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外籍人員在青島嶗山檢測采樣叫囂“中國人,出去”的風波鬧得全網(wǎng)激憤??v觀輿情發(fā)酵始末,這里面@嶗山發(fā)布 4月2日糾偏表態(tài)“堅持中國人、外國人一視同仁”及時彌補了@嶗山衛(wèi)計官微失當發(fā)布造成的負面升溫,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公眾對當?shù)?/span>“崇洋媚外”的質疑性輿論情緒,后續(xù)跟進的涉事外籍人員道歉信息也比較及時,風波也隨之得以暫時平息。
但前天開始朋友圈在傳一篇反思評論《新聞評論不妨“慢半拍”》,我想有些話還是要說說。
這是一篇典型的傳媒圈評論,保持著一貫的“新聞專業(yè)主義”風格,圈內傳播較廣,而從放出來的留言情況看,吹噓成分不少,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傾向,比如新聞區(qū)別于小說的一個重要點就是新聞必須是真實的;盡管這種“搶拍”會因迎合了公眾情緒,而收獲了可觀的流量;機構媒體針對熱點事件的評論不妨“慢半拍”,讓事實先走,在事實清晰后再基于事實本身給出媒體的價值判斷等觀點性語句,似乎很有道理,也很能說服人。
但我們要知道,互聯(lián)網(wǎng)輿論時代,評論除了要基于基本的事實外,還要同時兼顧公眾對事件狀態(tài)的直觀反應、對回應發(fā)布的情緒反饋及綜合大形勢背景下的觀感判斷。以青島嶗山這起風波為例,網(wǎng)民自發(fā)上傳的短視頻中外籍男子“中國人,出去”的侮辱字眼尤為扎眼,在各地頻發(fā)涉外不當宣傳的大背景下,勢必會引發(fā)全網(wǎng)公憤。我們可以想象,在中國青島的土地上,幾名外籍男子卻喊出“中國人,出去”這種侮辱性語句,而本該嚴厲譴責的@嶗山衛(wèi)計官微 卻在事后只字不提,一味想以認錯、道歉來平息輿論。這種形勢下,自帶情緒權重的輿論怎么可能還保持著這些“新聞專業(yè)主義者”們要求的溫和評論狀態(tài),反正我是真的做不到。
文中提到,這種“搶拍”會因迎合了公眾情緒,而收獲了可觀的流量。要注意的是,迎合公眾情緒,不應該成為被批判的“原罪”,公眾情緒雖然有偏激的部分,但也是一種民意,也是一種聲音,我們要批判的應該是盲目迎合公眾情緒。收獲了可觀的流量,也不是什么大問題,無論是媒體,還是自媒體,流量一定是衡量傳播力的客觀標尺,如果一篇新聞報道、熱點評論,沒有流量支撐,安靜的躲在某個角落,哪來的輿論影響力。
當然,因為刊發(fā)了新聞熱點評論,收獲了可觀的流量,與因為要收獲可觀流量,而盲目迎合公眾情緒去制造熱點、杜撰評論,有著根本區(qū)別,因果順序不能倒、邏輯順序不能逆。前者無可厚非、后者應當譴責。
像青島嶗山這個事,談不上“劇情逆轉”“新聞反轉”,因為網(wǎng)上視頻呈現(xiàn)的部分即便還有所謂的前半段情有可原的“劇情”,也只是程度減輕而已,并不能改變公眾對其惡劣言論的認識,這是輿論討論的前提,也是新聞熱點評論要考慮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