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玄燁是大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史稱康熙帝。
康熙繼位的年紀(jì)很早,只有八歲;在他十四歲的時候,他開始親政。
康熙是個酷愛下棋的皇帝,當(dāng)年他智擒鰲拜,就和一場棋局有關(guān);這場棋局讓他大獲全勝,不過,康熙和侍衛(wèi)下的另外一場棋,卻讓他慚愧不已。
順治十八年,年紀(jì)輕輕的順治帝一病不起,這場疾病來勢洶洶,順治帝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挺不過去。
在順治帝身體尚且康健的時候,他并沒有立太子,因?yàn)楫?dāng)年的順治帝不過二十多歲出頭的年紀(jì),如此年輕,正當(dāng)大好年華,自然想不到為自己的后事做準(zhǔn)備。
到順治帝的彌留之際,他才想起自己后繼無人。
有大臣對順治帝說:“皇上,現(xiàn)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確立皇太子的人選?!?/p>
但是順治帝想來想去,都拿不定主意。
這時候,一個名叫湯若望的傳教士對順治帝說:“三皇子玄燁可堪大任。”
之所以會選擇玄燁,并不是因?yàn)樗嗝磧?yōu)秀出眾,而是因?yàn)樗谛r候出過天花。
在封建年代,一場天花就可以奪走上萬人的性命,而出過天花的玄燁,已經(jīng)對天花有了免疫力。
就這樣,小小的玄燁被冊立為太子,之后順治帝駕崩,他被扶上皇位,時年正是康熙元年。
為了幫助康熙更好地治理國家,順治帝在遺詔中,一共給他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他們分別是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
靠著四位大臣的輔佐,康熙逐漸上手朝廷之事,但是隨著權(quán)力和地位的不平衡,四個人逐漸爆發(fā)爭執(zhí)和矛盾。
尤其是鰲拜,一直不甘心屈居人后,他那膨脹的野心,一直都在其余三人之后。
在最初輔政的三年內(nèi),鰲拜并沒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舉動,他隱忍籌謀,履行順治帝的遺詔,好好地輔佐康熙帝,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鰲拜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現(xiàn)狀,他想要獲得更多的權(quán)力和更高的地位。
康熙六年,向來疼愛的康熙帝的首輔索尼因病離開人世,之后,只有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
可是平靜的日子總是那么短暫,康熙登基為帝不足半個月,鰲拜就已經(jīng)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
他想直接越過遏必隆和蘇克薩哈,一舉奪得索尼的首輔位置,這一天,他找到蘇克薩哈,想要勸說蘇克薩哈“站隊(duì)”,但是卻遭到了蘇克薩哈的無情拒絕。
蘇克薩哈的拒絕,加劇了鰲拜想要奪權(quán)的怒火,他開始著手準(zhǔn)備,意欲除掉蘇克薩哈。
兩派開始明爭暗斗,但是蘇克薩哈并不是鰲拜的對手,他知道自己上次拒絕鰲拜后,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鰲拜勢必會下狠手除掉自己。
為了保住性命,蘇克薩哈選擇急流勇退,他親自給康熙上書,希望康熙能夠恩準(zhǔn)他去守候先帝陵寢的請求。
讀到這份奏折,康熙二丈摸不著頭腦,他準(zhǔn)備找蘇克薩哈好好談?wù)劊墒沁€沒有等康熙問清楚事情的原委,鰲拜就已經(jīng)羅列了蘇克薩哈的二十四條罪狀,上交給康熙。
這二十四條罪狀當(dāng)中,全部夾帶了鰲拜的個人情緒,他這是想要借康熙的手,逼死蘇克薩哈。
收到鰲拜奏折的康熙震驚不已,他不相信蘇克薩哈會做出罪狀當(dāng)中的事情,更何況,他是前朝忠臣,又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地輔佐自己多年,理應(yīng)厚待而非處以極刑。
康熙雖然年紀(jì)輕,但不傻,他很快就想明白,這一定是鰲拜的手筆。
但是在鰲拜的操控下,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黨羽,自然會和鰲拜一條心。
康熙立刻召見了鰲拜和議政王,鰲拜早就等著康熙了,他不給康熙開口的機(jī)會,先發(fā)制人地說道:
“臣本來同蘇克薩哈沒有什么矛盾,但是他欺君罔上,秉公而斷,這樣對您是大大不利!臣建議,要將蘇克薩哈重重治罪,不然,以后所有大臣效仿他的行為,豈非是不敬陛下?”
面對鰲拜激烈的言辭,康熙明白,他根本是在強(qiáng)詞奪理,康熙沒有被他牽著鼻子走,而是說:“朕以為,蘇克薩哈的行為算不上欺君罔上,而且,朝臣中不乏欺君罔上的人,朕覺得他還是很守規(guī)矩的。”
眼見康熙沒有同意,鰲拜惱羞成怒,他聯(lián)合自己的黨羽和議政王,在朝堂上對年幼的康熙步步緊逼,終于逼迫康熙下令處死了蘇克薩哈。
雖然康熙想要和鰲拜抗衡,奈何他的勢力不允許,但他沒有忘記蘇克薩哈是怎么死的,康熙心中發(fā)誓,一定會給他報仇。
鰲拜的風(fēng)光無限和軟弱無為的康熙逐漸形成對比,康熙在心里醞釀一個計(jì)劃,一個可以徹底鏟除鰲拜的計(jì)劃。
不過,鰲拜不是輕易就能對付的人,他在朝中擁有眾多黨羽,勢力雄厚,而且他本人還是武將出身,不是簡單就能制服的。
為了扳倒鰲拜,康熙日思夜想,幾乎日日都去與皇太后商討計(jì)劃。
康熙知道身邊的侍衛(wèi)多是鰲拜的人,所以計(jì)劃的第一步,就是要從各個王府中挑選合適的親王子弟做自己的侍衛(wèi)。
康熙讓這些親王子弟好好訓(xùn)練摔跤和擒拿,不出一年,他們個個練出了一身武藝;鰲拜聽說這件事情后,只當(dāng)康熙是年少貪玩,并沒有放在心上。
康熙計(jì)劃的第二步,是要給鰲拜加官進(jìn)爵。
他將鰲拜授予了一等公的爵位,高升后的鰲拜整日春風(fēng)得意,好不驕傲,而康熙的這番舉動,表面上是捧了鰲拜,實(shí)則是為了降低鰲拜的警戒心。
計(jì)劃的第三步,康熙提拔了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并將他命令為一等侍衛(wèi)。
終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這一天,康熙借口要和索額圖和下棋,將他召來了宮里。
鰲拜一聽說是下棋,便沒有多關(guān)心。
進(jìn)宮來的索額圖和康熙開始下棋,但他們在棋盤上每走的一步,其實(shí)都在為擒拿鰲拜的大計(jì)劃做最后的準(zhǔn)備。
為了確保行動的萬無一失,康熙提前把鰲拜的黨羽先后派出京城,然后又召集了那群親王子弟組成的善撲營,康熙問大家:“你們害怕鰲拜還是害怕朕?”
大家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只害怕皇上。”
覺得時機(jī)已經(jīng)成熟的康熙,借口把鰲拜單獨(dú)召入宮中,鰲拜沒有想到這是一個陷阱,他還和過去一樣,大搖大擺地走入宮中。
但是他一進(jìn)去,就發(fā)現(xiàn)大事不妙,因?yàn)榭滴醵俗谡虚g,兩旁站滿了威風(fēng)凜凜的侍衛(wèi)。
鰲拜見勢不妙,正想找借口遁逃,但是康熙根本不搭理他,一聲令下,身強(qiáng)力壯的侍衛(wèi)一擁而上,瞬間就拿下了鰲拜。
一時間,權(quán)傾朝野的鰲拜頓時成為了階下囚徒,康熙原本要處死他,但是念在鰲拜當(dāng)年救護(hù)皇太極有功,所以免除了死罪,但他這一生,只能在潮濕寒冷的監(jiān)獄中度過了。
可以說,康熙擒拿鰲拜的計(jì)劃,始于和索額圖的下棋。
這一場棋局,直接扳倒了鰲拜,讓鰲拜的勢力和黨羽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贏得非常夠漂亮。
不過,在康熙的人生中,另有一場棋局,讓他羞愧不已。
歷史上有關(guān)棋盤山的傳聞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康熙下棋失信》一說。
據(jù)說某一天的夏天,康熙率領(lǐng)大部隊(duì)來到塞北的木蘭圍場,準(zhǔn)備在這里大展拳腳。
可是他們還沒有完全走到木蘭圍場,康熙就累得不行,他主張休息一下,剛好眼前有一座大山,康熙便讓眾人在山下休息片刻。
讓體力回復(fù)了一會兒后,康熙看眼前大山風(fēng)景秀美,不禁起了想要攀爬看看的心思。
他信步爬上了山頂,發(fā)現(xiàn)山頂?shù)木吧?,看著不遠(yuǎn)處的一顆青松,康熙走到大樹的旁邊,倚著坐下,慢慢欣賞。
此刻微風(fēng)徐徐,花香撲鼻,康熙看著大好山河,大贊盛世安康。
看了一會兒,不知怎地,忽然感覺雙手癢癢,竟然是犯了棋癮。
康熙命令人找一處干凈的地方擺好棋臺,然后在隨從的大臣中挑出一個棋藝還不錯的大臣來陪他下棋。
康熙的棋藝精湛,那大臣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一局結(jié)束,康熙大獲全勝。
康熙正在興頭,他摩拳擦掌地說:“再來一局。”
于是康熙和大臣又開始了第二局,但就和第一局一樣,大臣輸?shù)囊粩⊥康?,康熙“嘖”了一聲,忍著心里的驕傲,故意嘆息道:“愛卿你不行啊,那再來第三局吧。”
第三局很快開始,不出意外,還是以康熙的勝利告終。
康熙連贏三局,大臣連輸三局,康熙有些不高興了,他揮退這個大臣,問:“你們誰來再和朕下一盤棋???”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無一人敢應(yīng)答。
其實(shí),大臣之中不乏深諳棋藝的人,但是和皇上下棋,不能贏,只能輸,而且還要輸?shù)貌粍勇暽?,不然惹了皇上不高興,那只有死路一條。
沒有人說話,康熙立刻板起臉,又問了一遍。
這時候,侍衛(wèi)隊(duì)中,有一個年輕人蠢蠢欲動,但是他身份低微,想舉手,又不敢。
好在康熙的眼睛非常尖,他一眼就看見這個侍衛(wèi),當(dāng)即抬手把他召到自己身邊來。
“朕看你想同朕下棋,你叫什么???”
那侍衛(wèi)低著頭說:“奴才叫仁福?!?/p>
“仁福,朕問你,你會下棋嗎?”
仁福恭恭敬敬地說:“奴才會一點(diǎn),但奴才不敢。”
康熙就笑起來:“什么敢不敢的,你來同朕下一盤,朕不會怪罪你的。”
聽到康熙這么說,仁福這才大著膽子坐到康熙對面。
那仁福不光是一個棋迷,而且還頗通棋道,兩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棋局逐漸焦灼。
仁福擅長用車馬炮三個聯(lián)合,很快就把康熙的棋路給弄亂了,康熙一會兒皺眉,一會兒沉思,兩人下得如火如荼。
仁福一旦下棋起來,就進(jìn)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他忘記了正在和自己博弈的人是康熙,是皇上,也忘記了自己只是一個侍衛(wèi),他一心沉浸在棋局之中,絞盡腦汁想著下一步該怎么走。
不得不說,仁福的棋藝要在康熙之上,幾個回合下來,康熙顯然有些吃力了,但仁福卻沒有看見康熙難以招架的模樣,仍然全心全意地看著棋盤。
仁福下得認(rèn)真,這可把看戲的大臣們嚇壞了,他們可不想看見皇上輸棋了遷怒大家的模樣,所以一直給仁福使眼色。
但仁福完全沒有看到,他正在思考著自己下一步要怎么走。
這時候,仁福的“馬”踢掉了康熙的“車”,有懂棋的大臣悄悄看一眼,發(fā)現(xiàn)康熙離輸棋不遠(yuǎn)了。
圍觀棋局的人都為康熙和仁福捏了一把汗,大家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著怎么樣才能打斷這棋局,這時候,有個大臣靈機(jī)一動。
他扯著自己嗓子對康熙說:“皇上,您快來看呀,山腳下躥出一只大老虎!”
康熙一聽,頓時來了興趣,連棋都不下了,他站起身,就伸著頭往山下望:“在哪呢?老虎在哪里?”
那大臣就用手指著某個方向說:“跑那兒去了,皇上要不要去看一看?”
康熙立即點(diǎn)頭,“自然要去的?!?/p>
他此行本就是為了狩獵而來,他轉(zhuǎn)頭看著仁福和未下完的棋局,說:“朕先去獵虎,一兒回來,朕再同你下完這盤棋?!?/strong>
仁福聽完康熙的命令,點(diǎn)點(diǎn)頭,表示自己會在這里一直等康熙回來。
康熙拿上弓箭,騎上烈馬,頭也不回地追著老虎去了,但是折騰了一大圈,卻沒有看到老虎的蹤影,反而是遇到了一頭野鹿。
俗語有云:有鹿便無虎。
康熙以為那個大臣是把野鹿錯看成老虎了,不過他也沒有過多計(jì)較,他舉起弓箭,瞄準(zhǔn)了正在低頭吃草的野鹿。
那野鹿聽到動靜,撒腿狂奔,康熙便騎著馬上前去追,這一追就從白天追到了晚上,一直到夜幕時分,康熙才終于逮回了那頭野鹿。
其實(shí),那大臣根本沒有看見什么老虎,他不過是看康熙的敗局已定,不忍讓皇上尷尬,這才隨口說看見了一只老虎,以此引康熙下山。
而康熙也確實(shí)被獵到野鹿的喜悅沖昏了頭腦,轉(zhuǎn)頭就把自己和仁福的約定拋到九霄云外之后。
第二日,康熙隱隱約約覺得自己忘記了什么事情,但是還不等他仔細(xì)想,就被堆疊成山的奏折給淹沒了。
后來,康熙要么忙于處理奏折,要么忙于狩獵,完全把仁福忘記了。
某一日,康熙的大部隊(duì)恰好返回了這座山,彼時的康熙抬起頭來,看見山頂上那顆熟悉的青松,登時“哎呀”一聲,終于想起自己和仁福的約定。
他連忙往山頂上趕,本以為會看不到任何人,卻沒有想到,仁福竟然坐在原地。
康熙掐指一算,離當(dāng)初下棋的那一天,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十五日,難道這十五日,仁福每天都上山來等自己嗎?
康熙覺得有些難以置信,但仁福確實(shí)在他眼前,不是幻覺。
他覺得仁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小伙子,以后可以提拔重用。
康熙大步地走過去,就看見仁福跪在地上,他雙目緊閉,一只手托腮,另一只手捻著棋子,頭低著,似乎正在沉思。
康熙高興地說:“仁福,朕一去多日,讓你久等了?!?/p>
他說完,仁福卻沒有動靜,康熙清了清喉嚨,又說:“朕現(xiàn)在來履行和你的約定了,來,咱們把這盤棋下完?!?/p>
話音落地,仁福還是一動不動。
康熙心想他不會還是生氣了吧,當(dāng)即用手去推了推仁福的肩膀。
沒想到康熙輕輕一碰仁福的肩膀,仁福就像一張薄紙一樣栽倒在地,一下子可嚇到了康熙。
仁福面色蒼白,唇瓣干裂,康熙上前一看,這才發(fā)現(xiàn),可憐的仁福,他已經(jīng)死了。
后來,康熙才知道,仁福并非是每日都上山來等康熙,而是自那日之后,便沒有下過山,他一直等在原地,等在同一個地方,等了整整十五日。
這十五日中,有時候是暴雨,有時候是烈陽,但不管是什么天氣,仁福都沒有離開過一步。
康熙難過不已,心中暗罵自己失信于他人的舉動。
他沉痛道:“君無戲言,朕卻失信那仁福!為了紀(jì)念仁福,朕決定,以后這個山頂就叫'棋盤’,這座山就叫'棋盤山’。”
康熙帝一共活了69年,其中當(dāng)皇帝的時間長達(dá)61年,回看中國的封建王朝皇帝歷史,還沒有一個皇帝能打破康熙帝的在位時間。
除去晚年的倦怠期,康熙帝創(chuàng)下了無數(shù)功績,他擒鰲拜、滅三藩、統(tǒng)一臺灣;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
但他一直到離開人世,都沒有忘記過仁福,他經(jīng)常想起當(dāng)年與仁福下棋的事情,以此激勵自己,千萬不可以失信他人。
錢海水主編. 中外民間故事 讀練考精編版[M]. 2011
郝勇編著. 中國古代哲理故事大觀[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