁,乞就留都”,京城并不像自己之前想象的有才之士云集,而是擠滿了虛偽可憎的大頭巾,還是回南京任職去吧,不在這里受腌臜氣。雖然自己也渴望高官厚祿,但由于自己是舉人出身,根本不可能入內(nèi)閣。原來明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官員中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選入翰林院,而只有翰林院出身的人才有選入內(nèi)閣的機會。李贄并非“科班出身”,要想出將入相是不可能的了。李贄認為這樣的用人方法是不合理的,但面對現(xiàn)實也只有無奈。而且官場中的腐敗與道學家的虛偽他看夠了,已經(jīng)厭倦了。還是回到留都南京去熬歲月吧,并且放下功名之心,自己也能潛心治學,追求真正的道學,做真正的圣人。

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 ),李贄改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在南京刑部一呆就是就是七年。這七年的時間中,李贄仍然是一貫的看不上大頭巾和假道學,與上司的關系仍然很緊張。

“最苦者,為員外郎不得尚書謝,大理卿董并汪意。又最苦而遇尚書趙,趙于道學有名。孰知道學益有名而我之觸益又甚也?” 《焚書~感慨平生》

三,人生于世上有幾多知己?

李贄七年的刑部員外郎官場生涯中,有孤獨的時候,也有開心的時候。因為在南京,他遇到了到東南講學的泰州學派首領東崖先生王襞,王襞崇尚自然,推崇自我的思想給半生勞苦的李贄很大的震撼和撫慰,而王先生雖為布衣百姓,卻器宇軒昂,從學者絡繹不絕的景象也讓傲氣十足的李贄深深的折服,從此李贄心甘情愿的拜王襞為師,并拜會了心學龍溪學派的首領王畿,泰州學派的羅汝芳先生?!?strong>人人皆可為圣賢,做圣賢的資格每個人都具備,不以知識和地位的高低而增減,只靠一個悟字”的觀點對李贄思想的最終形成取得了很重要的作用。

南京是明朝的留都,相對于北京來說,講學的氣氛更濃厚,人們的思想也更加活躍。李贄開始積極的參加講學活動,而李贄對待追求大道的問題一絲不茍,提倡儒家經(jīng)典中的義理之道并不能因襲前人之說,而要靠自己的學習和參悟才能真正的明白,這樣的嚴肅的治學精神也讓同僚們刮目相看。

李贄也在南京找到了兩位終身的摯友,焦竑和耿定理。焦竑比李贄小了十五歲,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大才子和有名的思想家,而且后來考取了狀元。他的思想深受泰州學派影響,提出了“學道者當掃盡古人芻狗,從自己心中辟出一片天地”的大膽進步的治學方法,這與李贄是相通的,李贄早在北京時就聽說南方有一個大才子焦竑,只是無緣得見。等到調(diào)任南京后才親自拜訪,二人一經(jīng)談論便有相見恨晚之意,于是結(jié)為忘年之交,常常在一起切磋學問,互相截長補短,彼此都獲益良多,逐漸成為知己。

而李贄與耿定理的相知則更有伯牙遇子期的味道,有一次,李贄參加一場由官員和學者參加的講學會,他對于如何治學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這讓參會的人們都議論紛紛,只有一個人默默的聽著,一言不發(fā)。當李贄正講的天花亂墜時,那人忽然發(fā)問道:“學貴自信,故又曰:'吾斯之未能信?!峙伦允?,故又曰:'自以為是,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嚳醋孕排c自是有何分別?”

李贄聽到這人的問題后回答說:“自以為是,故不可以與入堯舜之道;不自以為是,亦不可與入堯舜之道?!?/strong>那人聽聞后和李贄一同相視大笑起來。這個人就是李贄一生最好的朋友耿定理。耿定理是湖北省黃安府人氏,與哥哥耿定向,弟弟耿定力合成“天臺三耿”,他的大哥耿定向和弟弟耿定力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也都在朝廷中高官厚祿,門徒無數(shù)。可是耿定理卻與兄長和弟弟的志向不同,他這個人喜歡四處求師訪道,對于任何事情都要窮究其理,對八股文章一點興趣都沒有,也無心功名。他深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又精通釋家之學,最后形成了自己“以禪入儒,直求本心”的獨特思想和治學方法。他一生追求真我,而是潛心研究學問,成為當時是著名的學者。

他對李贄的發(fā)問引用了孔夫子關于自信與自是的名言,看看李贄如何區(qū)分這兩種治學的態(tài)度?李贄卻回答了治學者如果自以為是,固然不能接近大道,但是如果一味不敢懷疑,不敢擁有自己的觀點,這也不能接近真正的大道。言外之意就是敢于懷疑和推翻前人的窠臼,只有通過自我的認知才是真正的求道態(tài)度,這與耿定理的真我精神是一致的。就這樣,仿佛上天注定的一樣,兩個人一言定交,這或許就是緣分吧。

之后的歲月中,李贄與焦竑,耿定理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講學辯論,互相影響著,李贄也真有了一種“吾道不孤”的感覺,雖然自己不容于大眾,但至少在南京的時候真的找到了朋友和知音。他們的思想和治學方法雖然相近但絕不是相同的,但大家能夠互相包容,不像那些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大頭巾們,動不動就要搬出圣賢來打壓不符合自己理念的新思想,而只有焦竑和耿定理這樣肯面對真心真性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與真正的人在一起,才能夠真正的學道,也才能悟出大道之所在。而如今在大明朝堂之上的官員們,大部分都是“說假話,做假事,寫假文”的假人,跟這些假人在一起久了,怕是自己也會失卻“真心”。

李贄求道之心越重,辭官的心就越重。到了萬歷五年,李贄在南京刑部的任期已滿,被授予云南姚安知府一職。

李贄帶著家人啟程南下的時候路過耿定理的家鄉(xiāng)黃安,于是舍舟登岸,去拜見自己的知己耿定理。耿定理熱情的接待了這位老朋友,又引見他認識了自己的大哥“天臺先生”耿定向。李贄在耿定理家住了幾日,談及自己對官場的厭惡以及自己追求大道的急迫心情時,不禁蕭索慘淡。一方面他厭惡官場,想要辭官;另一方面,自己家境貧寒,遠遠沒有耿定理這樣好的生活條件,可以拋開一切,專心治學。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讓李贄很痛苦,耿定理看著這位好朋友說:“我也知道卓老(李贄號卓吾,人稱李卓老)的心情,但是我輩既然都是真性情的人,就要考慮現(xiàn)實的條件。官場雖然污濁,但是離去了生活的資本確是連性命都保不住的。況且人人都是圣賢種子,做官也罷,為民也好,其實都是一種求道的過程。卓老為以后長久打算,且去做那姚安知府,這是朝廷的任命不可貿(mào)然違背,也能取那四品官員的俸祿以為衣食之計。等卓老任滿致仕后,你我一同切磋,同求不死之學豈不快哉?!?/strong>

一番話讓李贄打消了辭官的想法,他與耿定理說:“待我三年滿,收拾得四品俸祿歸來為居食計,即與先生同登斯岸矣。”于是李贄把女兒女婿留在黃安,托耿家照顧,帶著妻子黃氏奔赴云南去了。他下定了決心,三年任滿后,再也不做官了。到時候自己辭官退休,這樣還能領一份正四品官員的俸祿作為生活的保障。而耿家兄弟對李贄的女兒女婿也是視如己出,這樣李贄可以安心的去做官了。

四,此時之我方是我

姚安位于今云南楚雄州境內(nèi),在明代稱“姚安軍民府”,當時的轄境“北抵金沙江,南控大涼山,西接大理蒼山洱海,東望五百里滇池”,當?shù)赜写罅康囊妥?,白族等少?shù)民族,對于中原一帶的官員來說,是 不折不扣的蠻荒之地。當時朝廷往往派遣一些漢族官員到姚安定期任職,與當?shù)氐耐了疽黄鹬卫?。而就在李贄出任姚安知府的前幾年,姚安剛爆發(fā)了彝族叛亂,剛剛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姚安軍民府,一片殘破,各族互相猜疑。

李贄到任后,由于水土不服,大病一場,這更讓他對人生的苦痛很厭倦,對佛學更加癡迷。當他目睹了當時姚安府的情況后,采取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的與民休息,順其自然的政策,并且能禮賢下士,傾聽各族的意見,逐漸使得各族百姓和睦相處,無論是少數(shù)民族還是漢族人民都對李知府很感激。至今姚安還保留著李贄當年題寫的一副對聯(lián):

從故鄉(xiāng)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

當兵事之后,萬家疾苦總關心。

這其實也是李贄的執(zhí)政理念,他以真性情對待百姓,而百姓也以真心 的敬愛回報他。但是李贄依舊不得上司的歡心,這在李贄的官場生涯中可是一段固定的戲碼了,做官二十多年,李贄總是和上司合不來。首先,云南巡撫王凝就不喜歡他,這個王巡撫是出了名的貪污受賄,欺上瞞下,遇到李贄這種不懂規(guī)矩的怪人,他是打心眼里不舒服。李贄更看不上王凝,因為在他眼里這又是一個假人,一個面目可憎的大頭巾罷了,要收禮錢么?沒有。我李卓老自己還窮困潦倒呢,沒錢孝敬你們這些大頭巾,就算有錢也不給。

李贄熱衷講學,常常在處理公事的空閑聚眾講學,吸引了不少人聽講;而且李贄癡迷佛學,經(jīng)常和身邊的人談禪論道。最開始他的直系上司云南右參議兼道員駱問禮還挺看好這個下屬的,因為這個人清正廉潔,而且處理公務很認真,后來發(fā)覺這個李贄并不愛干涉和教化老百姓,反而隨著百姓的性子來,又喜歡講學參禪。這讓信奉:“以華夏治蠻夷”的駱問禮不滿意了,在他看來李贄不去按照儒家標準去教化老百姓,簡直是無能,是混日子。于是他禁止李贄講學,責備他的無為而治。

李贄向他分辨說:“治理百姓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姚安府各族雜居,只有順百姓之意使各族共享太平。而不應該拘泥圣人之說,讓百姓得不到休養(yǎng)?!瘪槅柖Y才聽不進這套呢,治理不懂禮教的山野之民,就該來硬手段,這樣才能有效果,有政績。不光老百姓得治,連李贄這樣的無能之輩也得好好修理才是。于是凡事都開始刁難和針對李贄,李贄的日子又不好過了。幸好當時與駱問禮平級的云南按察司僉事顧養(yǎng)謙很欣賞李贄,多次幫他調(diào)解與駱問禮的矛盾,這才免于受害。

李贄感到孤獨,他敬重駱問禮的為人,因為這個人確實是個能干的官員,而且學問也是很不錯的,但是為何心胸如此狹隘,容不得一點別人的建議呢?由于政見的不同,居然把自己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這讓李贄感到無比的孤獨和痛苦,現(xiàn)實的痛苦讓他更醉心與佛經(jīng)。李贄游覽了佛教圣地雞足山,看著法相莊嚴的佛祖,不禁有了看破紅塵之感。既然上天讓我李卓吾一生抑郁不得志,何不棄了這紅塵污濁?去尋找那解脫之道呢?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自己不光沒有嘗到半點做官的快樂,反而是經(jīng)受了各種苦難,李贄啊李贄,你一生孤高憤世,只為活出真我,難道在這陰險難測的官場中,就能活出真我么?

光陰易逝,轉(zhuǎn)眼就到了萬歷八年三月,李贄的三年任期到了。他將知府的大印封好,停止了政務處理。他聽說負責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巡按御史劉維正在楚雄府,于是趕到楚雄向劉維辭職。劉維對此大惑不解,搞不清這個以怪異出名的李贄葫蘆里買的什么藥。哪有政績不錯的官員急著辭官的?

原來,明代的官場風氣很壞,許多官員常在任期快到時候主動辭官,其實是為了營造自己高風亮節(jié)的名聲,辭官待命的期間仍然不放權力,干著官員的事情。一直要到上司挽留,才裝作無可奈何的留下來,其實內(nèi)心歡喜的不得了。

劉維以為李贄也在玩這套把戲,于是按照套路對他說:“李知府你別慌,待本官將你治理姚安的功績上報朝廷,領了朝廷的旌表再走也不遲嘛?!?/p>

李贄有些生氣,又有些無奈,他怎么不知道劉維的心思呢?這官場的虛偽作風居然讓真的也跟著變成假的了,哎,無奈啊。于是他很真誠的對劉維說:

”非其任而居之,是曠官也。贄不敢也。需滿以佞恩,是貪榮也,贄不為也?!?明·顧養(yǎng)謙《贈溫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

李贄認為自己不是做官的材料,不愿意有負朝廷與百姓,也不愿意受朝廷的旌表,做欺世盜名之徒。自己是鐵了心的不干了。劉維還是不敢相信李贄是真心不想做官了,讓他回去等消息。李贄回去之后,便不再管官府的事情,而是去了雞足山。在寺廟中研讀佛經(jīng),與和尚們討論佛法。此時劉維才真的意識到,李贄這個怪老頭是真的不想干了。他還從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可敬也可惜啊。而李贄的對頭駱問禮此時才發(fā)覺,自己這個下屬還真是與眾不同,他試圖留住李贄,但都被拒絕,心中不禁升起一絲絲遺憾的感覺。畢竟,在大明的官員中,這樣任性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

李贄的辭官申請批準了,他回到姚安收拾行囊,李贄離開的那天,許多官員和學者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土官們都來送行,百姓們也紛紛來送李贄。他們是真舍不得這樣的好官走啊。而李贄如釋重負,帶著行囊和妻子黃氏,離開了姚安。他并不向別的官員一樣致仕還鄉(xiāng),他要去黃安找耿定理,一起尋求大道。黃氏雖然反對李贄這種行為,但是她知道自己這個丈夫是個怪人,甚至是個瘋子,也罷也罷。走吧,你愛上哪就上哪,反正你都瘋瘋癲癲的五十多年了,還能怎么辦呢?

萬歷八年七月,五十四歲的李贄辭官,帶著妻子黃氏奔向黃安府。此時他真的感覺空前的自由與舒暢,二十四年的宦海生涯結(jié)束了,李贄終于是真正的李贄了。而他的身邊是無奈的黃氏,她疑惑的看著丈夫,夫妻幾十年,但她真的不明白眼前這個男人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要追求的是什么大道,值得如此的瘋癲癡狂呢?黃氏不明白,明朝的許多人也不明白。

擺脫了官場束縛的李卓吾就這樣義無反顧的走向了背離當時時代的道路,最終成為轟動朝野的“狂人”。

閏土氏點評:

初識李贄,還是十多年前在中學課本上,當時只知道這是明朝中晚期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后來又過了許多年,偶爾得到一部李贄的《焚書》,又對李卓吾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才知道這位著名的狂人和離經(jīng)叛道者的思想在當時是多么具有超前性,李贄的狂與離經(jīng)叛道主要體現(xiàn)在辭官之后的二十年中,本文只是大致勾勒出這位怪才與“左道妖人”的前半生經(jīng)歷。李贄是誕生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的一位思想啟蒙家,他的思想與主張其實與幾百年后的現(xiàn)代人是一致的,這更能說明這位瘋子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而造就這了不起的杰出人物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現(xiàn)實的苦難與封建社會中種種的弊端,由此可見:天才往往是被磨難逼出來的,李贄雖然是明朝人,但他的思想可以說超越了自身時代幾百年。

我想寫李贄的故事已經(jīng)很久了,因為我覺得,李贄的很多思想對現(xiàn)代的我們?nèi)匀挥兄鴨⒌献饔?,但是李贄也很難寫,復雜的經(jīng)歷,復雜的思想以及后世褒貶不一的評價。正如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李贄。他或許是瘋子,或許是大圣大賢,或許就是徹頭徹尾的神經(jīng)病。而截取李贄宦海沉浮的經(jīng)歷寫出這樣一篇小小的文字,不過是寫出了我心中那個李贄罷了。回顧李贄的官場生涯與人生遭遇,我們現(xiàn)代人是不是也該把苦難當成一種磨練,最終尋找到心中的道呢?正如李贄那句名言所說:

物不經(jīng)鍛煉,終難成器;人不經(jīng)切琢,終不成人。 《焚書·答耿司寇》

善哉斯言,可以為座右之銘。


參考資料:

明· 黃宗羲《明儒學案》

明·李贄《焚書》《續(xù)焚書》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

鄢烈山《文化怪杰李贄——告別中庸》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