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銘鑒語文學堂 2018-01-04
我們今天先提一個問題,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收到賬單,這個賬單的“賬”字,是用巾字旁呢還是貝字旁?這是一個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不信你到銀行去看一下“賬單、賬本、結賬、轉賬”,既有用巾字旁的也有用貝字旁的。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這賬單的“賬”原來是寫巾字旁的。在巾字旁之前是寫弓字旁的,就是左邊是個弓箭的“弓”,右邊是生長的“長”。大家一定會說這不是弓長張的“張”嘛。對,就是這個“張”字。這個“張”字是一個多音字,它可以讀zhānɡ,也可以讀zhànɡ。讀zhànɡ的時候,“張”的本義是“帳”,帳篷的帳。帳篷的特點是張開、支開、撐開,所以這個詞匯義正是從讀zhānɡ的“張”來的?!妒酚洝じ咦姹居洝氛f:漢高祖劉邦榮歸故里,家鄉(xiāng)父老非常熱情,在他離開的時候執(zhí)意挽留,“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什么叫“張飲三日”?就是搭了帳篷再喝三天的酒。這個“張飲三日”的“張”字就是用的弓字旁。
隨著漢字的發(fā)展,巾字旁的“帳”出現(xiàn)了。這個字是弓字旁的“張”的分化字,就是把讀zhànɡ的“張”的詞匯義分借過來。“帳”的本義是指懸掛在床上的帳子。由這個本義引申,可以泛指張掛起來的、有遮蔽功能的設施,比如營帳、軍帳、幔帳、蚊帳、棚帳、幕帳等,全都用這個“帳”字?!懊廊藥は陋q歌舞”也是用的這個“帳”字。它還有比喻義,可以特指在夏秋季節(jié)大面積種植的,人可以鉆進去的高粱地、玉米地,大家知道,那叫“青紗帳”。
這是“帳”字的一個詞義系列。“帳”字還有另外一個詞義系列,它可以用在指來往的錢貨記錄,如賬目、賬本原本也用這個“帳”字。為什么經(jīng)濟活動和帳篷的“帳”字有關呢?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和我們古代的游牧民族有關。游牧民族一家一頂帳篷,逐水而居,不斷在遷移,所以統(tǒng)計人口的時候就以帳篷、帳子作為計算的單位。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里面提到少數(shù)民族小的部落數(shù)百帳、大的部落千余帳,因此“算賬”就是由算篷帳的數(shù)目來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和我們古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古人把錢貨的出入記在布上,然后把布卷起來掛到帳子上,這樣既有利于保管又方便隨時拿出來核算,所以來往的經(jīng)濟就和這個帳篷的“帳”字發(fā)生了聯(lián)系,所謂算賬就是算掛在帳子上的來往賬目。第三種說法見于清人翟灝的《通俗編》,書中考察了這一用字現(xiàn)象,說:“運籌必在帷幄中也。”“帷幄”就是篷帳,算賬的時候必定藏身于帳篷內(nèi),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一來,算賬也就是在帳中算的意思了。這是三種不同的說法。
后來,由于“帳”字承擔的任務太多,既可以指帳篷也可以指算賬,容易混淆,就把這兩個詞匯意義分開來??紤]到漢字系統(tǒng)中和經(jīng)濟活動有關的字都是以貝字旁作為形符,所以貝字旁的“賬”字出現(xiàn)了。但由于這個巾字旁的“帳”字早已深入人心,已經(jīng)成了人們使用的首選用字和習慣。而這個貝字旁的“賬”字盡管有它的合理性,但在社會上并沒有得到認可。一直到清朝,貝字旁的“賬”才開始流行,我們看到《紅樓夢》和《儒林外史》中就有這個“賬”字。不過它當時的身份仍然是一個俗字,沒有取得正統(tǒng)的地位。后來情況在不斷改變,1932年,國民政府審定的《國音常用字匯》就將“帳”和“賬”分開了,既有巾字旁的“帳”,也有貝字旁的“賬”,這說明政府承認了貝字旁的“賬”是一個規(guī)范字。然而民間還是不認可,196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角號碼新詞典》仍然將巾字旁的“帳”作為正條,貝字旁的“賬”充其量只是一個異體字。當然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1964年《簡化字總表》收進了貝字旁的“賬”;1988年的《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也收進了這個貝字旁的“賬”。就算這樣,“帳”和“賬”還是沒有真正分開。2001年《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發(fā)布,這個正式的官方文件明確了要以貝字旁的“賬本”作為首選詞條。但即使到了這個時候,2005年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仍舊堅持“帳,同'賬’”。這個現(xiàn)象到什么時候才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呢?那是到了2015年《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出版時,才把“同'賬’”改成了“舊同'賬’”。也就是說過去是同的,現(xiàn)在不同了。 “舊”字的增加宣布了“賬”“帳”混淆的時代徹底結束。
今天我們用“帳”和“賬”時,凡是和紡織品制成的遮蔽物相關的一律用巾字旁的“帳”;凡是和錢財出入有關的一律用貝字旁的“賬”?!皫ぁ焙汀百~”不能再混淆了。
知識點
帳丨和紡織品制成的遮蔽物相關
賬丨和錢財出入相關